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孙道荣 ①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孙道荣

①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

②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据说,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激动。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家家户户的门,都是敞开着的。在其他地方,你已经无法看到这样日不闭户的场景。

③最后,我们来到了小村唯一的一家代销店,我们想在这里补充点物资。小店里只有最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盐、酱油、一两种廉价烟、坛装的老白干……都是村民们需要的东西,而我们需要补充的矿泉水和方便面,竟然都没有。店主解释说,矿泉水,村民根本不需要,方便面?那么贵的东西,小村可没几个人吃得起。

④我们买了几块当地产的大饼,店主热情地为我们灌满了凉开水,这样,我们后面的行程就不怕了。因为要出山进货,店主算得上这个小村里见过世面的人。我们和店主聊起来。小店门边镶嵌在墙上的一块黑板,引起了我的兴趣。上面用粉笔歪歪扭扭写着一些文字和数字,如大黄,酒,4.6;二贵妈,酱油,2;黑头,盐、烟,13.45……问店主,黑板上写的是什么?店主笑着说,是大家伙赊的账,等有钱的时候,就来结一下。原来是账单。正说着话,一个中年人来买烟,店主递给他一包烟,中年人接过烟,顺手在墙上抠下一小块石灰,将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擦了,重新写了个数字,然后,拍拍手,和店主打声招呼,走了。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就这么随便擦擦写写啊?店主看出我们的困惑,笑着说,都是乡里乡亲的,谁还会赖我几个钱啊?

⑤有人上前用手轻轻擦黑板上的字,一擦就没了,而且,这块黑板是镶嵌在墙上的,即使晚上,也只能“挂”在外面,如果谁晚上偷偷来将名字擦掉了,或者将数字改了,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啊。店主说,这事,还真发生过。有一次,一个村民来买东西,忽然发现自己名字下面的数字没了,可能是被哪个调皮的孩子擦掉了,村民赶紧找了块石灰,将数字重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在我这里赊了东西,他们记得可清楚了,我这个黑板,也就是个形式,其实,账本都在大家的心里呢。

⑥回城之后,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闻者无不激动不已,太难得了!一批批人沿着我们的足迹,走进了深山,去寻访那个神秘淳朴的村庄,而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⑦一年之后,我们一帮人,再次踏上了那片神秘的土地。进山的道路,已经拓宽了很多。我们轻松地找到了那个小村。未进小村,就被它热闹的气息感染,一打听才知道,这一年来,小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了。

⑧我们顺利地找到了那家小店,小店的周围,又开了好几家纪念品和土特产店。让我们聊感欣慰的是,镶嵌在墙上的那块黑板还在,上面的账单也还在。很多游客,在黑板前拍照留念。我悄悄摸了摸黑板上的字,擦不动,原来是白色的油漆写的。店主认出了我们,一边忙着招呼生意,一边告诉我们,小店生意大了,经常有人赖账,所以已经不赊账了,再说,现在村民也都有钱了。我问,那还留着这块黑板干什么?店主呵呵一乐,招牌啊,很多人就是冲着它来的呢,这还得谢谢你们的宣传啊!

 ⑨我无言以对。墙上的黑板,白漆的名字和数字,冷眼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掩映在大山之中的小村庄在地图上没有标注,也不为向导所知,是为了突出后来的经济开发给这个封闭的小村庄带来的巨大影响。

B. 小说第④段先借店主之口,概括介绍黑板的用途,然后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详细描摹了中年人买烟的情形,点面结合,真实可感。

C. 第②段写村民们对我们这些外来人十分好奇,而我们也对山村和村民感到好奇,这恰恰表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和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的隔膜。

D. 作者对这个小村庄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对村民们在现代社会竟然过着如此贫穷闭塞的生活感到惊异,一方面又欣赏村庄日不闭户的景象所表现出来的淳朴民风。

E. 一批批人走进深山寻访近乎原始的神秘的小村庄,表现了人们对繁华虚伪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寄托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精神匮乏的深切忧虑。

