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无论富贵贫贱,通达潦倒,欢喜哀愁, ① 离不开酒。 ② 说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饮酒是隐逸中略带悲剧情调,那么唐朝文人饮酒更多的是放浪和旷达。 ③ 唐代文人之醉酒, ④ 有忘记现实痛苦的因素,更多的是壮志豪情的抒发和对未来的展望。“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盛唐之盛,不仅在于锦绣繁华,满目俊才, ⑤ 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恣横。 ⑥ 有人说整个盛唐的诗歌都是由酒香酿成的。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总是 | 如果 | 而 | / | 但是 | 从而 |
B | 都 | 如果 | / | 固然 | 且 | 因此 |
C | 可是 | 倘若 | 那么 | 既 | / | 所以 |
D | 却 | 与其 | 所以 | 虽然 | 反而 | / |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教育部正式向社会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似乎深受广大学子们所欢迎,因为它即将打破“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B. 人们把高空坠物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带来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像不定时炸弹,困扰着市民,严重威胁着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C.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农民工逆袭”论调中隐含着农民工阶层和某些职业的歧视和偏见,实属不应该。
D. 中餐之所以在申遗路上屡屡受挫,是因为我们提交的美食,虽然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只给人们带了好的口味体验,却很难让人体会到文化上的深意。
下列各句中划线处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①每天清晨取蜂蜜一到两勺,用温水冲服,空腹饮用,长从以往不仅能够滋阴润肺,而且可排毒养颜。
②陶渊明看透了官场黑暗,从此无意于仕途,转而求田问舍,过上寄情山水、恬然自适的隐居生活。
③大家相互认识也有几个年头了,但是除了见面点头,几句寒暄,就没有别的,因此至今还是白头如新。
④王教授对这个问题的刍荛之见,可以说很高明和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相信会带给大家很大的启发。
⑤一个国家需要的是有远大理想、有创造激情、有头脑且精神高扬的国民,而不是拾人牙慧、思想浅薄、斤斤计较于物质生活和充满低级趣味的民众。
⑥在淡泊的氛围中读书,我们可以上溯远古,下企未来,含英咀华,沉思遐想,思绪跟随书味飞翔,内心也会进入一种清净的幸福境界。
A. ②③④ B. ①⑤⑥ C. ①②④ D. ③⑤⑥
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表明人各有各自的乐趣,而他愿意穷其一追求美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3)《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女主人公之口,以桑树的繁茂比喻男女未成婚时情意的浓厚。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宋】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栏杆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的两项是
A.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一种,因为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联点明了“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漂泊无家。
C. 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 诗歌颔联上句写动静,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 颈联写了酒化成了过客之眼泪如愁绪低溅,浪花仿佛卷动归客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2.本诗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B.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C.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D.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 “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 “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 “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 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 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 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