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二十世纪后期,信息化、数据化进程加快,“文...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二十世纪后期,信息化、数据化进程加快,“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国知网”等各式数据相继开发、完善。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式。有些人文学术研究者开始像技术工人那样,[乙]在某个预定选题的统摄下,对文本进行检索、分类、解析、概括、重述、解构等,将其“锤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状,”并由此制造出大量所谓规范化的“研究成果”。如果这样的做法大行其道,人文学术研究就完全偏离了赖以存在的本质属性——人文性,日益成为博取饭碗、谋取名利的工具。[丙]在金钱、名利的诱惑下,不少人文学术研究者连自己都找不到方向和归宿,况且是要为大众营建精神家园呢?

1.上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潜移默化    B. 大行其道    C. 谋取    D. 况且

2.上面语段中,画线语句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B.     C.

 

1.D 2.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成语的运用。选项中D项“况且”表后文是对前文所陈述理由的进一层说明,两个分句的陈述对象一致。“何况”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所以此处当用“何况”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题中要求选出“使用错误的一项” ,选项中B项“锤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状”是句子成分,不是独立完整的引用,标点应在引号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蜚声中外的瓷器发(rèn)于郑州,而被喻为“花鸟虫鱼,一双巧手塑乾坤,山川大地,一支触笔映九州”的制瓷人,很多不擅言辞,有时甚至显得近乎木(nè)。

B. 网络上的言论可能是真情流露的诚挚关切,可能是不(zháo)调的情感宣泄,也可能是别有用心的混淆视听,政府要积极引导网民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yù)力。

C. 无论是国外媒体抑或国内媒体,VR都是热门的新兴(zài)体,但它有着时空因素的极大掣肘,人们不应盲目乐观,更不能流于肤浅的“技术决定论”的(kē)臼。

D. 远处青山层林叠翠,白云缭绕,近处湖水波光摇曳,(yú)喁软语,这样一幅写意山水画,让人情不自禁地沉缅在对世外桃源的想象中,频频(qiáo)首回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我们这一生都在守望,孩提时守望纯真,胡乱涂鸦愿望的画板;寒窗时守望理想,孜孜不倦纺织美好的明天;工作后守望事业、守望爱情,在忙碌中感悟生活的甜蜜与艰难。慢慢地,我们开始守望一方宁静的港湾,守望精神,守望归宿,守望生命的轮回……

请以“守望”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9分)

(1)下列“静”字的书法作品中,是楷书的一项是(   )

A               B                C                D

A.A      B.B       C.C       D.D

(2)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富有文化传统同时也是最具有形象美感的文字这一。目前,汉字书写中的问题非常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请从以下三个题目选择一题,并按要求作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

①一位初学汉语的外国朋友有兴趣了解汉字,请写一段文字向他介绍汉字的特点。要求:内容明确具体,语言简洁有条理。

②某校语文组建议设立“汉字书写日”,请写一段文字阐述设立“汉字书写日”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条例清楚,理由充分合理,有说服力。

③很多人对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请写一段文字抒发自己对汉字的情感。棣:情感真挚,表达富有文采,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查看答案

排列下面的语句,组成语意连续的一段话,请将正确的序号写在横线处。

①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

②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出温柔敦厚之美。

③中国人欣赏山水的的态度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

④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逸之中都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人觉得幽静之至。

⑥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畏惧,望而却步。

正确排序是:

 

查看答案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这个卖果子的和别的果子的不一样。不是开铺子的,不是摆摊的,也不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也就是给二古十家送。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门的和狗都认识他。到了一定的交接班,他就来了。里面听到他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是叶三。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为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叶三卖果子从不说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有的人家当时就给钱,大多数是到节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说。叶三把果子称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声“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也很喜欢到处跑。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叶三卖了三十多年果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成人了。弟兄俩都已经成了家,老大已经有一个孩子,——叶三抱孙子了。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季陶民有一个脾气,一边画画,一边喝酒。喝酒不就菜,就水果。画两笔,凑着壶嘴喝一大口酒,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执笔接着画。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四太爷,枇杷,白沙的!”“四太爷,东墩的西瓜,三白!——这种三白瓜有点梨花香味,别处没有!”

他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不卖?”

“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篇小说用朴素的语言讲述叶三和季陶民两人身份迥异却意趣相投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理想,引导读者感受生活中的美。

B. 叶三是不一样的果贩,更是不一样的鉴赏家;他善于通过生活经验得出关于画作的真知灼见,从一个单纯的评判者变成季陶民创作的参与者、欣赏者。

C. 季陶民的“紫藤花开”“老鼠上灯台”“红花莲藕”,三幅画着力于工笔写实,色彩绚烂、生动形象,具有诗化的意境。

D. 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这篇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

E. 这篇作品与其说用诗的方法写小说,不如说用小说的方法写诗;叶三是鉴赏家,在于鉴画;季陶民亦是鉴赏家,在于鉴人。

2.结合叶三卖果子的情节,简要分析叶三的人物特点。

3.小说通过“叶三看画”——“         ”——“         ”——“         ”的情节,可以看出叶三是一个鉴赏家。

4.简要赏析第三自然段的语言特色。

5.有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应在“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后即收尾,现在这个结尾有些拖沓。对于这样的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