2.小说中的店主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BD 2.①纯朴热情。为我们这帮路人灌满凉开水,主动解答我们对“黑板”的疑惑,讲述与“黑板”有关的故事。②勤劳能干。在偏僻的村庄经营唯一的一家代销店,并将生意做得越来越大。③精明务实,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用“黑板”招揽顾客;先前任由赊账的乡亲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后来不再赊账。 3.①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黑板”展开:路过小村,“我”被黑板上的数字吸引,询问店主;“我”目睹村民用石灰块在黑板上擦擦写写地记账;山外之人听闻,激动不已,慕名到村中寻访那块黑板;成为旅游景点后,店主用漆有白漆名字及数字的黑板做招牌,招揽顾客。②“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曾经,黑板只是个形式,因为账本自在村人心中,诚信也嵌在村民心中。后来黑板仍然只是个形式,因为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招揽游客。黑板见证了山村与村民的变化,见证了淳朴民风的消失;黑板的变化,实则意味着村庄民风的变化。③前后对比,突出主旨。原来,黑板上赊账的数字及名字是用容易擦掉的石灰块写下的,后来则是用白漆漆上的;原来,村人自己诚实地在黑板上记下自己的赊账数目,无人赖账,后来却有很多人赖账,这些鲜明的对比,写出诚信与信任民风的缺失,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 1.试题分析:A写作目的是引出下文淳朴的民风,同时与成为景点后的小村构成鲜明对比,突出经济发展对淳朴民风的冲击。C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间隔膜错误。E表现厌倦,寄托忧虑错误。一批批人走进深山为了衬托淳朴民风难得,并为下文写淳朴民风因经济冲击而消失做铺垫。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的选项CDE考核内容,选项AB考核手法。其中BD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试题分析: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纯朴热情”“勤劳能干”“精明务实,善于发现并抓住商机”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3.试题分析:注意从结构上分析: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情节围绕“黑板”展开 从内容上分析:“镶嵌在墙上的黑板”本身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从手法上分析:前后对比,突出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上从此无真人

熊十力十六七岁就开始了游学乡间的生活,邻县有一位举人进京会试,购回一些新书,他常去借阅,得以阅读维新派变法的论文与奏章,接受了维新思想。他知道世变日剧,产生了关怀国政时局的冲动。1901年,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熊十力愤然参加武昌新军,组织了黄冈军学界讲习社,积极在新军中宣传革命。他一腔热血,为民族复兴,为革新政治而奔走。

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胜利,但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篡夺。熊十力对政治很失望。他原来以为,政治革命理当促进道德进化,然而他看到的是,政治是肮脏的交易,道德沦丧,民生凋敝。他深感“革政不如革心”,慨然弃政向学,专门研读儒佛,探讨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努力增进国民的道德,重建民族精神。自此他置身于政治之外,专力做学问。

熊十力执教于天津南开中学时,与梁漱溟会面,此后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经梁漱溟介绍,熊十力到南京内学院师从佛教唯识学大师欧阳竟无,对佛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专业精研。1922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在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中逐步走上了“成一家之言”的道路实用类文本阅读 世上从此无真人 熊十力十六七岁就开始了游学乡间的生活实用类文本阅读 世上从此无真人 熊十力十六七岁就开始了游学乡间的生活。1926年是熊十力学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修订印行的《唯识学概论》,标明他已离开了欧阳竟无的唯识学,而以儒家哲学立场怀疑、批判佛家唯识学,以中国哲学的体用观作为自己立说的基点。1932年,熊十力的哲学代表作《新唯识论》在杭州刊印行世,熊氏哲学体系正式确立起来,“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建构宏伟,富有创发。佛学界立即对熊著展开了严厉批评,他以“吾爱吾师,尤爱真理”的信念对待师友们的批判,并一一进行反驳。

抗战胜利后,熊十力回到武汉。他这一生有一个梦,就是由自己来主持一个民间的哲学研究所,可惜经费无从着落。此时,他名气大振,弟子徐复观是国民党高官,蒋介石两次拨款资助他办研究所,都被严词拒绝。徐复观替蒋送给他100万元支票,熊十力盛怒,破口大骂徐复观和蒋介石,声音之大,自后山传到院里。一次,王元化来访,他正在沐浴,招呼王进门,自己赤身坐澡盆之中,与王谈话,一派魏晋风度。哲学家牟宗三记叙与老师熊十力的初见,熊十力“胡须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言谈中,忽一拍桌子,大喊:“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熊十力,眼睛瞪起,“目光清而且锐,前额饱满,口方大,颧骨端正,笑声震屋宇,直从丹田发”。此情此景此人,牟宗三以“真人”二字冠之。

