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念吕凤子先生
张 霖
我与吕凤子先生同是江苏丹阳人。他早在1910年就在上海创办“神洲美术社”,是我国兴办现代美术教育的第一人。
1949年10月,我与吕凤子先生同时被选为苏南地区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我们同吃同住同学习,讨论国家大事,吕凤子先生时年63岁,而我只是20多岁初出茅庐的小青年,平时他不外出,我将他如父辈一样尊敬和侍奉,潜心学习,聆听教诲。我向他展示我的一幅梅花,请求指教。他赞扬我的画趣味性强,但又指出作画要“立意”、“为象”、“写形”、“貌色”、“置阵布势”通盘考虑成熟,方可动笔而一气呵成。谆谆教导之余,吕凤子先生即兴展纸,略加思索,泼墨挥毫,纵横挥洒,立成迎雪怒放艳丽多姿的一幅梅花,题词是“香自苦寒来”。我把这幅画视为珍宝收藏,但不幸在文革中被劫失,至今未找回,致成终身遗憾。
吕凤子先生爱用长锋羊毫悬腕作画,且腕力过人。他笔下的线条,厚实有力,雄浑朴茂,轻逸妙深,极具草篆的独特韵味。他的这种表现技法,达到出神入化之妙,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徐悲鸿是在上海跟吕凤子先生学习素描的学生,后来留学法国。回国后吕凤子先生又推荐他到“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那时候的艺术系分两组,一组为中国画,一组为西洋画。当时,徐悲鸿认为自己的中国画水平不及西洋画,何不乘机向吕凤子先生学习水墨画和书法,以求绘画艺术的全面发展?于是对吕凤子先生说:“以前您教过我素描,现在我再向您学习中国画。”吕凤子先生抱拳答曰:“你是西洋画大师,怎敢收你为弟子?”徐悲鸿坦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能者为师嘛,不必推辞。”吕凤子先生执意不肯,徐悲鸿转个弯说:“那就做一个亦师亦友的好同道吧!”吕凤子先生这才答应,而后徐悲鸿中国画的画艺大进,他笔下的奔马、人物、花卉,都受到吕凤子先生用笔的影响。
还有一次,徐悲鸿对吕凤子先生说:“不久,在法国巴黎将举办世界博览会美术展览,十个国家的顶级艺术大师参展,您应该寄点作品去试试。”吕凤子先生谦虚地说:“不行,不行,水平还达不到世界展呢。”徐悲鸿说:“先生承历史之传统,开当代之新风,三百年来第一人,非先生莫属。”吕凤子先生连忙插话说:“三百年来第一人之说,实在不妥、不妥,清代乾隆年间的扬州八怪还没有超过二百年哩,我岂敢列其前?”眼看说不服吕凤子先生,徐悲鸿便擅自瞒着他,悄悄地把教授休息室内的《庐山之云》卸下来寄往巴黎,代他报名参展。评奖时,果然一致投票评中国画《庐山之云》为一等奖。数月后徐悲鸿对吕凤子先生说明《庐山之云》出国参展获奖经过,并将一枚圆形奖章面交吕凤子先生留作纪念。门生为老师当伯乐,在师生中传为佳话美谈。
吕凤子先生桃李满天下。徐悲鸿、李可染等都是画坛名流、各有成就的著名学者,但见到吕凤子先生,皆鞠躬称“先生”,恭谨侍坐,从不大声言笑。
旅居美国的温新榆先生是吕凤子先生的外甥。一次宴会上,有一位知名度很高的画家得知温先生是江苏丹阳人,便问道:“有位吕凤子先生你知道吗?”温先生答道:“他就是我的大舅父。”他听了,很高兴地对温先生说:“原来吕凤子先生是你舅父,我和他当年在上海的时侯熟得很!他的才艺之高,当代无人可与其匹。但他生性却很淡泊,简直可以说已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要是他稍微重视名利,他的名气就会大得不得了啦!”人们告诉温先生,这位大画家就是张大千。
吕凤子先生一生追求真理,能与时俱进。抗战后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和民主人士黄齐生先生被当局迫害逃到重庆,吕凤子先生毅然用高薪聘请他到正则艺专任文史教授。1944年冬黄齐生赴延安时,正则师生送延安书画百幅,以表达对抗战圣地的慰问之情。其中有吕凤子先生的罗汉两幅,一题“寿者像”专赠毛泽东主席。毛泽东特地写信向吕凤子先生致谢,还请黄齐生先生带一条毛毯回赠吕凤子先生。
吕凤子先生德艺双馨。他的人生和学术思想永远为我们崇敬和学习。他对国画艺术做出的贡献,不仅是我们艺术界的骄傲,也是所有华夏儿女的自豪。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吕凤子先生为“我”所作的一幅“香自苦寒来”的梅花图,不幸在文革中被劫失,至今未找回。对此,作者在愧疚的同时对文革的无序混乱进行了反思。
