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各题。
感皇恩·别情
【宋】赵企
骑马踏红尘①,长安②重到。人面依前似花好。旧欢才展,又被新愁分了。未成云雨梦,巫山晓③。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杳。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故人何处也?青春老。
【注】①红尘:既指繁华长安,也指遍地落花。②长安:京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词的上片写与故人久别重逢的相聚之欢,但欢不掩悲;词的下片抒写才相逢又分手远去的悲苦心情。
B. “未成云雨梦、巫山晓”是借典喻情,意思是说:与久别之人还未能很好地再续前缘,就被无情的黎明破坏了。
C. “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运用典型的移情手法,把离情别恨交付给落花,交付给啼鸟,无可奈可中又见词人开朗的性格。
D. 词人寓情于景,心情凄凉:千里作远别,已令人心痛肠断;穿行于关山古道之间,回头怅望京都高城已不可见,更摧人心肝。
E. 该词风格悲凉深沉而又高远雄浑,表现手法多样。尤其在布局谋篇方面更具特色,它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2.简要赏析词人在上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刘整字武仲,先世京兆樊川人,徙邓州穰城。整沉毅有智谋,善骑射。金乱,入宋,隶荆湖制置使孟珙麾下。珙攻金信阳,整为前锋,夜纵骁勇十二人,渡堑登城,袭擒其守,还报。珙大惊,以为唐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今整所将更寡,而取信阳,乃书其旗曰赛存孝。累迁潼川十五军州安抚使,知泸州军州事。
整以北方汉人,捍西边有功,南方诸将皆出其下,吕文德忌之,所画策辄摈沮,有功辄掩而不白,以俞兴与整有隙,使之制置四川以图整。兴以军事召整,不行,遂诬构之,整遣使诉临安,又不得达。及向士璧、曹世雄二将见杀,整益危不自保,乃谋款附。
中统二年夏,整籍泸州十五郡、户三十万入附。世祖嘉其来,授夔府行省,兼安抚使,赐金虎符,仍赐金银符以给其将校之有功者。俞兴攻泸州,整出宝器分士卒,激使战,战数十合,败之。复遣使以宋所赐金字牙符及佩印入献,请益屯兵、厚储积为图宋计。
三年,入朝,授行中书省于成都、潼川两路,赐银万两,分给军士之失业者,仍兼都元帅,立寨诸山,以扼宋兵。同列嫉整功,将谋陷之,整惧,请分帅潼川。七月,改潼川都元帅,宣课茶盐以饷军。四年五月,宋安抚高达、温和,进逼成都,整驰援之。宋兵闻赛存孝至,遁去,将捣潼川,又与整遇于锦江而败。至元三年六月,迁昭武大将军、南京路宣抚使。
四年十一月,入朝,进言:“宋主弱臣悖,立国一隅,今天启混一之机。臣愿效犬马劳,先攻襄阳,撤其捍蔽。”廷议沮之。整 又 曰 自 古 帝 王 非 四 海 一 家 不 为 正 统 圣 朝 有 天 下 十 七 八 何 置 一 隅 不 问 而 自 弃 正 统 邪!”世祖曰:“朕意决矣。”
其夕,愤惋而卒,年六十三。赠龙虎卫上将军、中书右丞,谥武敏。
(节选自《元史·刘整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整 又 曰/自 古 帝 王 非 四 海 一 家/不 为 正 统 圣 朝/有 天 下 十 七 八/何 置 一 隅/不 问 而 自 弃/正 统 邪
B. 整 又 曰/自 古 帝 王 非/四 海 一 家/不 为 正 统 圣 朝/有 天 下 十 七 八/何 置 一 隅/不 问 而 自 弃 正 统 邪
C. 整 又 曰/自 古 帝 王/非 四 海 一 家/不 为 正 统/圣 朝 有 天 下 十 七 八/何 置 一 隅 不 问/而 自 弃 正 统 邪
