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门小院 王本道 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门小院

王本道

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而“门”的种类更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所有的门中,柴门当属造型与材质最为简陋、价值最为低廉的,却也是数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用得最多的门。近30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华夏大地随处可见“向阳门第春长在”。然而有一段时间,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对于“门”的内涵有过误解。他们过分注重装点“门面”,门楼越砌越高,金碧辉煌,且户户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用以察看外面的动静。一幢幢封闭的宅院如同一座座戒备森严的堡垒,让人望而生忧,望而生畏,寄托着游子乡愁的那一个个小院已无从可寻。

一个秋日,在从红海滩归来的途中,我顺路去了盘锦市大洼区石庙子村。距村口不远处,就看到几户乌瓦白墙的民居,透过柴门和院墙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五彩斑斓的鲜花,以及几株硕果盈枝的苹果树、梨树、枣树。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插队的村庄,见到了那一个个修缮一新的柴门小院。在那里,我与知青同学们交谈、嬉戏,周遭树上是熟透的苹果、红枣、香梨,秋意正浓。朦胧之中,辽南山区的那些柴门小院,与如今我生活的辽东湾的乡村小院连成了一片,与祖国江南塞北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柴门小院连成了一片——华夏大地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柴门小院,蜿蜒曲折,一直通向遥远的地平线,如同古老的大河、大江,绵延不绝。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中引用杜甫、崔护等人写到柴门的四篇,不仅丰富了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而且也从艺术作品塑造形象的角度展现了柴门小院另一番风采。

B. 作者当年作为知青来到聊南山区插队,每天住在柴门小院之中,生活虽艰辛苦闷但也不乏乐趣,故能将记忆中普通的小院写得生动形象,别有趣味。

C. 受“门第”观念影响,中国人对“门”很重视,由此衍生出“门当户对”“出门子”等熟语。与其他种类的门相比,中国农村的老百姓用得最多的就是柴门。

D. “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与“朱红的大门终日紧锁,只留一个‘猫眼’”,表面上说两种不同形式的门,背后却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

E. 文章善用虚实描写,记忆中柴门小院为虚,现实中朱门大户为实,诗词中的柴门为虚,辽东湾的乡村校园为实,虚实交替融合,使柴门小院富有神秘色彩。

2.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柴门校园,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有何特点?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减压概括。

3.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中的柴门小院具有那些内涵。

 

1.BE 2.特点:院墙古朴低矮,院门简陋敞开,院内生活气息浓厚。作用:①表达作者对乡村朴素生活的怀念留恋。②与下文柴门小院近年的逐渐消失形成对比,引起人们思索,有提示主旨的作用。③用精细的笔触描绘出了柴门小院的温馨,既开篇点题,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①千百年来,柴门小院遍布于古老的中华大地,寄托着人们的家国情怀,寄托着人们的家国情怀,饱含着浓浓的乡愁。②柴门小院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演绎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流传给后代,已成为文化、精神的符号。③柴门小院代表着宁静,质朴温馨安全的生活,中国大地上的一座座柴门小院,是中华文化和历史发展、延续的象征。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B项,“生活虽艰辛苦闷但也不乏乐趣,故能将记忆中普通的小院写得生动形象……”,因果关系不当;“每天住在柴门小院之中”有误,文章第一段只是说“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E项,“辽东湾的乡村小院为实”有误。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开头不惜笔墨重点描绘了记忆中柴门小院,作者笔下的柴门小院有何特点?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压缩概括,先找到题干涉及的内容,然后就其描写进行概括,“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从这些文字可以知道,第一段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小院进行介绍,一是“院墙”,低矮而又古朴;二是院门,敞开而简陋;三是院内的景象,富有生活气息。第二个问题是作用题,先从内容上回答,即写了……,表现了……;再看这一内容与文章标题和下文的关系。 点睛: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式。答题方向如下: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张本、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本题中,第一小问的答案属于首段作用的一部分,故回答第二小问的时候,内容上的作用只需回答表现了什么即可,然后再从结构上分析第一段所写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即可。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文中的柴门小院具有那些内涵”,这是考查对文本内涵的探究,且题干中给出了暗示“柴门小院不仅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和精神”。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到文中圈出描写小院的内容,再圈出作者或他人对此发出的感慨。比如第二段“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第三段“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再结合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答题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日前修改的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新增“留守儿童保护”专门章节,其中提出父母外出后应当与留守儿童每个月至少联系一次,及时了解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

