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并按要求作文:
(1)湖南卫视热播的音乐节目“歌手”上,谭晶、林志炫、李健等歌手频频演唱具有浓郁民族元素的“中国风”歌曲,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2)2016年中国超过美国,首次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表示愿意与中国的友谊“更拉近一层距离”;近年来,德国政要和商界精英聚会时经常喜欢聆听中国洞箫的演奏。
(3)3月23日晚,在世界杯预选赛“12强赛”上,中国男子国家足球队1:0击败宿敌韩国队后,赛事主办地长沙的民众齐唱起了《浏阳河》,用非常“中国”的方式进行庆祝。
(4)美国在崛起之前,文化上追捧欧洲,有着很自卑的文化心理。随着美国的国力提高,美国本土文化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请以“国家强大与民族文化的自信力”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默写题
(1)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_____________________:莫效此儿形状!
(2)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
(4)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5)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___。
(6)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9)杜甫《登高》一诗中,有一联诗含有八层意思,这联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劝学》中以螃蟹作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木屐》,回答下列小题
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
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从我梦想的地方寄来的录取通知书。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文以饱满的情感、精巧的构思、朴实的语言,刻画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他们各自对生活的追求,表现了“我”对父辈生活的深深思索。
B. 本文选材上都是选取了生活中的小事,但却以小见大,表现了父辈深深扎根于土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C. 文中划线处,(11)段中写到爸爸“神色黯然”、“挤出一丝笑”,刻画了爸爸内心复杂的情感,包含了不忍分离的父子情深,也包含了父亲对祖业无人继承的失落。
D. 文章最后,爸爸送“我”的一双“新雨靴”,蕴涵着爸爸希望“我”学成归来,改变家乡面貌的深沉嘱托。
E. 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一样,都以深沉的笔调,表现了无私的父爱和父子情深;同时也表达了曾经对父亲不理解的悔恨。
2.文中反复写到“屐齿印”和“江南雨的惆怅”,这样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3.作者说:“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你怎样理解?
4.文中的父亲是一位生长于江南贫苦农村的农民,请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学无以致疑 致:招致,取得
B. 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
C. 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
D.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问焉以求一得 问之人以试其能
B.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C.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 好学而不勤问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
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A. ②③④ B. ①③⑤ C. ①②⑥ D. ④⑤⑥
4.翻译下列句子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A. 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 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 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 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