D. 整 又 曰/自 古 帝 王 非 四 海 一 家/不 为 正 统 圣 朝/有 天 下/十 七 八何 置 一 隅/不 问 而 自 弃 正 统 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中统”“至元”。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
B. “安抚使”是中国古代官名,为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隋代曾设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兼职。
C. 课,古代的一种赋税,“宣课茶盐以饷军”,即专门管理茶税盐税以作为军饷。
D. 谥,在君主时代,皇帝根据臣子的功劳业绩所赐予的一种称号,如“武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孟珙很赏识刘整。孟珙攻打信阳,刘整任前锋,以少胜多,活捉了守城的将领,孟珙大为吃惊,称其“赛存孝”,并多次提升刘整。
B. 刘整归降世祖事出有因。刘整捍卫边疆有功,吕文德忌妒他,天子也趁机打击陷害他,刘整恐惧,怕不能自保,无奈投降蒙古。
C. 刘整刚毅有智谋。俞兴进攻泸州,刘整拿出金银宝器激励将士奋勇作战,打了几十个回合,终于把俞兴打败了。
D. 世祖对刘整并非言从计听。至元四年十一月,刘整入朝向世祖献计,这个意见在朝廷上讨论时被否决;刘整再次述说主张,被世祖拒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珙大惊,以为唐李存孝率十八骑拔洛阳,今整所将更寡,而取信阳,乃书其旗曰赛存孝。
(2)宋兵闻赛存孝至,遁去,将捣潼川,又与整遇于锦江而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塔卡夫等了不久,草原上就响起了狂吠和长号混杂而成的一片怪声。马枪的一响给了那怪声一个回答,立刻就是无数骇人的叫嚣。
哥利纳帆爵士和罗伯尔惊醒了,一骨碌站起来。
“怎么一回事?”罗伯尔问。
“是判帕区的红狼。”爵士回答。
这时候,群狼组成的包围圈在逐渐缩小。马也醒了,作出极端恐怖的表示。(A)只有桃迦在用蹄子踹地,想挣断缰绳,冲到外面去。它的主人不断地打着胡哨,劝阻它,才使它安定下来。
爵士和罗伯尔守卫着院子的入口。他们的枪都上好了子弹,正准备对那第一排红狼开火哩。忽然塔卡夫把他们已举起来瞄准的武器一把抓住了。
塔卡夫不是为了时机问题而不叫他们射击,他还有个更重要的理由。当他托起他的子弹袋并把它翻转过来表示几乎是空的时候,爵士立刻会意了。
立刻,塔卡夫向爵士招招手,哥利纳帆就去替了他的位置。塔卡夫跑去把院子里所有能烧的东西都搬起来,堆在院子的入口处,并且丢了个还在燃烧着的火炭。不久,幽暗的天空中就拉起了一幅火焰的帘幕,透过这帘幕的缺口,可以看出那平原被火闪闪的回光照得雪亮。这时哥利纳帆才看清了眼前要抵抗的红狼是那么多:从来没有见过有这么多的狼聚在一起,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凶狠狡猾的狼,塔卡夫烧起来对付它们的那处火网一下就把它们挡住了,但同时也加速了它们的愤怒。
只要弹药不完,火网还布在院门口,狼群的冲锋是不怕的。但是一旦弹药打尽,火网一熄,抵抗狼群的方法就没有了,又怎么办呢?
哥利纳帆看着无战斗经验的罗伯尔,心里感到难过。他忘掉了自己,只想到这可怜的孩子,觉得他表现的勇气超过他的年龄。罗伯尔的面孔显出灰白色,但是手还不丢下枪,他坚定地等着发怒的狼来袭击。
在即将熄灭的红光照耀下,哥利纳帆看见那大群红狼以密集的队形冲上来了。
塔卡夫放了最后的一枪,又打死了一只狼。弹药没有了,他交叉着膀子站着,头直低到胸前,仿佛在沉思。他是不是在想个冒险的、狂妄的办法来打退那疯狂的群狼呢?
