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家落
马卫巍
老于闯当前最想干的一件事就是写本《百家落村志》,这个想法他在三十年前就已酝酿好了。老于闯对自己的文笔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他是百家落村公办小学的首任校长,当然,也是最后一任。在他将要退休的前一年,这所学校被迁到山下与另两个村子的学校合并了。
三年前老伴去世之后,老于闯最喜欢做的就是看山、看云。孩子们在外面城市里安了家,这个催那个催的让自己去城里享福。老于闯心想:百家落就不能享福?百家落的天蓝着呢,水清着呢,空气新鲜着呢!所以,他还是留在了村子里。
陪老于闯看山看云的还有李老拐。李老拐一本正经地说:“你说百家落这些人说没怎么就没了呢?百家落没人,还能叫百家落吗?老张头被他儿子接到城里住了,说是等死了之后会烧成一把灰,然后往大海里一撒……他永远也回不来了。老冯跟着儿子搬出百家落好几年了,不知现在死了没有?”老于闯有些伤感,眼前的云彩变得模糊朦胧起来,山风吹过,这些云朵便飘远了。他叹口气说:“这些人也是云彩啊。”
两个人默不作声了。老于闯在想《百家落村志》开头第一句话怎么写呢?文要开篇,这头一句是最难的。
老段也来了,有些兴奋地说:“那件事情我想好了,就那么办!”李老拐也凑过来说:“咱们哪天把事办了?”老于闯说:“后天吧。”
说来也怪,在百家落举村要办事儿的前一天,老于闯的脑子里突然冒出来开写村志的灵感,说是灵感,其实是一种念头,说念头吧,又像是盼头。盼什么呢?老于闯自己也不清楚。百家落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本来没什么可写的,但真要把村志写好,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短短的几句话,薄薄的一本书,白天思夜晚想,终于小心翼翼地开了头:百家落,明洪武年三月迁徙而至,时有姓氏四十五家,人口九十有余,故称百家落村。
老于闯的思绪打开了,那些遥远的记忆像洪水一样滚滚而来。在开笔之前,他到祖坟上烧了纸。那些打着卷儿的灰屑从坟头上直腾腾升起来。老于闯突然看见了他早已作古的祖父和父亲,他们的脸颊有些温润,像是在大山深处复活而至。老于闯觉得要是祖宗有灵肯定也会为有一本百家落村志而欣慰。一个村子传承四百年,历经了多少风雨坎坷?一个只有九十来人的小山村能这么多年延续下来,足可证明这是祖先早就选好风水宝地。老于闯在发黄的笔记本上洋洋洒洒挥毫文字,半天时间至少写了五六千字。
办事儿的日子来了。赵秀花、老庞头、李老拐、老于闯,几个人结伴到老段家去。村里只有老段家羊圈里还有一只山羊羔。老于闯说:“今年除夕,咱几个老家伙聚在一起杀只羊过个年,也算让整个百家落热闹热闹。”
这几个人都进了羊圈。老庞头攥着绳子,慢慢地靠近那小羊羔。说是小羊羔,其实长得肥壮结实,满身的毛就像盖上了一层雪。它的眼睛明澈清凉,好奇地看着老庞头。当老庞头把绳子搭在羊羔身上的时候,它才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它轻轻一跃,跳起一轮弯弯的月光,轻而易举的挣脱了老庞头,并且一头把老庞头顶出去了。
赵秀花赶紧攥着刀子,会同老段和李老拐慢慢呈合围之势把羊羔包抄起来。他们猛的往前一扑,但身形尚未落地,羊羔又是一跃,它越过李老拐和老段的头顶稳稳地跳上墙头,然后身形一晃冲到了山路上。
“快追!”老于闯大喝一声,率先追了上去。紧接着,老段,李老拐、老庞头都跑出了院子。赵秀花一手拿刀也紧赶了过去。
这只羊羔简直把老于闯这帮人的肺给气炸了。“追!咱跟着它一直向山上跑。”于是,老于闯带领大家向山顶爬去。他们来到山顶时,羊羔正对着远山怔怔出神。路在脚下,而世界却在远方。羊羔它回头看了看,眼睛里漾起溪水般的一抹清澈,然后冲着太阳沉落的地方奋力一跃。
老于闯扑通坐了下来,不知道为什么,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大家伙静静地站在那沉默不言。山头飘来夕阳的火红之色,映照着每个人的脸颊。
老于闯说:“过了年大伙都散了吧……”他心里想,《百家落村志》是写不成了。大家都不言语。“再住在这里就没什么意思了。”老于闯站起来拍了拍老庞头、老段和李老拐的肩膀,又冲着赵秀花说:“走吧,咱下山!”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布局精巧,先写几个老人家商量定下“百家落举村要办事儿”,后文才表明原来是要宰羊过年,这里制造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人物描写惟妙惟肖,生动逼真,灵活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百家落村有谋略、有使命感的“领头羊”老于闯的形象。
C.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富有乡土气息,如“百家落的天蓝着呢,水清着呢,空气新鲜着呢”写出了百家落的幽美宁静,这正是几个老人不愿离开百家落的原因。
D. 小说语言富有意蕴,耐人寻味,如文中老于闯感慨“这些人也是云彩啊”,这里的“云彩”暗喻那些离开百家落,不得落叶归根的老人们。
2.小说重点叙述了百家落几个村民追杀“羊羔”的情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羊羔”这个物象的作用。
3.小说最后一段写到“他心里想,《百家落村志》是写不成了”。老于闯是否应该放弃写村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尤其是在早期传统中,“道”和“德”最早是分开来讲的。“德”观念的产生当在原始社会,与氏族有关。巴新生先生认为“德”观念的发展有四个阶段: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殷商时期的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西周君主的祭祀征伐、视察巡行即统治者的政行;春秋时期的道德观念即普遍的道德判断标准阶段。“道”观念的出现当晚于“德”观念。
从原始语义上来分析,“德”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而“道”观念的原始意义是所行的道路,也是一种普遍的观念。可见,“德”观念同“道”观念在其产生的初始意义上,就有一种成长为普遍性的趋向,都具有成为普遍观念的可能性,这是它们最终走向抽象范畴的一个前提。
从字义上来考察,“道”从首从行,点明了人在“行”时,要时时抬头,或“仰首”“向外”,以“观察”或“体会”那高高在上的“天”或“天意”,从而保证天命得以践履;“德”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点明了“德”之行首先乃是有“心”之“行”,应该时时注意问“心”,注意“向内”求索,反观自己的“行”是否是出自“内心”对“天”或“天命”的洞察。相比起“道”观念,“德”观念更具体,距离人更近。
