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谜语文化渊远流长,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是我国汉文化的璀灿明珠。谜语主要指暗射事物(或/和)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涵奥秘的事物。史料表明,大约在奴隶社会时期,先民们已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民间谜语除少量的字谜外,大都以事物的外表特征入谜。谜面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抽象化/形象化)手法拐弯抹角地描绘事物特征, ① 。它们的谜面一般是合辙押韵的歌谣,语言通俗,朗朗上口,适合(传诵/传颂)。灯谜,又叫“文虎”“灯虎”。 猜灯谜要着眼于谜面上文字的几个属性。灯谜的制作利用了中国汉字的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笔画组合、摹技相形等 ② ,通过会意、别解、假借、运典、拆字等手法,使谜面和谜底在字义上或字形上相扣合。比如以“花生”为谜底的灯谜谜面是“木兰之子”。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渊远流长 蕴(yùn)
B. 抹(mò) 引申
C. 曲(qū) 璀灿
D. 朗(láng) 着(zhu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或 抽象化 传诵 B. 和 形象化 传颂
C. 和 抽象化 传颂 D. 或 形象化 传诵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人们通过推理、联想来猜中它 ②音、形、义变化的特点
B. ①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 ②义、音、形变化的特点
C. ①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 ②义、音、形变化的特点
D. ①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 ②音、形、义变化的特点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种真挚隐于字里行间,所以作者笔下所描绘的一切才那么宛然美丽,富有灵气;文字才那么清丽畅达,珠圆玉润。
②虽然是首次出国参赛,但乒乓球队的小将们不畏强手,敢于拼搏,大打出手,最终夺冠,载誉而归。
③互联时代,利用高科技从事络诈骗的犯罪案件不绝如缕,因此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强了对络的监管。
④美国打着航行自由的旗号,派军舰对中国南海的岛礁进行抵近侦察,把本来平静的南海搅得风生水起。
⑤金庸就是倚马可待天天写时评的报人,他以“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而闻名于世。
⑥络生造词,既不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无益于人际交流,最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所以,必要的规范和禁止无可非议。
A. ①⑤⑥ B. ①③⑥ C. ②③⑥ D. ③④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B.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大汶口文化的遗物中,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画面格外引人注目,据说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的写法。
C. 近年来,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但对于刚刚起步的毕业生来讲,减少税收额度和提供少量的借贷资金,并不能起到实质上的帮扶作用。
D. 法国总统表示,大部分遇难者的年龄在35岁以下,并强调此次恐怖袭击是法国首都夜生活热闹的地区为目标,包括酒吧、餐馆和一个音乐厅。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将给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带来怎样的变化?请展开想象,以“未来的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有细节,有描写。
②《论语》中有许多名言警句,例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对他(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加以赏析。要求:结合相关情节进行赏析。
②高中毕业在即,请用一句古代的送别诗开头,给你的同桌写一段临别赠言。要求:感情真挚,内容具体。
③请以“阳光下的五月”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
——梅岭古道随想
王威廉
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古道梅关,是一道无形的界限,来和去,进与出,每一遭,都是一场命运的浮沉,无所适从的渺小个人,怎能不深深喟叹呢?
⑥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古道如人,像梅岭这样重要的道路,自然无法逃脱。文天祥的《南安军》一诗,读来至今让我觉得荡气回肠:“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写这首诗时的文天祥,已经被元军俘虏了,向北方押解走过梅岭,他的心碎裂了,红梅如血,白梅如尸布。岭南那原本的流放之地现在成了大宋的最后根据地,如今根据地也没了,山河彻底易主,向南向北的含义截然相反了。东坡向北路过梅岭,那是梦寐以求的还乡之旅,而文天祥的北上,却是“归乡如不归”的惨烈。国已倾覆,何来家园?对比同时期的胜利者,他们的心境是轻松明快的,率军南下灭宋的元主将伯颜,在走过梅岭时写了《度梅关》一诗:“马首经从梅岭归,王师到处即平夷。担头不带关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伯颜是那么巧妙地写出了征服者的真正傲慢,看似不经意地在行囊上只插了一两枝梅花,却是一种更强大的宣告:不是不带走你们南关的物产,而是天下都是我们的了,用不着了!
⑦如今,我的微躯站在隘口,被苍老的风吹着,我真切意识到时间的诡异,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地球上的这个地址还没有变,虽然也是暂时的,但这是唯一可以确信的事物了。因为石头的“暂时”,要长过无数人的生命。我只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今日岭南无疑已成中心之一,五岭的山壑也被科技的发展轻松逾越,今天要是说句“曾见南迁几个回”,恐怕有点儿戏谑和玩笑的含义了,我便是其中的一员,过五岭迄今已经十五年。来岭南不再是流放,而是相反——寻梦。那么,东坡写梅岭的诗,今天还能打动我吗?我相信东坡就是东坡,他总有在千百年之后依然直击人心的本领。
⑧这一次,东坡先生终于遇赦北回了。他往北走,往回走,不急不缓,终于,又到了梅岭,不管心境还是思绪与以往全然不同。他又赋诗一首《赠岭上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我们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成熟审慎的东坡,他也许是带着些许希望的欢悦的,但这欢悦已经被流放的生活化成了一种内心的笃定与超然。君虽然还没来,我却没有格外的焦急,我有的是旷达的耐心,哪怕青梅变成了黄梅,我却觉得那更美。只因为,我已经不再是一颗酸涩的青梅。
⑨同行者都返回了,我一个人走下梅关的另一侧,坐在一处石台上,享受一会儿天地间的孤独。附近只有一家小店,我要了一杯褐黄色的土茶,慢慢喝着,满口苦涩,心中竟然充满了“过尽行人君不来”的感慨。我没有在这里约过、错过什么人,但依然渴望遇见什么,也许遇见的就是这一番历史的感慨吧,归根结底,渴望遇见,这是生而为人的那一份固有的期盼之心。正是这份期盼之心,让我们在道路上启程、停歇并最终抵达。
(取材于《散文》2016年第5期)
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逼仄:指山崖逼近 B. 彪炳千秋: 指古道的文化风采流传千秋万代
C. 诡异:指时间变化奇异 D. 笃定:指苏轼流放后的从容不迫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在梅岭古道亲眼看到了斧凿的石壁、千年的石阶、茂盛的梅花。
B. 从梅岭古道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C. 古人之所以写下赞美梅岭古道的无数诗篇,本质原因是这里绝美的风景。
D. 作者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并从东坡的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真谛。
3.文章第⑥段引用文天祥和伯颜的诗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⑦段写到“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文章以“过尽行人君不来”为题有何含义?