塔卡夫像野兽在笼子里一样,在院子里兜了一个圈子,然后突然跑到他的马的跟前,马已急得不耐烦了。他给马戴上鞍辔,仔仔细细地,连一条皮带、一个钮扣也不忘记。咆哮声在继续增高,他仿佛毫不在乎。爵士看到他这样做,心里又悲痛又恐慌。
(B)桃迦准备好了,它咬着嚼铁,又蹦又跳,眼里充满了怒火,发出闪闪的电光,它已经懂得主人的意思了。
当塔卡夫揪住马鬃的时候,哥利纳帆用急躁的手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走吗?”他说,指点着当时无狼的那片原野。“是的。”塔卡夫回答。他懂了他的旅伴的手势,接着他又说了几句西班牙语,意思是:
“桃迦!好马,快。引着群狼追它去。”
“啊!塔卡夫啊!”哥利纳帆喊。
“快!快!”塔卡夫又说。这时,哥利纳帆感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他向罗伯尔解释说:
“罗伯尔!我的孩子!你晓得吗?!他要为我们牺牲自己!他要向别处奔去,引狼群追他!”
“塔卡夫啊!朋友!”孩子扑到塔卡夫的脚前大叫,“好朋友,不要离开我们啊!”
“不!他不会离开我们的!”
哥利纳帆转过头来又对塔卡夫说:
“我们一同跑吧。”他一面说,一面指着那两匹惊得紧靠在柱边的马。
“不能,”塔卡夫会意,回答说,“不能。劣马,惊了。桃迦,好马。”
“既然如此,也好!”哥利纳帆说,“不要塔卡夫离开你,罗伯尔,他启发了我应该做的事了!我来骑马!让他留在你身边。”
他一把抓住桃迦的缰绳说:“让我来!”
“不能!”塔卡夫镇定地回答。
“我一定要去!”哥利纳帆夺过缰绳叫着,“让我去!你救这孩子!我把他托付给你,塔卡夫!”
哥利纳帆要去,塔卡夫不肯,谁都没有让步的意思。塔卡夫把哥利纳帆拉到院口,指着无狼的那一片原野,用激动的语言使他了解到事不宜迟,骑马诱狼的计策万一不成功,留下的人危险更大;又说只有他懂桃迦的性情,可以利用它矫健迅速的特长来谋求大家的安全。哥利纳帆急糊涂了,硬是不听他的话,非要自己去不可。突然,他被猛烈地推了一下,推到旁边去了。桃迦蹦起来,前蹄悬空,急不可待地一跳就过了火线和一排狼尸,同时一个孩子的声音叫着。
“原谅我,爵士!”
