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两个人的判词,请写出姓名及所用典故。 可叹停机德...

下面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两个人的判词,请写出姓名及所用典故。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林黛玉,有咏絮之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的典故;薛宝钗,有停机之德,用的是汉代乐羊子之妻的典故。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结合平时的积累,抓住判词中的“停机德”“咏絮才”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  渡

柯灵

①你可曾到过浙东的水村?那是一种水晶似的境界。

②村外照例傍着个明镜般的湖泊,一片烟波接着远天。跑进村子,广场上满张渔网,划船大串列队般泊在岸边。小河从容向全村各处流去,左右萦回,带子似的打着巧妙的花结,把一个村子分成许多岛屿。如果爬到山上鸟瞰一下,恰像是田田的荷叶——这种地理形势,乡间有一个“荷叶地”的专有名词——从这片叶到那片叶,往来交通非得借重桥梁了。但造了石桥,等于在荷叶上钉了铁链,难免破坏风水,因此满村架的都是活动的板桥,在较阔的河面,便利用船只过渡。

③渡头或在崖边山脚,或在平畴野岸,邻近很少人家,系舟处却总有一所古陋的小屋临流独立——是“揉渡”那必系路亭,是“摇渡”那就许是船夫的住所。

④午后昼静时光,溶溶的河流催眠似的唱着,远处间或有些鸡声虫声。山脚边忽传来一串世俗歌曲,接着树林里闪出一个人影,也许带着包裹雨伞,挑一肩竹笼担子,且行且唱。到路亭里把东西一放,就蹲在渡头,向水里捞起系在船上的“揉渡”绳子,一把一把将那魁星斗似的方形渡船,从对岸缓缓揉过,靠岸之后,从容取回物件,跳到船上,再拉着绳子连船带人划向对岸。或者另一种“摆渡”所在,荒径之间,远远来了个外方行客,惯走江湖的人物,站到河边,扯开喉咙叫道:“摆渡呀!”

⑤四野悄然,把这声音衬出一点原始的寂寞。接着对岸就发出橹声,一只小船咿咿呀呀地摇过来了。

⑥摇渡船的多是老人,白须白发在水上来去,看来极其潇洒,使人想到秋江的白鹭。他们是从年轻时就以摆渡为生,还是老去的英雄,游遍江湖,破过运命的罗网,而终为时光所败北,遂不管晴雨风雪,终年来这河畔为世人渡引的呢?有一时期我曾谛视一个渡船老人的生活,他像是极其冷漠的人。

⑦这老人有家,有比他年轻的妻,有儿子、媳妇,全家就住在渡头的小庙里。生活虽未免简单,暮境似不算荒凉,但他除了满脸皱纹,还永远挂着严霜似的寒意。他平时少在船上,总是到有人叫渡时才上船。平常绝少说话,有时来个村中少年,性情急躁,叫声高昂迫促一点,下船时就得听老人喃喃地责骂。

⑧老人生活所需,似乎由一村中大族祠堂供给,所以村人过渡照例不必花钱。有些每天必得从渡头往返的,便到年终岁尾,酬谢他一些米麦糕饼。客帮行脚小贩,却总不欠那份出门人的谦和礼数,到岸时含笑谢过,还掏出一二铜子,当啷一声,丢到船肚,然后挑起担子摇着鼓儿走去。老人也不答话,看看这边无人过渡,便又寂寞地把船摇回去了。

⑨每天上午是渡头最热闹的时候。太阳刚升起不久,照着翠色的山崖和远岸,河上正散着氤氲的雾气,赶市的村人陆续结伴而来了,人多时俨然成为行列,让老人来来回回的将他们载向对岸;太阳将直时从市上回村,老人就又须忙着把他们接回。

⑩一到午后,老人就大抵躲进小庙,或在庙前坐着默然吸他的旱烟,哲人似的许久望着远天和款款的流水。

⑾天晚了,夕阳影里,又有三五人影移来,寂寞而空洞地叫道:“摆渡呀!”

⑿那大抵是从市上溜达了回来的闲人。到了船上,还剌剌地谈着小茶馆里听来的新闻,还有些评长论短意见。讲到得意处,清脆的笑声便从水上飞起。但老人总是沉默着,咿咿呀呀地摇他的渡船,仿佛不愿意听这些庸俗的世事。

⒀渡头光景,似乎总使我十分动心,到路亭闲坐一刻,岸边徘徊一阵,看看那点简单的人事,觉得总不缺乏值得咀嚼的地方。老人的沉默使我喜欢,而他的冷漠却引起我的思索。岂以为去来两岸的河上生涯,未免过于拘束,遂令那一份渡引世人的庄严的工作,也觉得对他过于屈辱了吗?

注:本文写于1935年

1.文章题目为《野渡》,文中也有多处是紧扣“野渡”而写,突出了“野”的特点,试举出两处

2.第四段写“揉渡”人时是怎样描写的?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3.文章着重描写了一位摆渡老人,突出了他什么性格特点?根据文章你做出推想,可能会是什么原因形成老人的如此性格?(至少答两点)

4.第二段中用了两个比喻,生动而传神。它们各自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

(2) 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4)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6)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7)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首联中“赴”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颔联中“黄昏”这个意象内涵丰富,请加以赏析。

(3)试分析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①养生丧死无憾,道之始也   ②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B. ①填然鼓之,刃既接         ②斩木为,揭竿为旗

C. ①五十者可以帛矣           ②寒处处催刀尺

D. ①颁白者不负载于路矣       ②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选出与例句(划线处)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分析说明,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这篇文章写了孟子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B. 本文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孟子认为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

C. 孟子“王道”的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所以他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本文就辛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

D. 本文写作上有三个特点。结构严谨:看似散漫无序,实则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善用象征手法:先藏主旨,旁敲侧击,渐露本题,文字显得从容不迫;气势充沛: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音节铿锵,显出雄辩气势。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好战,请以战喻。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作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 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实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会加快出现一些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种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他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尽管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但这确是人类 9000 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1.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 美国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 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 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虫害。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 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 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害。

D. 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3.对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已有很多年了。

B. 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C. 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的问题。

D. 转基因是一种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它给作物栽培带来从未有过的根本变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