6.作者来岭南是为了寻梦,梅岭古道触发了他对未来的梦想。类似的梦在许多文学名著中出现,如翠翠的梦、桑提亚哥的梦、孙少平的梦等。请你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选取一例,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现的精神或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赤壁
南宋•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作者来到赤壁岸边,眼前浮现出英雄周瑜的形象。
B. 颔联写诸葛亮挥动羽扇,火烧赤壁,为大破曹军立下了功勋。
C. 颈联回到眼前,实写赤壁江面烟波浩渺,白鸟飞翔的景象。
D. 尾联联想到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及其以赤壁为题创作的名篇。
2.“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例如《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A.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B.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C.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D.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二首》)
3.戴复古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怀古诗词,请比较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4.今年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要求选手在“飞花令”这一比赛环节依次说出含有某个字的诗句。请按“飞花令”的游戏规则,在横线上填写含有“春”字的作品原句。
① ,将有事于西畴。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③ 好雨知时节, 。 (杜甫《春夜喜雨》)
④ 今年欢笑复明年, 。 (白居易《琵琶行》)
⑤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
⑥红酥手,黄縢酒, 。 (陆游《钗头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治溷生传
明·童轩
治溷生①,不知何许人。始来京师,僦屋以居其妻子。尝谋诸妇曰:“京师甲第连甍,高者翚飞,低者麟次,皆有匽舍其中,吾顾无他能,将求治溷以为业,不识可乎?”妇曰:“唯唯。”
生乃置溲器二、臿一,恒冠帻曳履,负器荷臿,日往富贵者之门为之治溷。治溷一辄取钱数文。人见其巾帻类儒生也,因呼为“治溷生”。生闻而喜曰:“甚善名我。”乃益勤其业,日治数溷,得钱数十文,虽身陷淄污、颜面淟涊、须眉秽浊,亦不少惜也。莫则以钱市酒肉,施施从外归,相与妇子醉饱酣歌以为乐。旦则复出,莫归复如之。
如是者累年,将以为起家之业,子孙可世守而弗易也。有见而哀之者曰:“汝何至为是耶!汝冠儒,必且知书,要必博古今,潜道德,抗浮云之志,砺青风之节,以与古之贤人哲士照耀后先,斯于儒服为称。审不能焉,则必吐奇出策,树立功名,以与时之忠臣义士争雄并驰,斯亦无愧于儒也。又不能焉,则求老农老圃而往师之,亦足给以自活。汝何至为是耶!且古之君子敦廉洁之行,明取舍之分,虽以朝夕不食,饥以不能出门户,苟非道义,其视千驷万钟若将浼己而不顾视,况汝之裳不洁,触秽臭困怀中如是!使其人见之,必将掩鼻而疾走矣。汝何至为是耶!”
生闻而笑曰:“吾业非汝所知也!且子谓博古今、潜道德、吐奇出策、树立功名,非劳心者不能也。农圃之事,暑雨祈寒,终岁勤动,非劳力者不能也。且劳心者道德之传,必系乎天;功业之建,必因乎时。彼欲强而行之,人皆骂为迂蚩者耳。至若劳力农圃,苟或水旱不得,则饥馑相仍,卒至穷困转徙。是则道之不行,不免招尤而速谤,农之不获,不免啼饥而号寒。孰与吾之治溷:内不劳于心,外不劳于力,负吾器,荷吾臿,窥瓮小大浅深从而锹锘焉,从而陶宂②焉。少用其勤则剩获其利,归而持酒肉,而吾妇子又醉饱。嘻嘻,视彼劳心力而无成者真所谓迂蚩者耳!子何足以知吾业乎!今夫骈拇枝指、悬疣附赘,固出性而成于形也,子又何以能使吾改其业乎!”
注释:①治溷生:掏粪人。溷,厕所。②宂:同“冗”,多余。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低者麟次 次:有次序地排列着
B. 莫则以钱市酒肉 莫:通“暮”,晚上
C. 砺青风之节 砺:磨炼
D. 且古之君子敦廉洁之行 敦:督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因呼为“治溷生”
相如因持璧却立
B. 审不能焉,则必吐奇出策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虽以朝夕不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 生闻而笑曰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求治溷以为业,不识可乎
想要把掏粪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不了解可以吗
B. 则求老农老圃而往师之,亦足给以自活
那么可以向老农老圃学习种田种菜,也可以养活自己
C. 使其人见之,必将掩鼻而疾走矣
假使别人看见了,一定会捂着鼻子快速跑开
D. 视彼劳心力而无成者真所谓迂蚩者耳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农圃之事,暑雨祈寒,终岁勤动,非劳力者不能也。
②是则道之不行,不免招尤而速谤,农之不获,不免啼饥而号寒。
5.“汝何至为是耶”这句话在第三段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6.治溷生是个普通人,他的观点对今天的服务行业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