说时迟,那时快,他们二人几乎望不到罗伯尔,他已经扒在马背上,抓住马鬃,消失在黑暗中。
(节选自法国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女儿·逃离群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一开始就描写”怪声”,接着又写红狼之多,这样写,渲染了紧张气氛,给人以恐怖的感觉,预示着塔卡夫他们将面临一场残酷的搏斗。
B. “这时哥利纳帆才看清了眼前要抵抗的红狼是那么多”这句话冒号后面的内容,写出了红狼数量多、凶狠,也写出了“火网”的作用及副作用。
C. 面对发怒的红狼,罗伯尔勇敢地骑马诱狼,哥利纳帆和塔卡夫看着罗伯尔,心里感到难过,觉得罗伯尔的勇敢超过了他的年龄。
D. 文中(A)(B)两处画线语句,不仅写出了桃迦的优秀,还为后文打下伏笔,与后面的“诱狼计策”相照应,使故事情节更紧张,增加了悬念。
2.塔卡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罗伯尔骑马诱狼能成功吗?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袁运生让美术拥有“中国芯”
柯 萍
袁运生,是著名画家董希文的学生,从青年时代起,就怀揣复兴中国艺术的梦想。1982年他去了美国,1996年回国后,全身心地投入中国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理论研究。从2002年起,袁运生教授带领学生,考察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市的古代雕塑情况。2005年,他提出“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的科研课题,获得首届文化部创新奖,成为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
我们的近现代美术教育是在20世纪初由西方引进的,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方面,教材一直沿用的是希腊雕刻,这在百年前的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到了20世纪后期,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在这种教育体系的培养下,学生远离中国传统艺术的根基,逐渐丧失本民族的审美与价值观,找不到传达自己文化精神的依托。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它体现的应当是中国精神文明的优秀传统和当代艺术发展的新的可能性。正如张光直先生所指出的,“用整个的西方文明的理论体系,无法解释中国文明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通过10年的考察和研究,袁运生提出从中国青铜器和传统雕塑复制入手,以取代一直沿用的古希腊、古罗马的石膏雕像,以中国美术经典为主体走向基础课堂,以此为契机,在教学中逐步建构起中国独特的造型和审美理念。这对于美术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改变我国近百年来以西方雕刻为唯一范本的不合理结构,更对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和雕塑艺术的发掘整理和再认识,对于我国传统艺术体系在世界范围内文化身份的确立,以及中国艺术精神的传承、传播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袁运生不仅提出重建体系的思路,自己还身体力行。至2012年,他率领的课题组已顺利完成了第一期文物考察和复制工作,其中包括山西南涅水博物馆的北魏雕刻24种,山东省诸城博物馆的北朝石刻造像17种,共计41种。
袁运生说:“中国雕刻是一个庞大的造型体系,它不是一种样式的重复。和希腊雕刻相比,中国传统雕刻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审美体系,具有自己独特的品格、高超的艺术性与魅力。”
考察中,袁运生发现青铜器是石雕之外的又一个精彩的造型系统,有着独特的艺术性,从实质上讲,它是一种最彻底的抽象性的艺术创造,具备强烈的精神性的内涵。作为礼器,它是沟通人与天的一种象征性器物,是极具观念性和精神性的独特创造,它的抽象性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艺术发展的精神性特征,对后来石雕艺术品和中国画写意性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也是中西艺术发展脉络的重大差别所在。因此,将复制的青铜器艺术作品作为基础课教材是对基础课内容的一次重大提升,也是课题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所以,第二期的考察工作除了继续考察相关省份的博物馆,有目的地选定第二批复制对象,完善教材选择工作外,袁先生带领课题组已经开始启动青铜器的复制工作,并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目前,第一批的青铜器复制工作已经开始。
在实践方面,2012年9月,袁运生率领的课题组开设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基础教学高级研修班,邀请八大美院基础部教学骨干,共同研究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观念及表现方法如何进入素描教学。学员们对教学及考察活动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语言的探索中。
【相关链接】
袁运生说,不同地域石质的不同,使雕刻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复制山东与山西的雕刻应用于基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中国古代雕刻的多样性与卓然成就。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 张光直认为,用整个的西方文明的理论体系,无法解释中国文明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
提出了重建体系的思路。
B. 袁运生从中国青铜器和传统雕塑复制入手,在教学中逐步建构起中国独特的造型和审
美理念,让中国美术经典走进了基础课堂。
C. 中国近现代美术基础教育教材一直沿用希腊雕刻,让学生远离中国传统艺术的根基,
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求。
D. 袁运生带领课题组将开启青铜器的复制工作,并开设“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
2.下面对袁运生性格特点与青铜器特性的分析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 袁运生志向高远。他从小就怀有复兴中国艺术的梦想,回国后就投入到中国传统艺术
传承与发展的理论研究中。
B. 袁运生具有开拓创造精神。他只身研究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观念及表现方法如何进入
素描教学,建构起了独特的造型理念。
C. 袁运生做事踏实,认真,身体力行。他从2002年起,带领学生考察了中国15个省200
多个县市的古代雕塑情况。
D. 青铜器作为礼器,它是沟通人与天的一种象征性器物,它的抽象性极大地提升了中国
艺术发展的精神性特征。
E. 中国青铜器是一个与别的国家雕刻完全不同的庞大的造型体系,中国石雕又是一个精
