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

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

面对严重的霾灾,古人如何治理呢?

皇帝下罪己诏算是一种“治理”之法。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有“灾异谴告”之说,将灾异的发生视为帝王治理国家失职造成的后果。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有可能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汉书》记载:“西北有如火光。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这是由大风卷起尘土所形成的黄霾天气,情形严重,朝野震恐,以为上天降下灾异来“谴告”当政者。汉成帝看这阵势,赶紧下罪己诏说:“朕承先帝圣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谬,日月无光,赤黄之气,充塞天下。咎在朕躬。”   

第二个“治理”的办法是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这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自然包括任用奸佞小人之误,要认真纠错,就要“亲贤臣,远小人”,起用贤良方正之人,免掉不称职的官员,处罚违法犯罪的官员,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后汉书郎顗传》载:“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意思是自新年以来,经常有灰霾,一派天昏地暗,日月不明,世人忧忡,视为异象。名士郎顗就向皇帝举荐贤才,理由是因为皇帝没有选贤任能,上天为之生气,如果“爵贤命士”,彰显帝王仁德,天气就会转好,月朗星列。

第三个“治理”的办法,是要求文臣武将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霾灾。这大约是古人将霾视为妖孽作恶,横空来世,人力无可抗拒,只能“求神打鬼”,通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办法来治霾。《元史》中记载了一起大风霾:“风霾蔽都城数日,帝恐天神之怒,遣礼部焚香祭天,祈神灵驱风霾而散。”这次风霾来势凶猛,皇帝分明感觉这是国家朝政有不妥之处,让上天生气了,赶紧召集礼部官员,点上高香,对天祭拜,恳求上天息怒。

第四个“治理”的办法,就是在生产上作些应对。比如康熙年间发生风霾,京畿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

在古代,霾是一种“不可抗外力”,古人并没有 ,但 是值得学习的。

(取材于2014年《南都周刊》廖保平的文章)

1.下面对文章内宾 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霾”字虽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已出现,《诗经》中也有记载,但关于“霾”确切的解释是在《晋书·天文志》。

B. 古时候,霾就是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

C. 史料中关于霾的记载,一般并不使用“霾”一词,而仅是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

D. 《明宪宗实录》记载的“自春徂夏……”中的““徂”和《诗经·氓》中“自我徂尔”的“徂”意思是一样的。

2.下列选项中关于古人治理霾的方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觉得人力无法对抗灾害,所以面对灾害的时候,皇帝和文武群臣会斋戒数日,焚香祭天,祈求神灵驱赶霾灾。

B. 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汉代董仲舒加以理论阐述,一旦发生灾异,皇帝就会下罪己诏,对施政方针进行反省。

C. 在生产上作些应对,例如康熙年间发生的风霾,京畿庄稼免于倒伏的原因就是农民在耕耘除草时,让庄稼稍微分散一些,加强了通风。

D. 帝王检讨自己的种种失职,推荐贤才,贬黜奸佞和贪腐,期望以此诚意打动上天,但这并不是皇帝“罪己”的一部分。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古书中对霾的解释可以看到,古时候霾的持续并不确定,有时持续几天,半月甚至一个月,有时只是一会儿。

B. 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霾的记载,所以我们可以推断:霾是古已有之,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

C. 古书的记载中很少使用“霾”一词,仅仅描述出现时的现象,这说明霾在古代出现的并不是特别的频繁。

D. 本文既引述了古代出现霾的情景,又介绍了古人治理霾的办法,这对我们当今治理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B 2.C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可知,选项忽略了限制性成分“主要”。 2.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选项中关于古人治理霾的方法的表述,C项结合文本内容“京畿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加强通风,让庄稼免于倒伏”可知,“京畿庄稼免于倒伏的原因就是农民在耕耘除草时”表述绝对化。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既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部分语段的理解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锁定关键语段仔细比对分析。D项“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不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6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观念。下列诗句中,不能和“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一项是(   )

A.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立春

B.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谷雨

C.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人行人欲断魂。

清明

D.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立夏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想要新课程取得成功,就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B. “中国游客大闹曼谷”的新闻这两天被国内不少媒体和报纸报道,引发网友热议,涉事的中国游客被指责“丢了中国人的脸”。

C. 地球几乎无时无刻都有受到太空陨石撞击的危险,但是人们不用担心,因为只有那些较大的陨石才会对地球造成伤害。

D. 爱美的女性一遍遍抹上防晒霜,出门也要打一把遮阳伞,在阻断了紫外线与皮肤的直接接触的同时,也失去了获得维生素D。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九洲        风采        厮混        再接再厉        无事不登三宝殿

B. 踯躅        泄密        详和        世外桃源        八杆子打不着

C. 文身        伫立        家俱        金榜提名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D. 影碟        权力        界限        墨守成规        打破砂锅问到底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成正确的一组是(   )

A.         péi        不齐yǒu        月晕如风,润知雨chǔ

B. 行hèng        鸪zhè        角之势jī        言之谆,听之藐藐zhūn

C. tiě                退避三shè        不流,不止不行sāi

D. 日lì        zhá        掌而谈zhī        笑怒骂,皆成文章xī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郭川,“中国职业帆船第一人”。这位31岁时已任大型国企副总的青岛男子,在42岁时却毅然选择成为职业竞技帆船赛手,不停刷新自己和中国的帆船运动记录。他说帆船运动让他找到了“生命中注定属于他的东西”,“回归了真实的自我。” 201610月郭川在单人不间断跨太平洋创纪录航行时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联。

有评论认为,郭川不甘于平庸,追求有生命厚度的生活方式凸显了人的主动性和求索精神;当芸芸众生沉湎于对“已知”进行享乐性消费的时候,他却在勇敢地挑战“未知”。也有评论认为这种个人用帆船航海所面临的巨大生命危险的行为,是否值得?他的离开,是否对亲人构成一种不负责任和伤害?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