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据说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原始思维孑遗极浓重的思维方式——这样说绝对没有贬低中国人的意味,因为各种不同思维方式之间并非线性的历时性关系。而这种思维方式投射在中国古典语言文字上,又使中国古典语言尤其是书面文字呈映出以下特征:一是它保存了原始文字的图画性,文字直接表示事物,它无须经由语音便达成意义——而西洋文字却总是“隔”了语音这一层——并保留着鲜明的视觉印象;二是由于它的图画性,每个汉字都是独立完足的,并不需要上下文来确定它的“所指”,因此,它无论安放在句子的任何位置,那种直接呈现意义的视觉印象总使人不至于误解;三是因为图画式的文字已经决定了句的意指,限定了话语的语义范围,而传统的“以意逆志”式的阅读习惯又自动组合了这些“块状”的文字,使它们不言自明地呈现着意义,因此它保存了原始“思维—语言”的那种简略性。
古诗语言的语序要求不严格——诗句中词汇不定位,能任意转换它在句中的位置,语法简略而松散,伸缩舒卷的随意性强,这正表明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比西洋表音文字更多地残留了思维的深层结构原貌,而这又正是中国古典语言文字的特色所在。
恰恰因为汉语与汉字的这一特色,却使它非常地适用于诗歌。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五彩缤纷、众相杂陈的生动世界,而不是一个由冷冰冰的逻辑链条缀合起来的抽象世界,所以汉字的充分视觉性、图画性和汉语非直线性组合的特征使它正好成为了诗人直接触摸与描述世界的天然质料;诗人的思绪有如儿童,因为他们的思维都淡化了逻辑性而富于跳跃性,所以汉字块状的拼合与语法的简略松散恰好在诗人那里是诗思的直接呈现;诗人的体验乃是一个朦胧混沌的境界,所以汉字语法的省略错综恰好在他试图表现这种境界时是一种避免确定与限制的极佳工具;最后,诗人希望于读者的正是追求多义性即多向的意会,所以汉字构成的诗句由于词汇间的“脱节”、“颠倒”所引起的歧义,恰好是启发读者“纯粹默想”以神游诗境的手段。
以温庭筠那一联著名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例,如果我们采取简单的方式,可以把它分成六个名词性词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它们都是平行陈列的听觉意象和视觉意象,互相之间并无关联。除了第一个“鸡声”之外,平列的五个视觉意象构成了一个“全景图”,使读者似乎在瞬间就领略了诗境。可见,在诗人直接呈现思维深层结构的诗句中,只有那些看见的与听见的意象,但你能说它没有规定语义范围么?你能说它的意脉没有贯穿这些孤立呈现的“块状”因子并使他们流动起来么?可是语法所必须的那些黏连成分,却都隐没不见,它以深层的本相直接呈现,待读者“以意逆志”,把它们再度转换组构成形。
因此,语序的话题如果追寻它的“思维—语言”本源的话,它乃是中国传统思维及其赖以表述的汉字所决定的。这语序无论如何“省略”与“颠倒”都“毫无限制”并且人们都能接受,乃是由于中国人的思维及阅读习惯所决定的。
(节选自葛兆光《汉字的魔方》,有删改)
1.关于汉字特征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汉字保存了原始文字的图画性,无须经由语音便达成意义,并保留着鲜明的视觉印象。
B. 由于汉字的图画性,每个汉字都是独立完足的,并不需要上下文来确定它的“所指”。
C. 汉字无论安放在句子的任何位置,那种直接呈现意义的视觉印象总使人不至于误解。
D. 图画式的文字决定了句的意指,限定了话语的语义范围,这使它们不言自明地呈现着意义。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古典语言保存了原始“思维—语言”的那种简略性,这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在中国古典语言上的表现。
B. 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比西洋文字更多地残留了思维的深层结构原貌,这一特色使中国古典语言文字最适用于诗歌。
C. 客观世界具有生动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与汉字的某些特征相契合,使汉字成了诗人创作诗歌的天然质料。
D. 汉字构成的诗句词汇间常有“脱节”、“颠倒”引发歧义的现象,这往往有利于读者体会诗味。
3.对文中温庭筠诗句的举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一联诗虽只展现了那些看见的与听见的意象,但它并非没有规定语义范围,也并不缺乏诗的意脉。
B. 这一联诗六个名词之间形式上缺乏语法上的黏连成分,内容上互相也无关联,但却不影响诗境的呈现。
C. 这一联诗虽以深层的本相直接呈现,但读者理解这一联诗时“以意逆志”,能够把它们再度转换组构成形。
D. 这一联诗无论如何“省略”与“颠倒”,人们都能接受,这是由中国人的思维及阅读习惯所决定的。
作文:“表情包”是在社交软件活跃之后,形成的一种流行文化。是在移动互联网时期,用含有特定对象的符号、图片等来传情达意。对于“表情包”的流行,存在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人认为:作为一种民间符号“表情包”体现出其强大的流行文化的力量,它能传速、直观、生动传递着使用者的多种情感,拓宽了人们表情达意的空间。也有人认为:“表情包”的流行,形成人类交流“符号—— 文字 —— 符号 ”的循环。文字的式微,意味着文明倒退。……
