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要求选择。
(1)《兰亭集序》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写春景,下列不属于写春景的诗句是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呈张水部十八员外》)
B.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C.燕子不来花又落,一庭风雨自黄昏。([元]赵孟頫《绝句》)
D.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2)下面的横线上应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夏朝算起,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史有四千多年。但是对文化古籍的全面整理,只能从孔子算起。在孔子所构建的儒家文化里,重思想义理的阐发,轻名物技艺的研究。对 名物技艺的研究,对具体专业技术的研究,甚至采取一种鄙视的态度。我常作如是想,宋代 以后,中国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导致全面的社会迟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A.可能就是我们的祖先太重空疏义理的阐发而偏废实学。
B.也许就是我们的祖先太重实学而偏废精微义理的阐发。
C.难道不是我们的祖先太重义理的阐发而偏废技术实学?
D.难道不是我们的祖先太重实学而偏废精微义理的阐发?
按要求填空。
(1)子曰:君子固穷,_____。(《论语•卫灵公》)
(2)“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出自白居易《涧底松》;而早在汉代,左思
《咏史》就以“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他对金、张豪门是这样评价的: “___________。”
(3)钱锺书在《宋诗选注》里说:“他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鹤唳,喝几杯酒,写几行 草书,都会惹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 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钱锺书说的宋代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汪曾祺说故事:“有一次有几个朋友在一起会餐,规定每人备料做一个菜。王世襄来了,提了一捆葱,做了一个菜——焖葱。结果把所有的菜全压下去了。”王世襄的焖葱,就达到了大拙至美的境界。汪曾祺是美食大家,然而对王世襄推崇备至,认为“学人中真正精于烹调的,据我所知,当推北京王世襄”。
这一款再平常不过的焖葱,之所以令人难忘,恰恰在于它的返璞归真。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去除了矫揉造作、冗杂拖沓、它就会变得简单踏实而又朴素真诚。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微写作
(1)“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是当代诗人冯唐的诗句,请你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至美的“你”,写一段抒情文字(可以写诗),描绘你心中的至美。要求:感情真挚,句子整散结合,富有文采。写100-120个字。
以下是“陈璚题杭州俞楼”的一副对联:
群经平议,诸子平议,________,曾力排众议,此外稽掌故、论词章、________,洋洋万卷,诵遍瀛寰。无非沧海余波,聊为山林娱暇日。
庠序有人,贤书有人,游木天粉署,更不乏其人,________、习兵农、________,雍雍一堂,各承衣钵。看取数椽小筑,早知栋梁寓奇材。
(1)请确定上下联,并说明依据。
(2)请将①其间说礼乐②合史传百家③订金石④商道德(序号)填入对联中恰当位置。
(3)如将此对联书写张贴,上下联必须(横\竖)行书写,中间(加\不加)标点符号,按传统习惯,上联在(左\右)边。(用\划掉错误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木头的信仰
刘云芳
他用细长的钢挫在小叶紫檀上打磨,这块木头是他近得的。紫红色的粉沫纷纷落进透明的杯子里,这些微小的鱼太沉,迅速沉了底。他在检验这块木头的真伪,探究它真正的身份。这个过程中,他比木头还安静。目光却像猫,在杯底捕捉着木屑的表情。
检验一块木头的真伪还需要闻它的气味。他轻易就能察觉它们在气味上的差别。我是分辨不出的。“不都是木头吗”我总这样说。他并不怪罪我粗糙的嗅觉和归类,每次都像第一次那样,充满期待地把木头送到我眼前。有的木头在人的手里传来传去,汗味让它自身的气味变淡,甚至完全改变。这时需要稍稍打磨一下,将外层褪掉,它的气味就会重新回来。木头跟人一样,在人群里呆得太久,就把自己的味道藏在了身体里。后来,我真的从小叶紫檀里嗅到了一种带着甜味的果香,这气息让人上瘾,那是木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修练的结果。同样一种木头,有的是果香,有的是奶油味,有的却散发着巧克力的味道。这些信息记录了一棵树的出身、籍贯、生长环境以及它所经历的种种的遭遇。再出身高贵的木头,也需要修行,在阳光雨露里丰满自己的年轮。木头习惯用花纹记录心事,而不是叶子。叶子来去反复,是靠不住的。繁茂的枝叶像鸟和巢,禁不起寒冷,也禁不起别离。
