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焉。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之道也。

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1)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2)自含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侵犯削弱,遂执不移哉!笔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诛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絓祸于越,势非寡也。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阸,选蠕观望。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3)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孔子称有德君子者邪!

(节选自《史记·律书》司马迁)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王不之道也                易:改变

B. 诸侯,兼列邦土            伯:称霸

C. 遂执不移哉                    等:同样

D. 刑罚不可於国                捐:捐献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 爱心生,怒毒螯加

  位卑足羞,官盛近谀

B. 大至君辱失守,小侵犯削弱

  见犯死,重负国

C. 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孔子称有德君子者邪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农历四季中月份在开头的,其它两个月依次为仲、季。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季冬,冬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腊月。

B. 猥,谦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份,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

C. 国,西周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诸侯封地均称国;经春秋兼并到了战国,大诸侯们纷纷僭越称王,也称国;汉初封给异姓王的国,不少占有多郡之地。

D. 晋国,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

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诛伐不可偃于天下”的一组是

①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

②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③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

④猥云德化, 不当用兵

⑤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

⑥今未能销距,原且坚边设侯,结和通使,休宁北陲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帝王制定事则,建立法度,确定万物的度数和准则,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B. 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势,不权轻重,强调不用武力,结果国家削弱,甚至君亲受辱,国土失守。

C. 夏桀、殷纣、秦二世灭亡原因是穷兵黩武不知止足,贪得之心不能停息;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讨伐叛党,统一疆土。

D. 司马迁认为文帝能顺应民意,使百姓安心生产,百姓安不思乱,汉文帝堪称孔子赞美的那种有德君子。

6.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故 百 姓 无 内 外 之 徭 得 息 肩 于 田 亩 天 下 殷 富 粟 至 十 余 钱 鸣 鸡 吠 狗 烟 火 万 里 可 谓 和 乐 者 乎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2)自含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

(3)朕岂自谓能?

 