对于“表情包”的流行,你如何看待?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 800 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五)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答洪驹父书
黄庭坚
(1)驹父外甥教授①;别来三岁,未尝不思念。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专人来,得手书,审②在官不废讲学,眠食安胜,诸稚子长茂,慰喜无量。
(2)寄诗语意老重,数过读,不能去手,继以叹息,少加意读书,古人不难到也③。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 。如四渎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
(3)老夫绍圣以前,不知作文章斧斤,取旧所作读之,皆可笑。绍圣以后,始知作文章,但以老病懒惰,不能下笔也。
(4)《骂犬文》虽雄奇,然不可作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甚恨不得相见,极论诗与文章之善病,临书不能万一。千古强学自爱,少饮酒为佳。
(5)所寄《释权》一篇,词笔从横,极见日新之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得古人耳 。《青琐祭文》,语意甚工,但用字时有未安⑤处。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6)文章最为儒者末事,然索学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
【注】①洪驹父:黄庭坚的外甥。教授:官职。②审:知道。③古人不难到也:古人文学创作所取得的
成就,是不难达到的。④四渎:长江、黄河、淮水、济水。⑤安:妥帖。
1.请概述“慰喜无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嘱咐外甥跟古人学习章法,推荐读谁的作品?请写出他们的姓名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中都属于阐述作者创作主张的一组是
①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故不能作书。②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
②慎勿袭其轨也。 ④更须治经,深其渊源。
⑤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 ⑥文章最为儒者末事。
A. 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⑤ D. ③④⑤⑥
4.第(2)段“但少古人绳墨耳”和第(6)段“又不可守绳墨”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5.对此文所提出的为文之法,历史上有不同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选择其中一点加以阐释。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吴败齐师于艾陵之上,还师临晋,与定公争长①,未合,边候乃至,以越乱②告。吴王夫差大惧,合诸侯谋曰:“吾道辽远、无会、前进③,孰利?”王孙骆曰:“不如前进,则执诸侯之柄以求其志。请王属士,以明其令,劝之以高位,辱之以不从,令各尽其死。”
(2)夫差昏秣马食士,服兵被甲,勒马衔枚,出火于灶,暗行而进。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中校之军皆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王亲秉銊,戴旗以阵而立。左军皆赤裳、赤髦、丹甲、朱羽之矰,望之若火,右军皆玄裳、玄輿、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带甲三万六千,鸡鸣而定阵,去晋军一里。天尚未明,王乃亲鸣金鼓,三军哗吟以振其旅,其声动天徙地。
(3)晋大惊,不出,反距坚垒,乃令童褐请军,曰:“两军偃兵接好,日中无期。今大国越次而造弊邑之军垒,敢请乱故。”吴王亲对曰:“天子有命,周室卑弱约诸侯贡献,莫入王府,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无姬姓之所振,惧,遣使来告,冠盖不绝于道。始周依负于晋,故忽于夷狄。会晋今反叛如斯,吾是以蒲服就君。不肯长弟,徒以争强,孤进,不敢;去君不命长,为诸侯笑。孤之事君,决在今日:不得事君,命在今日矣!敢烦使者往来,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童褐将还,吴王蹑左足,与褐决矣。
(4)及报,与诸侯、大夫列坐于晋定公前。既以通命,乃告赵鞅曰:“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小则嬖妾、嫡子死,否则吴国有难;大则越人入,不得还也。其意有愁毒之忧,进退轻难,不可与战。主君宜许之以前期,无以争行而危国也,然不可徒许,必明其信。”赵鞅许诺,入谒定公,曰:“姬姓于轴,吴为先老,可长,以尽国礼。”定公许诺。命童褐复命。
(5)于是吴王愧晋之义,乃退幕而会。二国君臣并在,吴王称公,前歃,晋侯次之,群臣毕盟。
注:①争长:争当盟主。②越乱:指越国进攻吴国。③前:先。进:“晋”的谐音。
1.解 释下列加点字:)
(1)晋大惊,不出,反距坚垒 (2)两军偃兵接好,日中无期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无会、前进,孰利?