他——我的丈夫是一棵人形的树。很多时候,他是沉默寡言的。他在背包里装满了钢挫、刻刀,这些坚硬的东西,穿过大街小巷,活像个带着秘密任务的刀客。作为年轻的男性,他没有把目光放到实用的事务上,无意于职位高低,沉湎于当下的安逸,难免让亲友们跟着着急。他只能看见木头的心事。那些被人视为无用的边角料的木头,身体的大部分已经成为某个家具,在一个富贵人的家里,或者某个高端红木家具的展室里,被鸡毛弹子或者一双厚实、柔软的手抚摸。现在,它被弃之的部分,要么是多余,要么是因为不合规则。 规则是人验示自己的同类或者其他事物的标准。从幼儿园起,小小的人类就被迫割掉异于常人的部分。唱歌时,身体要跟别人一样摇摆;一律把太阳画成金色的圆圈;房子前一律有小草和一个长着发丝一样细腿的小人……得让他们明白:拥有不整齐的部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他们需要忘记自己真正的内心,那个与他人不一样的部分。依照这个规则,一些木块被流放,它们在小摊上辗转,像一个插草标的民女,等着有人来怜悯、相认。一些看似平庸的木头,也可能有着奇特的内心。它紧紧搂住这隐秘的部分,等待一个用目光来透视、用硬物来开门的人。__
我的“人形树”丈夫心里有一块能照见木头内心的镜子,在遇到它们之前或者之后,一块木头的内心就活在他脑海里。他们在交流中互换心情。你看,他嗅它的气息,抚摸它的棱角——那些被切割之后留下的伤疤。他的目光多么柔情,那是他看到女人、看到人民币时没有出现过的一种光亮。他仿佛见过它,当时是个影子,是虚幻的,此刻它从影子里出生,变得如此具体。不是所有的木头,都能让他有这样的激情,就像娶妻。那时,别人给他介绍了许多女朋友,她们高挑、美丽、物质条件优越、有良好的修养。可他不要。他偏偏找了一个穷人的女儿,来自偏远的小山村,也没能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他明白,只有在她面前,他像木头一样的沉默才不是异类。
他那样小心地唤醒沉睡的木头,用三角刀、斜刀、平刀等等几十把不同型号的刻刀为它的骨骼定形、定位。2000号或者3000号沙纸能让它们光滑如真正的婴儿。而小叶紫檀这样的木头也不辜负人的辛苦,闪出金星,这迷人的眼神。这个过程中,他像个接生婆,虽然预测了它们的大小和结构,但不到最后完工,一切变化皆有可能。他不希望被打断,但琐事却不断来:忙工作,给幼子折纸,搭积木,给电脑前的妻子倒水。任何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似乎都比给一截木头接生重要。但任何事情带来的欣喜,都不及一截木头的重生多。那一刻,木头也是欣喜的,因为它发出了超越金子的光芒。那光芒能把人的目光吸进去。
上班时,他不是人形树,是螺丝。从早上起床,挤公交车开始,到天黑前挤公交车回来结束。这枚没有野心的螺丝,在单位让其他人觉得安全而舒适。但到了饭桌上就会受人嘲笑。他不喝酒,也不拍马屁,这就很没意思。无论怎样劝解,他都坚持自己的选择,长时间与木头交往,让他已经拥有了木头般的定力。这一点跟旁边那位黑脸男人不同。那个原来跟他一样有着沉郁个性的男人已经改变,他学着李白的样子潇洒地喝酒,也用播音腔吟诵着关于赞颂的诗歌,这种语言的按摩,让他在别人陶醉之前先醉了,开始语无伦次。他想变成人群里的雕刻者,而非木头。他要把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人,把真正的自己封存起来,等着有一天拥有雕刻他人权力的时候,再将之释放。那是一个小芽,在一个金闪闪的螺丝的体内,它伸出触角敲打螺丝的心墙,让人不免纠结和烦躁。更多的时候,它们胎死腹中。主人一遍遍扼杀它们,却要等真正强大之后,以各种形式,假装那个小芽还在,假装它们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木头也是需要赞歌的。当一块儿木头从雕刻刀下飞尽它的木屑眼泪,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它就需要一首赞歌。这赞歌是一件与之搭配的绳子,或者一些愿意时常浸染它的汗水和目光。当这样的赞歌出现,并能左右一个人心情波动的弧度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雕刻者。它们用微小得几乎不被察觉的力量,雕刻着我的丈夫和学会闻木香的我。
这棵“人形树”像很多人一样,每天急匆匆走在城市的街道上,心里却思索着某块木头的形态。也像一块木头一样,被雕刻的同时,雕刻着别的东西。被破坏的同时也破坏着别的什么东西。雕刻与破坏是天然的邻居。
某个夜晚,他兴奋地走过来,让我看一块新打磨过的木头,“是赞比亚血檀,不是小叶紫檀。”为了验证这句话,他端来两杯水,再把两种木屑像药沫一样同时撒入水里。左边杯里的木屑已经干脆地沉入水底,右边杯里的木屑却显出一丝犹豫。它们的表面那么相近,遇到同一种事物却有着两副表情。他说,这好比机器能雕刻出精致的属相、坠饰和佛相,却雕不出一块木头内心的信仰
我相信,这是真的。
1.作者刻画了一个“黑脸男人”,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3.作者含蓄地诠释了“木头的信仰”,请结合全文指出这“信仰”的内涵。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段“他比木头还要安静。目光却像猫,在杯底捕捉着木屑的表情”,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塑了一个内心沉静,有着“木头的信仰”的男人形象。
B. “他偏偏找了一个穷人的女儿,来自偏远的小山村,也没能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他”的目的是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样,不愿受社会规则雕琢,将对名利的追求降到最低的人。
C. 第六段重生的木头的“欣喜”是被雕琢之后,具有了很高的经济价值,散发出超越黄金的光芒,它被赋予了高于黄金的收藏价值,甚至成为无价之宝。
D. 他上班时被比喻成了一颗“螺丝”,表明“他”在工作中没有出人头地的想法,没想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工作对他而言,只是谋生手段。
E. 本文语言储蓄蕴藉,引人深思,用机器雕刻的工艺品已推动了本性,被“规则”雕琢的人失去本性,再光鲜亮丽,也无法找回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