1.D 2.A 3.B 4.A 5.C 6.故 百 姓 无 内 外 之 徭 /得 息 肩 于 田 亩 /天 下 殷 富/ 粟 至 十 余 钱 /鸣 鸡 吠 狗 /烟 火 万 里 /可 谓 和 乐 者 乎 7.(1)兵事,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夷除险阻,挽救危殆局面的工具。(判断句1分;所以,用来……的(工具),1分;夷,使……平,1分) (2)正自含齿戴角的兽类,遇到外物的侵犯,就要与它角力反抗,何况对于怀有好恶之心,喜怒之情的人了?(见犯则校,被动句1分;校,计较,反抗,抗拒,1分;况,何况,1分。) (3)朕怎么能以为自己有能耐呢?(岂,难道,怎么,反问句式1分;自谓,谓自,宾语前置句,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 D项“刑罚不可捐於国”结全上下文来看,意思是国家不可没有刑罚,“捐”应是“舍弃”“抛弃”。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简便的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从而确定选项的正确与否。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所给选项皆由两个句子组成,其一出自选文,其二出自课内,解答时可先课内后课外。A项,两个“则”都是表并列,可译为“就……就”。B项,第一个“乃”副词,表确认;后一个“乃”,副词,才。C项,前一个“因”介词,依照、顺着;后一个“因”,介词,通过、经由。D项,前一个“所”, 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后一个“所”,助词,与“为”连用,表被动。 3.试题分析:B项,对“猥”作谦词的解释是正确的,如诸葛亮《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但在本文中,“猥云德化”的意思是终日啰嗦要以德化世,所以“猥”不是谦词,而是“琐屑、絮烦”的意思。本题将实词与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起来考查,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4.试题分析:“诛伐不可偃于天下”的意思是天下不可没有诛杀和征伐,“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讲的是颛顼有与共工氏对阵,平定少昊氏造成的灾害的事;“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意思是一代又一代,迭兴迭废,战胜得以统治天下是受命于天的原因;“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讲的是吴国任用孙武申明军纪,赏罚必守信用,结果成为诸侯霸主的事;“猥云德化,不当用兵”意思是 终日啰嗦要以德化世,不应当用兵;“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意思是等到他们的威风使尽,势力盛极,闾巷中的平民也成了敌国;“今未能销距,原且坚边设侯,结和通使,休宁北陲”意思是如今既不能销毁兵器,长守安定,但愿暂且坚守边防,远设斥候,派遣使者,缔盟结好,使北部边陲得到休息安宁。这六个句子中,前三句的内容都与“诛伐”有关,因此答案应为A项。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1)明确题意:读透题目包含的信息和限制,如本题的“全都”“证明”“诛伐不可偃于天下”,题干从三个角度进行了限制和要求。(2)准确解读:句不离境,要在语境中对句子进行准确解读,如本题所给六个句子,都需要结合语境解读大意。(3)巧妙排除:优先排除“最不是”的信息,灵活的扫清障碍,如本题中④“猥云德化,不当用兵”是反对“诛伐”的,与题干要求不一致,就可以优先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5.试题分析:C项“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讨伐叛党,统一疆土”不当,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倒数第一段和第二段。由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并不认为汉文帝的做法是错误的,作者以文帝为例是为了进一步阐明“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从本题的四个选项来看,CD两项的内容是矛盾的,D项与原文相符,C项自然就是错误的。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所给画线句子中“百姓”“田亩”“天下”“鸣鸡吠狗”都是名词,“可谓……者乎”可看作是固定结构,结合上文来看,画线句子说的应是汉文帝拒绝战争后百姓的生活状况,再结合下文,可知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活富足,由此可推知画线句子的大意为因此百姓内外都无徭役,得到休息以致力于农事,致使天下殷实富足,粮食每斗降至十余文钱,国内鸡鸣狗吠相闻,烟火万里不惊,可说是够和平安乐的了。根据句意就可以正确断句了。 7.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首先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全句是判断句,翻译时要体现出来,一般用“……是……”的格式;“所以”,表凭借,用来……的(工具);“夷”,命运用法,使……平定。(2)“见犯则校”,被动句,被外物侵犯,就要与它角力反抗;“校”,计较,反抗,抗拒;“而况”,何况。(3)“岂”,难道,怎么;整个句子是是反问句式,翻译时形式上要体现出来;“自谓”,宾语前置句,谓自,认为自己。 参考译文: 帝王制定事则,建立法度,确定万物的度数和准则,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六律对于兵械尤其重要,所以说“望敌气而知道吉凶,闻声音而决定胜负”,这是百代不变的法则。 武王伐纣时,吹律管听声音而占卜吉凶,自孟春至季冬的音律,都有杀气并声而出,而军声与宫音相合。同声相从,这是事物自然的道理,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兵事,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夷除险阻,挽救危殆局面的工具。下自含齿戴角的兽类,遇到外物的侵犯,尚且要与它角力反抗,何况是怀有好恶之心,喜怒之情的人了?欢喜就有爱心产生,愤怒就会以毒螫相加,这是人性情的必然道理。 以往黄帝时有过涿鹿地区的战斗,以平定炎帝造成的灾害;颛顼有与共工氏的对阵,以平定少昊氏造成的灾害;成汤有伐桀到南巢的战斗,以殄灭夏朝的祸乱。一代又一代,迭兴迭废,战胜得以统治天下,那是受命于天的原因。 从此之后,名士重迭产生,晋国任用咎犯,而齐国任用王子成父,吴国任用孙武,申明军纪,赏罚必守信用,结果成为诸侯霸主,兼并别国土地,虽然比不上三代时受诰誓封赏的荣耀,然而同样是自身宠荣,君主尊显,当世显名扬声,能说不荣耀吗?怎能与那些不明大势,不权轻重,终日啰嗦要以德化世,不该用兵,结果重者君亲受辱,国土失守,轻者遭人侵犯,国家削弱,终至于不可挽救的世儒相提并论呢!所以家庭中不能没有教诲和鞭笞,国家不可没有刑罚,天下不可没有诛杀和征伐,不过使用起来有巧有拙,施行时有顺有逆罢了。 夏桀、殷纣王能赤手空拳与豺狼搏斗,奔跑起来能追得上四匹马拉的车子,其勇力并不弱;他们曾百战百胜,诸侯对他们恐惧服从,权力也不算轻。秦二世屯军于四郊,连兵于边陲,力量不是不强;北与匈奴结怨,南在诸越招惹祸端,势力不算寡弱,等到他们的威风使尽,势力盛极,闾巷中的平民也成了敌国。错就在于他们穷兵黩武不知止足,贪得之心不能停息。 高祖统一天下后,三方边境叛乱于外,国内大国诸侯王虽称为天子的屏藩辅佐,并不太像个为臣子的样子。赶上高祖厌烦再有战事,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一时得以停止武事,与民休息,对他们只稍加约束,不深防备。 直到孝文帝即位,将军陈武等建议说:“南越、朝鲜自从秦朝统一时内属为臣子,后来才拥兵守险,踌躇观望。高祖时天下初定,人民刚刚得到一点安宁,不可再次用兵。如今陛下以仁德、惠爱抚治百姓,四海以内都受恩泽,应该乘此时士民乐为陛下所用的机会,讨伐叛逆的党徒,以统一疆土。”孝文帝说:“朕自从能胜衣冠,从来没有想到这些。赶上吕氏之乱,功臣和宗室都不以我的微贱出身为耻,阴差阳错使我得了皇帝的大位,我常战战兢兢,害怕事情有始无终。况且兵是凶器,纵然能达到目的,发动起来也必有耗损和创病,又怎能避免得了百姓抛家离业远方征讨?先皇帝知道劳乏的百姓不可再加使用,所以不把南越、朝鲜等事放在心上。朕岂能自以为有能耐?如今匈奴入侵内地,军吏御敌无功,边地百姓父死子继,服兵役的日子已经很久,朕时常为此不安和伤痛,没有一天能够忘记。如今既不能销毁兵器,长守安定,但愿暂且坚守边防,远设斥候,派遣使者,缔盟结好,使北部边陲得到休息安宁,功劳就算大得很了。且不可再议兴兵的事了”。因此百姓内外都无徭役,得到休息以致力于农事,致使天下殷实富足,粮食每斗降至十余文钱,国内鸡鸣狗吠相闻,烟火万里不惊,可说是够和平安乐的了。 太史公说:文帝时,赶上天下刚从水火中解脱出来,人民安心生产,顺着他们的意愿,能作到不加扰乱,所以百姓安不思乱。就连六七十岁的老翁也未曾到过集市之中,终日守在乡里遨游玩耍,像个孩子一样。这岂不就是孔子称道的有德君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与“天”这一信仰本体相呼应,“天下”则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本体存在。对于天下的认识,反映了这个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时期便重整体、重和谐、重经验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天下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种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并且成为王朝国家不断重构的合法性依据,最重要的是,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由此而论,与其说“天下”是一种“想象”,毋宁说是一次富有创造性的“发现”。