B. 徐悲鸿意欲向吕凤子学习中国画,但遭到婉言拒绝,对此,徐悲鸿只好采取策略,迫使吕凤子就范,最终成了“亦师亦友的好同道”。
C. 徐悲鸿擅将吕凤子的中国《庐山之云》送往巴黎,结果一举中奖,可见吕凤子画艺之高妙。 这段佳话成为门生为老师当伯乐的典范。
D. 黄齐生作为教育家和民主人士被当局迫害,然而吕凤子先生却将他引为座上宾,足见其超人的胆略和气魄,深受毛泽东的敬重,后赠一毛毯以示褒奖。
E. 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了吕凤子先生的种种事迹,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绘画大师的光辉形象。
2.吕凤子在绘画和书法方面有哪些主张和独到之处?请概括说明。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开篇神话
《红楼梦》是由一个神话故事开端的。说的是大荒山无稽崖下,有一块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幻化为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三生石畔上的一颗绛珠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身,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的情。因此一事,便引出一部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来。
故事虽然说来荒唐无稽,但是任何神话都有其尘根俗缘。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毫无疑问也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红楼梦》中的这块顽石,到底生于何方何地呢?作者说是本于“大荒山,无稽崖”,用脂砚斋的话来说,就是“荒唐也,无稽也”,亦即是无可稽考之处。在我看来,这是作者和批者有意让人处于扑朔迷离之中,它应当是真有其处的。依据相关材料揆情度理,我认为,它应当是我国东北部的长白山。在远古时代,人们便称此为“大荒山”。我国第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不咸,蒙语即神仙的意思;不咸山,即仙山。长白山天池之畔有一天豁峰,山峰形状奇特。山石巨大,其中最大的一块,便名曰“补天石”。
“绛珠仙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人参。人参常被称它为“神草”或“仙草”,长着对生的绿叶,绿叶中间挺立着一株长长的花柱,柱上结着一串串红宝石似的珠果,颜色绛红绚丽,形状如同南国红豆,晶莹剔透。这样看来,这个“绛珠仙草”不是人参又是什么呢?
“神瑛侍者”呢?他似是“神鹰”的谐音。很早以前,满人中间流传一个神话:有三个仙女在长白山天池里洗澡,有一只神鸟(也有称说神鹰的)噙来一颗绛红的仙果放到最小的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仙女吞下红果后生个男孩,便是清世祖先布库里雍顺。因此,神鸟(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恩恩怨怨,早就缔结在三生石畔了,曹雪芹只不过是将其巧妙地改造了一番,且完全不露一点痕迹。
为什么曹雪芹要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来牵引出这部百年望族的兴衰史呢?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他们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因此曹雪芹用这么一个神话故事开篇,这与他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有着直接的关系。曹雪芹生于末世,当年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唯独他结庐在荒凉的西郊荒野村,穷困潦倒,怎能不产生“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的慨叹呢?
