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诗词读本 钟锦 ①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给孩子一个合适的诗词读本

钟锦

①我的老师叶嘉莹先生选编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这本书出版后反响极好,出版社很快又推出一个“讲诵版”,并且附有二维码,扫描后可以听到先生自己的吟诵和讲解。这些讲诵有人在微信圈里转,我顺手点开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的一首,一听之下即为叫绝。急忙买回,用了两天时间通读一遍。这一读,引起了我对“给孩子”的思考。

②“孩子”的年龄段最好先确定一下。宽泛些说,十八岁以下都算孩子,能够读诗总得到六七岁吧。六七岁前的孩子,其实读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我认识一个朋友,据说四岁就能背诵《长恨歌》,但现在记忆的诗词并不多,理解尤其不深入。而从六七岁到十八岁,起码有两个阶段,就以小学毕业的十二岁为界,前后的领悟能力实在是截然不同的。假如“给孩子”是给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选择尤其应该慎重。

③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记忆力虽佳,领悟力却未成熟。除了罕见的天才,很少有可能真正领会那些精妙深微的诗词作品。叶先生自己就曾写下她读诗时的真实感受:“我想人的心灵大概也和肉体一样,是可以因摩擦日久而生胝起茧的。第一次摩擦接触的感觉,该是最鲜明生动而富有刺激性的,但是可惜我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如果家长并不只是想让孩子知道一些诗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诗词中有所得,必须选择好给孩子的读物。

④选择不能只看名气。要说名气,《唐诗三百首》 自然远远大过叶先生的选本。但那实在不是一个给孩子的好选本。《唐诗三百首》基本是从沈德潜的 《唐诗别裁集》 中选出的,沈氏眼界极高,尽管编者孙洙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但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那些寓意深刻的作品,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给孩子的诗词,应该考虑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领悟力,这一点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自《唐诗三百首》 流行以来,如此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大家首先考虑的反倒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我想,先生的这个选本在出版后反响极好,也许不经意间唤醒了家长对这个朴素道理的注意。她在 《给孩子的古诗词》的序言里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从具体选目来看,不少算不上名篇的东西都入选了。比如杨万里,选的和李白、杜甫一样多,都是17首。先生特别说明:“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所以本书选了很多首杨万里的诗。”过于精妙深微的不便选择,是否就该刻意选些通俗,甚至庸俗的?所以给孩子选择诗词真的不容易。倘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也许又使得他们终生不悟高致。孙洙编选 《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而要取代之前的 《千家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但出于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

⑥这个选本也许是当前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了,然而,我觉得仍可以再改进。先生的高龄使她疏忽了选本的真正定位:究竟是给孩子一个进入中国诗词的读本,还是给孩子一个了解中国诗词的读本。前者必须小心翼翼,防止任何可能损害孩子兴趣和能力的因素,以使他们逐渐将诗词内化进自己的生命。后者却只需要将基本适合孩子接受力的名篇,逐次向他们推送。叶先生无疑想提供前者,却向后者让了步。 因此,理想中最佳的“给孩子的古诗词”,仍需痛下狠手,对更多的名篇进一步删汰。当然,我们不该再苛求一位已经为诗词教育奉献了一生的高龄学者,更该做的,是沿着她指出的道路继续前行。

                  (节选自2017年2月7日《文汇报·笔会》。)