“天下”一词,首见于《尚书·召诰》“用于天下,越王显”,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和“天子”“中国”“四夷”“五方”等意义相互关联的词应该大体上形成于同一时期。,“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1963年在陕西出土的“何荨”铭文上刻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四夷”一词则初见于《诗经·小雅》,“四夷交侵,中国背叛”。有学者认为,上述概念可能在夏商时期,也就是在“天”字出现后就产生了,但这一观点既无考古的印证,也没有文献资料的佐证。所以,目前能够确定的仅仅是,最晚在西周时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

相对于“天下”而言,历史上的“”中国虽然也包括多种涵义,但每一种涵义均较为清晰而易于梳理。“中国”指通常是指京畿之地,也有人认为就是“国之中”,还有人认为有汉族聚居的地区之意。总之,“中国”概念的内涵。正如前文所述及的,“天下”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的想象,也是古代先民在文明发端时期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这一认知,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历史存在,是超越了种族、血缘关系和地区环境差异的实践理性范畴和产物。

在古代文献中,“天下”一词的使用具有泛指和特指这样两个特点,总体而言,其所指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涵义:其一,表示自然的概念。包含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的万事万物,“圣人有以观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易经·系辞上》),“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易经·系辞下》);其二,表示空间的概念。用以界定全部的地域和所有的范围,《礼记·曲礼》郑玄笺注曰:“天下,谓外及四海也”,“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吕氏春秋·慎势》),又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易经·系辞下》);其三,表示社会的概念。用以指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通常也包括分布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即由“五方之民”构成的世间或人类,“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道德经》),“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礼记·礼运》);其四,表示政治的。其意近似或相当于近代的国家,“天下之有天下也,辟之无以异乎国君、诸侯之有四境也”(《墨子·天志》),“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兴义”(《吕氏春秋·尚德》)。有时也特指政权或统治地位,“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与人”(《吕氏春秋·不侵》),“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兼有上述两层含义,“国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荀子·强国篇》),“唯无以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也”(《庄子·天下篇》)。在实际运用当中,“天下”有时又包含着上述多种涵义。在宋代理学家朱熹《大学章句》所概括的三纲领和八条目中,“平天下”也被视为封建政治伦理和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

以“天”为核心的信仰体系,滋生了“天下”的想象和探求,“天下”观念的支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建构的进程。溯源而论,天下既是自然延伸的发展空间,也是天子治下的世界秩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华民族追求建立“天下秩序”的历史就是一部“天下化”的历史。从这个意思上讲,天下观念可以说是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或者说原始的萌芽,尽管最终的目标没有当然也无法实现,但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天下化”的进程则是以“中国化”的结局而完美收官。总之,以天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和天下观念,奠定了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大一统”国家的政治基础和文化传统。

(节选自《中国古代的信仰精神与天下观念》郭盛民)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天下”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总体认识,是古代先民在文明发端时期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这一认知,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和社会观的历史存在。