这一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不仅要求民政部门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 还要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等专业服务。此外,还规定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定期将留守儿童监护、抚养和身心健康情况报县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摘编自2016年12月6日《广州日报》)

材料二:

目前中国共有6102.55万的留守儿童,长期过着没有父母相陪的“一个人”生活。而湮没在历史时光中的留守者,至少有整整一代人。

过去一直说如何重视,但具体到哪个部门负责,没有明确。这次明确了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部牵头,是二十几年来的第一次。儿童不再留守,就是要让他们与父母团聚。让父母返乡,还是让孩子随迁?学者段成荣的建议是,从制度上创造条件,让孩子跟着父母进城。

大学毕业后,黄湘洁作了一个“逆历史潮流”的选择:留在家乡湘西的老司岩千年古寨,当一名幼儿园老师。黄湘洁的故乡在湖南老司岩,明清时期曾富贾云集的千年寨子,今天一切依旧保持地理原貌——很陡很长的石板路,村口岩壁上比谁都老的古树,还有躺在荒野中间破败的祖屋。寂静,是最大的变化。今天的老司岩仅185户农家,685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去一半。留守儿童39名,孤儿2名。

1984年,一纸中央文件松开了乡村户籍人口“自由出入”城市的高墙。仅1989年,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就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200万人迅速蹿到了3000万人。即使闭塞如老司岩这样的古寨,也在错过第一波打工潮后听到了风吹草动。1992年,黄湘洁的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下她和姐姐、弟弟三人独守家中。那年黄湘洁两岁。

“当时的乡村,穷是一种常态。”从事农村问题研究近三十年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段成荣说。1984年,还是在校研究生的他跟着导师到辽宁、山东等地的农村调研,最大的体会就是农民那股想要外出谋生的深切冲动。

彼时的中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才不久,粮食价格低,还需缴纳农业税费,种地基本不挣钱,有时辛辛苦苦干一年,还赔钱。尤以1994-1996年最为严峻。而远在近千公里外的广东佛山,当时外来工已经可以拿到数倍于内地的工资。以至于农民外出务工,都被中西部地区政府视为一件大事拿到办公桌上讨论。

四川则更有趣,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四川普查办专门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由政府推动和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后来被其他地区当作经验争相效仿。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黄湘洁的归来也让村里人不解。他们说,一定是在外头找不到工作吧。2013年9月,在当了志愿者一年后,她打消了出走的念头。她说,“不要让这些孩子再被遗忘了”。

                                                     (摘编自2016年3月24日《南方周末》)

材料三: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6月19日《关于留守儿童群体存在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材料四:

2016年9月21日,河南全省法院“送法进校园暨第四季普法漫画口袋书发放仪式”在郑州市古荥镇实验小学举行。这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连续第五年送法进校园,为该省650万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爱,孩子们也获得了第四季普法漫画口袋书,学习保护自己的技巧和方法。

据悉,本次活动的主题为“让爱相伴--让法律照亮留守儿童回家的路”。活动现场,河南基层法官讲述了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孙雪梅现场授课,教孩子们如何预防性侵害,保护自己。四个留守儿童代表用诗歌朗诵《爱的礼赞》,向所有关心、帮助留守儿童的爱心人士表达最朴素的谢意。

据有关部门统计,人口大省河南留守儿童的数量达到650万,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还多。

(摘编自2016年9月21日“中新网郑州”)

1.下列对上述新闻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中提到的曾富贾云集,而今却极度贫穷、寂静的村寨老司岩,在中国大地上绝非个案,而是我国村庄的缩影,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留守儿童的主要聚居区。

B. 像黄湘洁那样,在大学毕业后能够主动选择回到贫困的家乡当志愿者,并且最终为了那里的孩子留了下来的,在当今中国还属于少数。

C. 目前,儿童总数已达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产生非一时一地的结果,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已有20多年的历史。