3.为何有人说,我国美术教育基础教材不应该一直沿用西方雕刻范本?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①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场出现了三股大的文化潮流:一是“国学热”。在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应而生,社会大众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情被重新点燃。二是关注现实的影视作品受到大众追捧。三是网络游戏悄然诞生。上述三者以“国学热”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但如果从大众消费文化的角度来看,后者才是最大的赢家,它经过10多年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处于上升趋势。网络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和成长起来的。
②网络文学年轻的作者们刚刚走出校门,甚至仍然在读,他们涉世未深,缺乏社会阅历,几乎未接受过写作训练,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亦处在懵懂阶段。然而,他们热情好学,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熟悉网络虚拟环境;他们思想活跃,在线编写故事毫无心理羁绊。他们占据的时空优势和读者优势是传统作家所缺乏的,读者喜欢是他们写作的动力和唯一目的。由于作者读者是同代人,人生经历与感受容易产生共鸣,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国学热”和“在线游戏”成为网络文学两个重要的文化基因或许是一种偶然,但其促使一代人文化消费范式的形成实是一种必然。
③网络作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首先是在审美上的高度认同,其次是在形式、内容上的直接借鉴和翻写、延伸,再次是打破时空限制赋予历史以现代想象。在男性向写作和女性向写作中,这一关系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男性向写作多取其意蕴,女性向写作则取其形态。
④网络文学极少有效仿现代文学之作,取法古人的却比比皆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往往都曾流行于民间大众当中,书场、茶舍是其生根发芽的场所。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辽阔的虚拟空间,实现了与大众的心灵契合与对接,在这一点上网络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存续有相通之处。
⑤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夹叙夹议,对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大胆推测,其借古论今的演绎技法继承了古代话本小说的叙事传统。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孙晓的《英雄志》、打眼的《黄金瞳》等,无不承袭古人智慧,而又具有现代视野。树下野狐的《云海仙踪》则直接脱胎于《白蛇传》。
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网络文学作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宝藏,逐渐与中国古典文学建立了特殊关系,从《后宫甄嬛传》《悟空传》等网络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但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与发扬,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零散而浅显的,表象化的成分居多,真正吸取精髓、发扬光大的作品只是凤毛麟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学热”的出现,表明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需求不断提高、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情已再次被点燃。
B. “国学热”虽然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但它最终不是最大的赢家,最大的赢家是悄然诞生的网络游戏。
C. 网络游戏经过10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处于上升趋势,这是网络文学诞生和成长的文化背景。
D. 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和发扬是零散而浅显的,真正吸取精髓、发扬光大的网络作品很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年轻的作者涉世不深,缺乏社会阅历,几乎未接受过写作训练,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也处于懵懂状态。
B. 年轻的网络文学作者好学,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与传统作家相比,他们占据着时空和读者的优势。
C. 审美上的高度认可,形式与内容上的直接借鉴和翻写、延伸,打破时空限制赋予历史以现代想象,这三方面体现了网络作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
D. 网络文学极少有效仿现代文学之作,而更多的是取法古人;网络文学将要形成一代人文化消费范式,使古典文脉得以接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传至今的我国文学经典往往都曾流行于民间大众之中,而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实现了与大众的心灵契合与对接。
B. 作者在第⑤段中列举作家作品,意在说明网络文学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古典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C. 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其原因是作者与读者的人生经历、感受相同或相似。
D.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网络文学作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寻找宝藏,吸取精华,逐渐与中国古典文学建立了特殊关系。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周立明在《动物游戏之谜》中写道:“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人类也时常在游戏,目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见解或心得体会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