B. “天下”观念成为中国历史上王朝国家不断重构的合法性依据;“天下”观念的支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建构的进程。

C.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分析,“天下”和“天子”“”中国“四夷”“五方”等词形成于同一时期。目前能够确定的只是,在西周初期,“天下”和“中国”等文字就已经出现了。

D. 溯源而论,天下既是自然延伸的发展空间,也是天子治下的世界秩序,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而言,“天下化”的进程则是以“中国化”的结局而完美收官。

2.下面对“天下”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表示自然的概念。包含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与《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句中的“天地”涵义不一致。

B. “天下”表示空间的概念。用以界定全部的地域和所有的范围,与《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中的“天下”涵义相同。

C. “天下”表示社会的概念。用以指代由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分布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构成的世间或人类,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在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句中的“天下”涵义相同。

D. “天下”表示政治的概念。与近代的国家的概念相当,也特指政权或统治地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句中的“天下”涵义一致。

3.下面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天下的认识,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其文明发端时期便重整体、重和谐、重经验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这一认识为构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政治共同体提供了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B. 明清之前,“中国”是包容在“天下”之中的一部分;明清时期及其以后的“天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与“中国”概念的内涵相当。

C. 中华民族追求建立“天下秩序”的历史就是一部“天下化”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下观念可以说是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或者说原始的萌芽。

D. 在实际运用当中,有时,“天下”的涵义丰富,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的“平天下”被视为封建政治伦理和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朱熹所言的这个“天下”,涵义就不是单一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伤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B. 创客的概念对李克强并不陌生,今年4月1日,他曾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并欣然接受成为柴火创客荣誉会员的邀请。

C. 微信、支付宝今年不再鼓动红包大战是个好消息,因为这能让人们在春节期间少一分浮躁与功利,多一分平淡与从容。

D. 新时代农民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时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的工作重点。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果只是图浮名,炫装潢,只藏不读,等于无书;尽力搜求,只贪量多,       内容,       ,只能算书肆;勤于记诵,却缺乏悟性,难于理解运用,没有       ,仍属不学无术之辈。“博览”则是获得这种“悟性”不可或缺的途径和基础,是历代学者极力       的读书方法。

A. 无论        束之高阁        远见卓识        推重

B. 不论        束之高阁        真知灼见        推崇

C. 无论        置之不理        真知灼见        推重

D. 不论        置之不理        远见卓识        推崇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抢(hōng)    (bān)师       戏(xuè)     取予求(yǘ)

B. (jí)      (gǔ)气        瘦(xuē)     掌而谈(zhǐ)

C. 痒(sào)     光(yíng)      鞭(tà)      月明星(xī)

D. 脚(diàn)    (zhòng)肯     收(qiàn)    宁缺滥(w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读一部小说要比看一幢建筑更为复杂。要了解小说家创作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也许最简单的办法不是读,而是写,亲自去尝试一下把握语词有多么艰险。当你想用语词来重现某一印象深刻的景象时,就会发现它已散乱成了千百个相互矛盾的片断。这些片断,有些需要淡化,有些需要强化,而在写的过程中,你还有可能根本就把握不住情感本身。这样的话,你不妨丢开自己的那些乱糟糟的稿纸,翻开某个伟大小说家的作品来读一读。这时你就更加体会到他们的高超技艺了。在那里,我们不仅会面对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而且还生活在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里。譬如,在《鲁滨孙漂流记》里,我们沿着一条平坦的大路行进;事物和事物的次序就是一切。然而,如果说 荒野和历险对笛福来说就是一切的话,那么对简^奥斯汀来说就什么也不是了。在她那 里,只有客厅和人们的闲聊,以及从他们的闲聊中像铣子一样反映出来的个性。而当 我们再转向哈代时,我们又如置身于沼泽地里,头顶上是满天的星光。那里所显示 的,则是人性的另一面,是独处孤寂时最强烈的那阴暗的一面。我们与之打交道的, 与乂说是人,不如说是自然和命运。不过尽管他们的世界各不相同,每个世界自身却是和谐一致的。每个世界的创造者都恪守自己的视角法则,所以不管他们多么使我们 费神,却从来不会像二三流作家那样,常把两种不同的现实引入同一本书’弄得我们 无所迨从。读小说是一门艰难而复杂的艺术,如果你想真正掌握某个小说家给你的一 切,你不仅需要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力,还需要有非常大胆的想象力。

(节选自弗吉尼亚·伍尔夫《怎样读小说》,有删改)

1.作者认为“要了解小说家创作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也许最简便的办法不是读,而是写”,理由是什么?

2.在作者看来,笛福、简•奥斯汀、哈代的小说创作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3.根据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怎样读小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