D. 有关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易受到意外伤害,而留守女童比留守男童存在相对更为明显的负面情绪。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恰当的两项是(    )

A. 四则材料来源不一,有门户网站、报纸等,报道时间也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留守儿童问题应当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

B. 材料二中,还在读研究生的段成荣就来到外出打工人数较多的山东、辽宁等地展开实地调研,切实感受到了当时中国农村农民真实的生存现状。

C. 材料一、四站在政府机构层面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报道,体现了社会上层对留守儿童的重视;材料二、三主要从民间个体调查研究的角度进行相关报道。

D. 如果全社会形成合力,让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快乐地成长,可以适当缓解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E. 相对而言,《光明日报》的调研报告采用了《广州日报》《南方周末》和“中新网郑州”所不具备的列图表和列数字的手法,显得更直观明了。

3.请结合四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应当如何将关爱留守儿童落到实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何谓“精神”?就字源来讲,“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定文化创造出来,并成为该文化思想基础的东西。

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君臣、父子、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

"刚健有为"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已见成熟。《周易大传》提出来的“刚健有为”思想包括“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个方面。《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也就是努力向上,绝不停止。《周易大传》所说的“刚健”,还有“独立不惧”、“立不易方”之义,也就是孟子所说 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独立人格。

《象传》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即顺,“载物”就是包容许多物类。君子应效法大地的胸怀,包容各个方面的人,容纳不同的意见,使他人和万物都得以各遂其生。《周易大传》认为,健是阳气的本性,顺是阴气的本性,在二者之中,阳健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而从上述两句话的关系来看,自强不息是自立之道,厚德载物是立人之道;自立是立人的前提,立人是自立的引申。可见,刚健有为的思想以自强不息为主,同时包含厚德载物的系统。

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精神,其具体表现或凝结的文物、制度、风俗可谓无处不有、无时不有、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以文学人物形象而言,《列子•汤问》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大禹,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文学艺术题材而言,从古至今无数骚人墨客所吟咏、所描绘的青松、翠竹、红梅之类,也都体现着这种精神。以制度风俗而言,只要翻一翻历史,人们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农民起义、变法革新何其多,而把“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当做变革和革命的理论根据的又何其多。

厚德载物精神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一样,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主题。北宋哲学家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可以说为中国的以山水花鸟虫鱼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一般主题做了诠释。汉唐时期,中华民族对域外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极浓厚的兴趣,大力搜求,广泛吸收。从名马到美酒,从音乐到舞蹈,从科学到宗教,无不兼容并包,其气度之闳放、魄力之雄大确实令人赞叹。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的表现。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精”的意思是细微,“神”的意思指能动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精神既是其文化创造的结果,又是该文化思想的基础。

B. 《象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代表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思想的两个方面。

C. 中国文化种类繁多蕴含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自成体系。“刚健有为”思想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总纲而处于该体系的核心地位。

D. “刚健有为”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导着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从孔子到《周易大传》,刚健有为思想逐渐发展成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体现出的独立人格精神,与《周易大传》中“刚健”所具有的“独立不惧”、“立不易方”的含义相同。

B. 天体运行永不停止,君子效法于天,故提倡自强不息;大地包容万物,君子效法于地,故提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应是对君子的要求。

C. 刚健有为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随处可见,广泛地存在于文物、制度、风俗等之中。文学作品中的愚公、大禹身上都蕴含着这种精神。

D. 《周易大传》认为,在“健”和“坤”二者之中,阳健处于主导的地位;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代表着立人与立己,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咏松》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起义看似无关,但如果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角度来审视,则它们都体现出了刚健有为的精神传统。

B. “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三种基本思想都是以“人”为中心,解决人与周围事物关系而形成的思想,它们与刚健有为思想一起构成统一体系。

C. 我国传统的山水类画作多以山水花鸟等为题材,这是厚德载物精神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体现,程颢“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为该类题材作品的一般主题做了阐释。

D. 厚德载物精神在对待域外和少数民族文化时,表现出了对各种文化的兼容并包、闳放的气度和雄大的魄力,这在历史上的汉唐时期得到了有力的体现。

 

