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所谓“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____,才有家庭和睦、人民幸福。试想,一个生灵涂炭、战乱纷争的国家,___?而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如何实现民族复兴,___。这不,习近平也交代了:“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①国家安定,社会和谐 ②何来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③需要每一个家庭的努力和付出。(大意对即可。写对一句得1分,写对两句得3分,写对三句得5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结合语句,此处应该是讲国家安定,社会和谐;②处主要是问如何才能安居乐业?;③处结合后面内容“广大家庭”等内容的叙述,需要每一个家庭的付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高考作文要有读者意识。平时作文,是写作者自赏,  是小范围好友传阅,   ③是通过发表让公众了解,文章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生命力的,  读者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很重要。考扬作文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戴着镣铐的舞蹈,考生要有读者意识。考场作文的读者,就是那个未曾谋面的阅卷老师。其读者的特殊性    ⑤决定了写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树立读者意识的必要性。

 

A

无论

抑或

因此

不仅

而且

B

/

所以

不但

C

不管

因为

D

/

因而

不仅

而且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消费者习惯买涨不买落,若都等着买便宜的东西,就会导致企业产品积压,进而滞销,进而影响企业运转与员工收入,这是不良的连锁反应。

B. 丝绸之路,这条起始于2100多年前的商旅通道,作为连接亚欧贸易的桥梁和融汇东西文明的纽带,开拓了千古传诵的壮美篇章。

C. 我国目前已推行的涉农专业学生中职免费,意图让一些愿上中职的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学。

D.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回忆说,研究青蒿素的时候,用作溶液的是沸点较低的乙醚,屠呦呦每天回到家都满身酒精味,后来甚至患上了中毒性肝炎。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宜春市2015年国民生产总值527.59亿元,增速11.9%。在江西省2015年各地市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前三甲”中,宜春市忝列门墙

②当看到大林村村民按下的一个个红手印时,大家深深地感到,他们怀念的张鹏不仅是一位村官,更是一位和他们休戚与共的亲人。

③这位青年作家的作品的确优秀,阅读时,读者经常会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感到,不由自主地拍案而起,击节赞叹。

④种族和平和文化多元化的观念远没有成为基本的价值观,所以很多人对种族主义习焉不察,言者自然,听者也不觉得刺耳。

⑤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所以既受人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⑥在市场环境愈发复杂的情况下,电器企业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产品创新与售后服务两不误,才能如釜底游鱼,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A. ②④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⑥    D. ①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况在《劝学》中提出,要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错误的人,就应做到“_______” 。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工笔手法,从形、声、色、态等不同角度具体描写夔州的特定环境。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富壮词以寄之》中 “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战况的激烈,画面感很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湖阴先生①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②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 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 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 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E.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