A. 谁 B. 通“熟”,仔细 C. 成熟 D. 哪一个
3.翻译文言句子: 夫差昏秣马食士,服兵被甲,勒马衔枚,出火于灶,暗行而进。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
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中校之军皆白裳
②子有命,周室卑弱
③周室卑弱,约诸侯贡献
④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
⑤遣使来告 ,冠盖不绝于道
⑥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
⑦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
A. ①③④⑦ B. ②③⑤⑦ C. ①②④⑥ D. ②④⑤⑥
5.第(2)段划“ ”部分使用了整句,请分析其作用。
6.概括吴王的人物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题扬州禅智寺①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① 开成二年,杜牧任监察御史,得知弟弟患眼病,寄居在扬州东北的禅智寺。杜牧赶去扬州给弟弟治病,病没治好,但假期已满。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他毅然放弃官位留了下来,此时写了这首诗。
1.杜牧与________并称为“小李杜”。
2.对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颔联“青苔”、“白鸟”以冷色调从视觉角度来渲染气氛。
B. 颔联“满”字写出青苔之盛和游人之多,极言繁盛之象。
C. 颔联“故”字,运用拟人手法,小鸟徘徊,增环境之凄冷。
D. 颈联“下”字极富动态,内含夕阳西下时的伤感落寞之情。
3.此诗首联和尾联的写作手法有相同之处,请对此进行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福山路 3 号:沈从文先生故居
(1)我上午就要离开青岛,我必须去一趟。于是早晨 6 点多钟出门,打车来到小鱼山,寻找沈从文故居。
(2)洁净的沥青路面,坡地延伸,两旁欧式的老建筑,随处长着自由的花草树木,仿佛置身在欧洲小城。那些早起的人们,匆匆地催促孩子上学去。卖早点的摊子,也摆在了门口。我见一个年轻女人走过,便上前问她:“请问沈从文故居在哪?她默想一会,用手指了指,不确定地说,恐怕在上面吧,你再问问别人。
(3)又往前走,见到一个老人。我对他说,请问沈从文故居在哪?老人似乎耳背了,他说,什么丸?我大声对他耳朵说,沈从文!老人沉默了一会,他很想帮助我,可终于无奈地摇了摇头。
(4)我心下决定:再也不去问人,我一定能自己找到。在走过几条路——鱼山路、恒山路和芝罘路——之后,我终于见到福山路。我大步向上走去,拐过几个路口,终于见到了那个门牌:福山路 3 号;对,还有那一块黑底金字铭牌:沈从文故居。
(5)一座斑驳的铁门半掩着,半边有青藤披纷下来。迎门一堵石墙,同样被青藤所覆。无人,院子里静静的。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悄声说:沈先生,我来看您了!一踅身,进门横折一溜石阶,屑步拾阶而上。
(6)这是一座花园,树木扶苏,可是并不热闹,似乎还有那么一点冷清。一棵大的紫薇开满了缎子一样粉红的碎花。一幢两层的老楼掩映在这些树木花草之中。几棵椿树,几棵常青树,两棵柿子树,结着青咯哒的小柿子。前院还有一处种了玉米,枝叶全枯,仍挺立着。走到后院,一棵枫树倚着高坡。南瓜藤铺张着,爬得到处都是,开着大大的黄花,结着大大的南瓜。登楼的石阶是弧形的,那石阶的扶手上,也摆了几盆花:一盆蟹爪莲,几盆雏菊。还有几盆苦瓜低垂着,有的已经腐烂,仍垂在那里。还有
一盆竟是辣椒,上头结了许多朝天椒!
(7)这是一座花园么?是一座破败的废园?它还是一畦菜园?它仿佛很有点人间烟火味,又似乎有那么一点典雅浪漫,可是显然很久没有人收拾过它了,有那么一点荒凉。这是沈从文故宅当年的模样么?
(8)小院静寂着,没有一个人,为什么呢?可是我又多想没有一个人啊!千万不要有人进来,我可不是小偷!不信,我背一段《边城》给你听。你住在这里,你难道不知道翠翠么?
(9)让我坐下来,同沈先生说说话:沈先生,我读过无数遍《湘西》和《湘行散记》。有一本“开明文库”的《湘行散记》小册子,我一直随身带着,还在扉面上记了“河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那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大爷”还好么?我可是去过永顺、保靖、泸溪和凤凰……沅河的水和吊脚楼……翠翠是您在崂山北九水见到的那个姑娘么?
(10)我自语了半天,没有听到一点声音。是我慧根不到么?侧耳去听,恍惚在那紫藤丛中,沈先生的圆圆脸庞一闪,眯眯笑着。沈先生!我差点叫出声来!可那脸庞只一闪,便不见了。
(11)我又默坐了一会,站起身来,悄悄走上台阶门口,屋里有说话声音!还有倒水声!我赶紧后退了几步。好了,沈先生,我走了——这里是有人给您看房子的。我放心了。
(12)我走出了门,又回过头来,看了看那半掩着的斑驳的铁门。我凑近去读那铭牌上的字: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31 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在青期间完成了《从文自传》、《三个女性》、《月下小景》和《三三》等文学名著。
(13)我走了几步,又蓦地一回头,目光正好落在掩映在青藤下的蓝色门牌上:福山路 3 号。
1.文章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了寻找故居的过程,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第(6)段的描写进行赏析。
3.第(9)段写作者“自言自语 ‘同沈先生说说话’”,请说明这些话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文章第(12)(13)段,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对此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