曹雪芹在一首《画中诗》中说:“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这里明明点出这块顽石的来历,它的根源本来尊贵,详溯其源当是出自太古的大荒山(即长白山)山巅,遥想当年是何等的荣耀,只是今日才蒙蔽尘埃,埋没于蓬蒿之中。现虽欲返璞归真,但又不能去攀结那些豪门权贵,只能是“自怨自愧,日夜悲哀”而已!并与万般无奈之中,才求诸于笔墨文字,冀图得到诸如空空道人之类的人去传述其一番历历可数的心迹罢了。
1.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曹雪芹先人早在明万历年间迁居沈阳附近,加入旗军正白旗。《红楼梦》的开篇神话故事表现了曹雪芹绵绵不绝的寻根怀旧思恋。
B.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草”, 作者认为即是长白山上的名贵特产,被人们称为神草或仙草的人参。
C.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女娲补天时未被采用的石头出自大荒山无稽崖下,作者认为大荒山应当是长白山。
D. 《红楼梦》开篇神话故事中的“神瑛侍者”,作者认为“神瑛”似是“神鹰”的谐音。神瑛侍者即清室祖先布库里雍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大荒山即是长白石,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称此长白山为“大荒山”, 长白山天池之畔有块巨大山石名为“补天石”。
B. 随同清室一同入关的八旗子弟,个个都是声名显赫,而曹雪芹为清室开创基业,屡立卓越功勋却穷困潦倒,所以让他产生“单单剩下一块未用” 的慨叹。
C. 作者认为“绛珠仙草”即人参,因为人参长着对生的绿叶,中间花柱头上结着一串串宝石似的珠果,与《红楼梦》描写的“绛珠仙草”很像。
D. 满人神话中神岛(或神鹰)与绛红珠果的兰因絮果缔结在三生石畔的故事,被曹雪芹妙若无痕地运用到了《红楼梦》中。
3.根据文章内容,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山海经》中的不咸山即长白山,说明《山海经》中的地名有的是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B. 作者对《红楼梦》的开篇神话中的主要事物一一作了考证,说明作者对满族历史及满族风情非常熟悉。
C. 曹雪芹编造的这个神话故事,是有其现实的基础的。那么,《水浒传》开头的神话也应该是有其尘根俗缘的
D. 虽然作者在《画中诗》与《红楼梦》中都写到了“石头”,但诗中的石头与《红楼梦》中的补天石没有内在的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每天在上7点,82岁的退休教师老陈总会出现在家门口公园的长凳上,一个人静静地读着书报纸。数十载的人生经历,太多的苦难,但有了墨香的陪伴他似乎拥有了无限的承受力。
下乡知青王一生,是阿城小说《棋王》中的主人公,母亲生前留下的一幅无子棋,他始终带在身边,狂躁而迷茫的青春因这样的陪伴有了一份可贵的定力。
“父亲说,你写多久,我们就活多久。这种默默的陪伴一直支撑着我。”——郑渊洁
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朗读者》卷首语
要求:综合以上材料的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有关动物保护的一则图标,请根据图标内容回答问题
(1)说明图标的构图要素。
(2)请根据图标寓意,写一句广告语,不超过20个字。
再买新一段文章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载体,把小说改编为电影也是现在常见的形式。不容忽视的是,在小说到电影的转变之间,有一条灰色地带。好小说家不一定是好编剧,① _____________。电影需要文学,编剧也需要作家。作家着眼的是他笔下的人,如同男孩小拐,无赖、癫狂,但苏童写他的时候,也写到了小拐一个人时候的流露的那种善良、脆弱,在作家的笔下,人物形象不是单一扁平的,而是②_____________。但作家的语言又往往过于含蓄。故事要讲好就要逻辑清晰,就像一百回的《西游记》最终被改编为二十五集的电视剧一样,编剧删繁就简,却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一个故事完整、肢体明确的故事,这也显示了编剧的独到能力,即③________________。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失去了未来的方向时,人自然而然会产生恐慌和焦虑。 ① 恐慌和焦虑,又会驱使我们通过“做些什么”来缓解。有些人会用工作、健身、看书等上进、努力的事情来缓解;有些人会用打架、网游等方式来麻痹自己。 ② ,人会给自己设置一个目标来追逐,从而确认自己的存在,不至于被对未来的恐慌所吞噬。 ③ 我们的内在又好像是“分裂”的,他会不想去实现这个目标, ④ 是实现的过程中丧失了所有的热情。那个“想”去达成目标的你 ⑤ 很焦虑、很担心。但这种焦虑,往往不只是由“这一件事你没有去做”所引起的, ⑥ 重要的是因为被一种“如果我以后都是这样怎么办?”的更大的、更深层次的担忧所引起的。这在心理学上就叫做“尚未整合的自我冲突”。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而 | 总之 | 但是 | 或者 | 就会 | 更 |
B | 但是 | 总之 | 但是 | 同时 | 可能 | 更 |
C | 而 | 因为 | / | 或者 | 可能 | 很 |
D | 但是 | 因为 | / | 同时 | 就会 | 很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