查看答案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足不出户,鼠标一点,便可走遍天下。可张中行却认为,想逛北平,认真了解北平,得住上三年五年。鉴赏北平的庙会应该自己去看、去尝、去听。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按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请以“_______,陪我回家过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有形象,有情节,有创意。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2017年的第一场春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②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暂告一段落,16岁的武亦姝一举夺魁,战胜了诸多知名学者、教师、大学生等。有人说,她弘扬了传统文化;有人说,她获胜靠死记硬背……同学,你怎么看?请发表你的意见。要求言之成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庙会

①因为在北平住过几年,而且曾经有过一个家,便有时被人看作“老北京”了。因为被人目为老北京,所以外乡的朋友常以怎样逛北平的问题来问。这问题假若由外宾引导员去答一定很简便,什么西山、北海、天坛、八达岭等等,不上几天,便可逛完。但我总不以此种逛法为然,所以要答复也常不能使人满意,因为我是根本主张欲理解北平的文化,是非住上三年五年不可的。北平不比商埠,有洋房,有摩天楼,假若你到北平去找华丽的大楼,那你只有败兴。那么到北平应该逛什么呢?

  ②记得知堂先生说北平是元明以来的古城,总应该有很多好吃的点心的。北平不只零吃多,可玩赏的地方也多,单说庙会吧:每旬的九、十、一、二是隆福寺,三是土地庙,五、六是白塔寺,七、八是护国寺,几乎天天有;如再加上正月初一的东岳庙,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你会说北平真是庙会的天下了。

  ③鉴赏北平的庙会应该自己去看,去尝,去听。乍一进去,地大庙破,人多物杂,老远望去就觉得乱糟糟,进去以后更是高高低低,千门万户,东一摊,西一案,保你摸不着头脑。但你看久了以后,也会发现混乱之中正有个系统,嘈杂之中也有一定的腔调,然后你才会了解它,很悠闲地走进去,买你所要买的,玩你所要玩的,吃你所要吃的,你不忍离开它,散了以后,再盼着下一次。

  ④赶庙会的买卖人是既非行商,又非坐贾,十天来一次,卖上两天又走了。庙会的末天的晚上,他们或推车,或挑担,离开这个庙,去到另一个庙,地方总新鲜,人与货仍是那一群。庙会里货物的种类可真多,大至绸缎古玩,小至碎布烂铁,无论是居家日用,足穿头戴,或斗鸡走狗,花鸟虫鱼,无所不备。只要你有所欲,肯去,它准使你满意,而且价钱还便宜,不像大商店或市场,动不动就是几块钱。

  ⑤庙会的交易时刻是很短的,从午后到日落,在此时以外没有人去,去也没有人卖。时间短而买卖多,所以显得特别匆忙。人们挨肩挤背地进去,走过每一个摊,每一个案。庙会的东西很少言不二价,常去的人自然知道哪一类东西诳多,哪一类东西诳少,看好了,给一个公道价,自然很快成交。北平这城有她自己的文化,有她自己的风格,不管你来自天南海北,只要你在这里住久了,也会被她融化,染有她的习惯,染有她的情调,于是生活变成“北平的”了。然而在这同一北平的情调之中,也分成三、六、九等,譬如学生是一流,商贾是一流,而住家则另是一流也。

  ⑥严格说起来:北平的情调应该拿住家来代表,也惟有住家的生活才真正够得上“北平的”,这一点不能详说了。 ——我总以为北平的地道精神不在东交民巷、东安市场、大学、电影院,这些在地道北平精神上讲起来只能算左道,摩登,北平容之而不受其化。任你有跳舞场,她仍保存茶馆;任你有球场,她仍保存鸟市;任你有百货公司,她仍保存庙会。地道北平精神由住家维持,庙会为住家一流而设,所以庙会也很尽了维持之力。譬如以鞋为例:纵然有多少摩登女子去市场买高跟,然而住家碧玉仍然去庙会寻平底,她们走遍所有的鞋摊,躲在摊后去试,试好了,羞答答地走回家去,道上也许会遇见高跟鞋的女郎,但她们不羡慕这些,有时反倒厌恶,她们知道穿上那种鞋会被胡同里的人笑话,那是摩登,是胡闹。