1.第③段加点字“生胝起茧”在文中是

2.对文章所用材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说明家长对诗词兴趣浓厚。

B. 第②段朋友幼年背诗的例子说明0-6岁的孩子大多对诗词的领悟力不强。

C. 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说明编选诗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参考诗集。

D. 第⑤段以《唐诗三百首》的失误为例,说明为孩子选择诗词应避免低俗。

3.把第④段结尾的句子补充完。

4.给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先生的出发点或许没有考虑编选作品是否低俗。

B. 叶先生天赋的良好诗歌鉴赏力让选本保证了品质。

C. 照应前文叶先生序言对于编选原则的“明确指出”。

D. 为下文指出先生因高龄疏忽了选本的定位做铺垫。

5.作者认为给孩子编选诗词读本的原则是什么?请加以概述。

6.第⑤段写道:“像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深意可讲,就是将眼前的景物写的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下面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这一特征的?请加以分析。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因幼年读的太熟而使心灵变得麻木,缺乏鲜明的感受力 2.B 3.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名篇 4.D 5.(1)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2)不拘泥于名家名篇(或:不只看名气)(3)具有高雅审美情趣(或:能够代表中国诗词美感)的作品 6.泉眼和树阴在诗歌中都被拟人化了,赋予了景物情感和生机;三四句聚焦于小荷上的蜻蜓,画面感强烈,且十分有趣味。这首诗歌通俗易懂,清新自然。孩子读了可以对诗歌产生兴趣,因此十分适合孩子阅读 【解析】 1.试题分析:“生胝起茧”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由上文可知,“生胝起茧”的主语是“心灵”, 由下文可知“生胝起茧”的原因是“第一次读这些作品时,竟幼稚得没有感受的能力。等到我有了感受的能力,我的心灵对这些作品却已因摩擦日久而生茧了”,据此可分析出“生胝起茧”的本体就是指幼年读诗读的很熟却不能真正理解,现在能理解了却因为幼年时读的太熟了而没有鲜明的感受力了。 点睛:本题考查对短语含意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时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短语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短语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出现;三短语有没有使用比喻修辞,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本题解答时首先要将画线短语放回到原文中,思考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然后要考虑到画线短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胝起茧” 是喻体,那么就要找出其本体,找出本体也就得到了答案。 2.试题分析:A项第①段提到叶嘉莹先生选编的新书反响极好是为了引出下文“我对‘给孩子’的思考”。C项第④段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是为了说明“选择不能只看名气”。作者认为《唐诗三百首》“对孩子来说,很多还是显得过于沉重了。……不仅不能使他们理解,甚至会直接扼杀他们对诗词的兴趣”。D项第⑤段写《唐诗三百首》“本有其高远的一面,就是为了避免低俗……可惜矫枉过正,陷入失误的另外一端”,是为了阐明为孩子选择诗词既要避免低俗,又要适合小孩子读。 3.试题分析:第四段画线处需要补出的句子应是总结上文的句子。这一段开头就提到“选择不能只看名气”,然后以《唐诗三百首》为例,指出《唐诗三百首》“尽了最大的努力选择众口流传的名篇”,却忽略了孩子的领悟能力。然而《唐诗三百首》影响很大,作者说《唐诗三百首》的流行使得“朴素的道理似乎都被大家遗忘了”,那么相对的,大家考虑的就应该是只知让孩子知道名篇。据此可确定此题的答案为:孩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名篇。 4.试题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在该段的结尾处,是对上文的总结。“这一点”指的是上文提到的“避免低俗”,“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表明叶先生的出发点也许没有考虑自己选编的作品是否低俗,因此A项正确。“她天赋良好的鉴赏力,其选择丝毫不曾低俗”表明叶先生具有天赋良好的鉴赏能力,因此她选择的作品没有低俗之作,据此可知B项正确。画线句子说“先生对于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表明叶先生选择诗词的原则是唯一的,就是适合孩子,这就与本段的开头部分的“明确指出:‘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形成了呼应,据此可知C项正确。无论是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画线句子都不具备“为下文指出先生因高龄疏忽了选本的定位做铺垫”的作用,据此可知D项错误。 5.试题分析:本题的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二到第五段。第②③④三个自然段,作者提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领悟能力不同,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领悟能力的阅读会使孩子丧失兴趣和感悟能力,据此可归纳出原则之一:适合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第④段则重点讲了“选择不能只看名气”,可归纳出原则二:不拘泥于名家名篇,不能只看名气。第⑤段在强调了选择应适合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之外还要避免低俗,不能使孩子从小习惯了低俗的审美情趣,据此可总结出原则三:具有高雅审美情趣。 6.试题分析:本题将诗歌鉴赏与现代文阅读结合起来考查,题干给出的就是鉴赏的原则和方法,考生只需按照题干提供的方法来分析所给小诗就可以。题干说“将眼前的景物写的生动活泼,适合小孩子读”,考生在分析时就要指出杨万里的《小池》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再总结一下,如这首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小孩子阅读,就可以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电视台邀请一对父子艺术家为嘉宾;老艺术家曾接受过该台采访,而此次未能前来。电视台主持人对年轻艺术家说的开场白,得体的一项是

A. 我上次曾采访过您父亲,家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B. 我上次访谈您父亲,亲聆先贤对当今影视作品的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C. 令尊曾光临本台,老人家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D. 我曾垂询令尊对当今影视作品的看法,他的真知灼见,令人钦佩不已。

 

查看答案

一位同学要在“高三毕业典礼”上表达愿景,下列适合在发言中引用的一项是

A.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B.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D.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2)望西都,_________,伤心秦汉经行处。《潼关怀古》

(3)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由空间开拓视野,由时间驰骋想象,营造了开阔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杜甫《登楼》中用相似手法写出相似境界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李嘉诚的司机给李嘉诚开了30多年的车,准备离职。李嘉诚看他这么多年工作兢兢业业,为了能让他安度晚年,于是拿出了200万元的支票给他。司机说:“不用了,一两千万我还是拿的出来的。”李嘉诚很诧异,问:“你每个月只有几千元的收入,怎么能存下这么多钱?”司机回答说:“我在开车时候,您打电话说买哪个地方的地皮,我也会去买一块;您说要买哪支股票的时候,我也会去买一点股票,到现在有一两千万的资产!”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论语》)

(2)四美具,二难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________  ,  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

(4)世人皆浊,______________ ? 众人皆醉,___________ 。(楚辞《渔父》)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_______。(李白《将进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