作为文化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德”观念逐渐成为“道”观念的体现。如《国语·晋语》中载,晋厉公六年,范文子率晋军在鄢陵打败楚军后,针对晋厉公的“无德而功烈”,说:“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天道是没有偏私,只把福命授给有德的人。可见,天道的得以体现就是通过“德”。
西周时期“德”观念的使用总是与宗教的天命观相结合,“以德配天”即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可是到春秋后期,随着天命观的不断遭到怀疑,“天”的神学观念也不断被怀疑和剔除,逐渐向自然天道观转化,与之相配的“德”也便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义。“德”逐渐成了“道”的体现。于是,“道”是高高在上、供个体效法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德”则是“道”在个体身上的凝结和体现,“德”和“道”的关系套用柏拉图的话说是“分享”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月映万川”,即“一切水月映一月,一月摄一切水月”。“道”成为统一的、普遍的,而“德”是个别的、分殊的。
最早将“道”和“德”连用,见于《易传》及《荀子》。《周易•系辞》中也是道、德分言,
惟《说卦》云:“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在这里“阴阳”、“刚柔”虽然是连着用的但表达的是两个词意,所以“道德”在这里也应是两词并举。《荀子》中:“故学止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里道德连用,可能本指道与德,连用成为一词。汉代以后道德成为常用的名词。
(摘编自薛江谋《中国传统伦理视域下的“道”“德”关系探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道”和“德”最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含义不同,产生的时间也不同。
B. 从原始语义上看,“德”观念和“道”观念都是普遍的观念,这决定了它们最终走向抽象的范畴。
C. 从字义上考察,“道”注意“向外”求索行为是否践行天命,“德”则把目光引向人自身,比“道”更具体。
D. 春秋后期,“以德配天”的情形发生了改变,“德”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义,“德”与“道”的关系更近了。
2.下列理解和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德”观念是发展变化的,例如巴新生先生将“德”观念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德”的内涵有所不同。
B. 文中引用范文子的话“天道无亲,唯德是授”,是为了证明“德”观念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成为了“道”观念的体现。
C. 在作者看来,“德”与“道”的关系就是所谓“月映万川”,这里“月”相当于“德”,
“万川”相当于“道”。
D. “道”“德”在《易传》及《荀子》中连用,此时还应该是两个词,汉代以后才成为一个常用的名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德”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由此可知,“德”观念当产生于原始社会,和氏族相关。
B. “道”从行从首,“德”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这说明“道”观念和“德”观念都与“行”有关,但“德”更倾向于关照人的内心。
C. 春秋后期,由于人们科学认知水平的提升,天命观不断遭到怀疑,“德”观念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德”衍化成了“道”的体现。
D. “道”是高高在上、供个体效法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德”是“道”在个体身上的凝结和体现,二者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来自成都媒体的最新消息:3月11日,那个把拉面跳成一支妖娆的舞蹈、因一段视频而成为网红的成都拉面小哥田波,因要求加薪与老板谈崩,正式从古镇“一根面餐馆”辞职离开,距离他走红正好20天。这个已经坐拥48万粉丝的拉面小哥辞职后,并不担心自己的工作,他注册了自己的直播账号,不定期在网上进行直播,一次直播动辄上千次评论,微博上的相关话题阅读人数达427万,粉丝打赏累计超过2万元。
对于田波的辞职,有人认为他耍大牌,有人认为他自我膨胀,也有人认为他小人得志,见利忘义,你怎么看待?
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发表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图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会徽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陆龟蒙隐居甫里,喜欢养鸭。 ① ?一是择其勇者斗鸭,二是择其美者逗鸭, ② 。陆龟蒙生性豪迈,善交朋友,每有文人墨客、贩夫走卒到访,他都奉以一道鸭肴慷慨款待。相传,有一次,一位常来的食客给陆龟蒙提意见,“能不能把鸭肴换个吃法”。他冥思苦想数日,终于有了新的烧法,那就是鸭中包鸽、鸽中包雀、雀中包蛋,鸭皮油炸,鸭子口衔一朵石榴花,下垫一枚大大的荷叶。单看这样的工序,配料之众多,流程之繁复,一定耗时又耗力,所以说,古代的美食,总是要和文人墨客沾点边。与其说甫里鸭是陆龟蒙待客的私房菜, ③ 。
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唯其如此,监督的社会化才是可能的,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超越于社会监督之上才是可能的。
②任何意欲走向清明的权利,必然以透明为首要条件。
③也就是说,真正的公开是面向全社会的。
④如同官员应公开其财产一样,政府应当公开其财政收支与预算。
⑤信息公开是政治透明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治透明的必然表现。
⑥这种公开,不只是形成一种“内部透明化”状态,而且要形成一种“透明社会化”的状态。
A. ②④⑤⑥①③ B. ⑤②④⑥③① C. ⑤②①③⑥④ D. ②④⑥③①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