  ⑦市场是摩登,庙会是过日子。过日子与摩登大有分别,所以庙会的货物不求太精,只取坚而贱。由坚而贱中领略人生,消磨日子,自然会厌弃摩登,这是住家的可取处,也是庙会的可取处。由住家去庙会,买锅买炉,买鞋买袜,看戏吃茶,挑花选鸟,费钱不多,器用与享乐两备,真是长久过日子之道。摩登不解此,笑庙会嘈杂,卑下,左右无着,然后哭丧着脸,怨天尤人,皆是不解庙会,离开住家之病也。庙会专为住家而设,所以十天中开上两天也就够了。住家中有老少男女,色目不同,趣味各异,庙会商人洞明住家情形,预备一切住家需要的东西,不管你是老翁、稚子,或管家的主妇、将出阁的姑娘,只要你去,它准使你有所欲,或买或玩,消磨半日,眉开眼笑地回去。

  ⑧你是闲人雅士,它有花鸟虫鱼;你是当家主妇,它有锅盆碗箸;你是顽童稚子,它有玩具零食;你是娇媚姑娘,它有手帕脂粉。此外你想娱乐,它有地班戏,戴上胡子就算先生,抹上白粉就算花旦,虽然不好,倒也热闹,使你发笑,使你轻松。

  ⑨就按我自己来说,是非常爱庙会的,每次都是高高兴兴地去,我想旁人也应该是这样。人生任有多少幻想,也终不免于过小家日子,这是快乐的事,也是严肃的事。而庙会正包含这两种情调,所以我爱它,爱每一个去庙会的人。有一次,我从庙会里买回两只鸟,用手提着向家里走,路上常常有人很亲切地问:“这只鸟还好哇,多少钱?” 我一个个地答复,有时谈得亲热了,不得不伫立在道旁,听他的批评,他的意见,有些人甚至唠唠叨叨地说起他的养鸟历史,热切地把他的经验告诉我,看样这些人也是常去庙会的。庙会使人们亲密结合,系住每一个人的心。

⑩常听离开北平的人说:“在北平时不觉得怎么样,才一离开,便想得要命”。我自与北平别,便觉得此话千真万确。闲时想了想,北平的事物几乎样样值得怀念,而庙会就是其一。这大概是现在还不能不过小家日子之故,锅盆碗箸,为我所用,花鸟虫鱼,为我所喜,然今皆不习见,即见,亦不若庙会之亲切。爱而至于不忘,此即北平之魄力乎?此中意境,恐非登西山,跑北海,奔波三五日即离开的朋友所能理解也。

(取材于张中行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怨天尤人:怨天怨地,责怪别人。    B. 诳:欺诈性的言辞。

C. 左道:不能代表当地人的精神情调    D. 维持:保持并使其继续存在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北平的庙会,混乱中有个系统,嘈杂中又有一定的腔调,让人又恨又爱。

B. 庙会的货物,价钱很少说一不二,常逛庙会的人都能以公道价格成交。

C. 爱逛庙会的普通北平人,其实是严肃认真而又懂得享乐生活的。

D. 地道的北平精神最是应由住家来代表,摩登、时髦文化被其包容而不能化之。

3.结合文本,理解文中划线语句的含义。

①市场是摩登,庙会是过日子。

②人生任有多少幻想,也终不免于过小家日子,这是快乐的事,也是严肃的事。

4.认真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笔下北平庙会的特点。

5.第六段从“譬如以鞋为例”到“那是摩登,是胡闹”,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6.《北平的庙会》中说:“闲时想了想,北平的事物几乎样样值得怀念。”在文学作品中,主人公也会怀念他们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他们怀念什么?为何怀念?请以他们的口吻做适当描写并阐述理由。任选其一作答。(150字左右)

①宝玉搬出大观园          ②孙少平离开石圪节中学   ③傩送离开茶峒    

④桑迪亚哥再也不能出海    ⑤阿Q离开未庄           ⑥小萝卜头离开白公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