熊十力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有原创力的哲学家。他奠定了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形上学基础,他的“体用不二”之论,成为当代新儒学思潮“重立大本、重开大用”和“保内圣,开新外王”的基本思想间架。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熊十力重建儒学本体论,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他的学生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正是沿着他开创的精神方向和他奠立的基础加以发挥、扩展、深化、扬弃,学界把他们师徒视为现代新儒学思潮的中坚。他一生为学,融贯中西,摒弃陈说,绝少依傍,以广阔的文化视野、独具的哲人慧思,提出并力求解决的人生问题与文化问题,为世人开创了一条探寻价值的新路,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正因为如此,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才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观其一生,“以理想滋润生命,以生命护持理想”,对传统文化深挚的爱,使他虽长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饱受贫困,仍以忧乐圆融的情怀,肩负起振兴中华文化的责任。

                                        (摘编自郭齐勇《熊十力传》)

相关链接:

①熊十力(1885-1968),湖北省黄冈县人。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与先生结识四十余年,由于先生与我彼此性格不同,虽同一倾心东方古人之学,但在治学谈学上却难契合无间。先生著作甚富,每出一书我必先睹,我读之,深深叹服。

                                      (摘自梁漱溟《忆熊十力先生》)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熊十力十六七岁时接受了维新思想。《辛丑条约》的签订,让他义愤填膺,毅然参加武昌新军,组织讲习社,为民族复兴、革新政治奔走。

B. 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使熊十力很愤慨,于是他弃政向学额,专门研读儒佛,探讨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行走在红尘外,立身于白云间。

C. 《唯识学概论》是熊十力离开欧阳竟无的标志,他转而以儒家哲学立场怀疑、批判佛家唯识学,以中国哲学的体用观作为立说的基点。

D. 熊十力奠定了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形而上基础,他的“体用不二”之论,成为当代新儒学思潮的基本思想间架。他融贯中西,自成一体。

2.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熊十力以广阔的文化视野,通达高远的哲学观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思想资源,重建儒学本体论,自觉肩负振兴文化的责任。

B. 熊十力带领他的学生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一起重建儒学本体论,使中华文化免遭西学冲击,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路径。

C. 熊十力的哲学代表作《新唯识论》发表,受到佛学界严厉批评,对此,他逐一进行反驳,这说明熊十力固执己见,恃才傲物。

D. 熊十力与梁漱溟相识四十多年,性情相投,友谊深厚,二人都倾心于东方古人之学,但治学谈学亦有分歧。

E. 熊十力赤身坐在澡盆里和王元化交谈,颇有魏晋风度;与牟宗三初见,目光清且锐,笑声震屋宇,说明他天性旷达,不喜雕饰。

3.材料中说熊十力是“真人”,你认为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裉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端午也称端主、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不但在汉族地区如此,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辟邪驱瘟主题,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两个主题并重。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医学知识,也体现着人民的忠孝观念。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端午节民俗中具有迷信性质的辟邪色彩逐步淡化,游戏娱乐成分(特别是其中龙舟竞渡游戏)逐步加强。可以说,同我国其它传统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的演变过程记录着中国人走过的历史脚印。

   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大举入侵,许多人沉醉于“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今天,我们只有用实际行动捍卫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心怀敬畏、责无旁贷。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古老的民俗文化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B.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

C. 端午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发展而变化。

D. 像端午节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文化是增强民族感情的载体,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后代的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生存状况,产生了许多有关习俗的民间传说,这与人们生存环境的变迁不无关系。

B. 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都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

C. 屈原的传说之所以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是因为屈原的品质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

D. 从一开始的龙节到介子推等传说再到屈原说最后到今天娱乐成分的加强,端午节的习俗演变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补充性、修正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某地方一年一度大搞竞龙舟比赛说明端午节的游戏娱乐成分加强,体现了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淡漠。

B.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给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C. “放花灯”向来被视为全台湾元宵节的代表,表明历史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是维系华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D. 陆游的诗作“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反映出端午节纪念先贤和辟邪驱瘟两个主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致辞:“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是生活的本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中学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字(含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对于人类的前途,①                     。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②                        。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③                     ;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