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只有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才能阻止劣质食品甚至有害食品登堂入室,真正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②未来五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亿万人民将勠力同心,奋勇拼搏,去实现全面小康的梦想,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宏伟蓝图将在不远的未来展现在世人面前。
③想当年,老师慧眼识英才,为资助他这个贫寒弟子,差点影响了自己的儿子出国深造,这样的恩德,他自然没齿不忘。
④每天清晨起床后取蜂蜜一至两勺,用温水冲服,空腹饮用,长此以往,不仅能滋阴润肺,而且可排毒养颜。
⑤在“唱响白河”文艺晚会上,舞蹈、歌曲、小品、相声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演员们那姹紫嫣红的服饰也为晚会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⑥几十年来,青灯黄卷,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心血,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如今,付出总算有了收获,一部研究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巨著即将付梓。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写齐威王设三个赏赐等级鼓励群臣吏民进谏,其中“受中赏”的人是“ ”。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如果“ , ”,那么就能达到“圣心备焉”的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④。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⑤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释】①本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即金明池,在开封城西,是北宋继后周开凿的人工湖。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④飞盖,代指有华盖的车,⑤日边清梦,化用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句。“日”喻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前四句写景,春寒退去,春意渐浓,“花影乱”句中的“乱”字和“莺声碎”句中的“碎”字,用词生动,形象地渲染出浓浓的春意。
B. “飘零疏酒盏”句写暮春时节,乱花飘零,春将离去,词人连喝酒的情绪也没有了,伤春之情溢于言表。
C. “离别宽衣带”句是说自己离群索居,腰围瘦损,衣带宽松,抒发了离别后的愁苦之情,让人自然联想起《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的诗句。
D.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两句由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化用而来,表面上似写怨情,其中的“人”又宛似女性,联系全篇看似又不是,表意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E. 这首词上片写今,重在写景;下片写昔,重在抒情;上片写实,下片写虚,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具有丰厚的情感容量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莱州通判。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擢殿中侍御史。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济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任观察使、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贬太常博士。郭皇后废,议选纳陈氏,劝进谏曰:“正家以正天下,自后妃始。郭氏非有大故,不当废。”疏入,后已废,而陈氏议遂寝。马季良自贬所求致仕,朝廷从之。劝言:“致仕所以待贤者,岂负罪贬黜之人可得?请追还敕诰。”又言:“发运使刘承德献轮扇浴器,大率以媚上也。请付外毁,以戒邪侫。”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昊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劝视其表函犹称臣,因上奏曰:“元昊虽僭中国名号,然尚称臣,可渐以礼屈之,愿与大臣孰议。”遂落职知齐州,丁母忧,起复,知凤翔府。既而知成德军韩琦言,劝所遣将张忠、刘遵,平贼功皆第一,特诏奖谕。未几,召为翰林侍读学士,迁给事中,辞不受。劝性廉俭,居无长物。尝谓诸子曰:“颜鲁公云,‘生得五品服章绂,任子为斋郎,足矣。’”及再为侍读,曰:“吾起诸生,志不过郡守,今年七十,列侍从,可以归矣。”遂拜章,三上不得谢,赐银使市田宅。后二年卒。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吴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
B. 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昊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
C. 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昊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
D. 元昊袭父位/以劝为官告使/所遗百万/悉拒不受/元昊将山遇率其族来归/且言元昊将反/是冬/元昊果反/遣其使称伪官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各项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宜,长官为工部尚书。
B. “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表示相同意思,与今天的退休类似。
C. 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 “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太子读书,为他们讲学,提供学问方面的咨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劝坚持正义,为民辩护。他任莱州通判时,州里百姓霍亮被仇人诬陷而被判死罪,
办案的官员收受贿赂,勉强拼凑罪名强加给他,郭劝替他申辩,使他免以死罪。
B. 郭劝敢于直言,因而降职。在宋绶、杜衍的任用上,他建言应因才而用;对钱惟演、
钱惟济兄弟和胡则三个官员,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处理建议,因这两次进言而被贬官。
C. 郭劝坚持原则,反对废后。皇上废郭皇后,君臣商议要立陈氏为皇后,郭劝进谏,据理力争,反对这样做,奏章呈上,郭皇后已经被废。
D. 郭劝刚正不阿,抵制媚上。发运使刘承德向皇帝献轮扇和浴器,郭劝认为这是向皇上献媚讨好,应把这些东西拿出去销毁,以警告邪恶奸佞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昊虽僭中国名号,然尚称臣,可渐以礼屈之,愿与大臣熟议。
(2)遂拜章,三上不得谢,赐银使市田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位有远见的大科学家
刘力源
治学的竺可桢有着宽阔的视野,尤其是他的远见是为许多领域内学者所称道的。
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PM10、PM2.5的存在,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
让学者王作跃佩服的是竺可桢的国际视野。“竺可桢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要研究南北极,他早就意识到全球气候是一个整体,中国的气候会受到全球气候、尤其是两极气候的影响,这种观点在当时即使放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比较新的。”王作跃说。当时大部分科学家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或者更注重国内的发展,竺可桢的眼光则非常开阔。“这也是为什么1952年周恩来总理刚开始考虑原子弹研制问题,就派人去问他的意见的重要原因。竺可桢当时就讲得非常有道理,他的建议后来也被原子弹工程印证是很有远见的”,王作跃说。另一个让王作跃印象深刻的是,竺可桢一直以来强调基础科学要和应用科学并重:“在科技政策里,他一直强调基础科学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这在中国20世纪强调应用科学而忽视基础科学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他一直清醒地认识到基础科学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是很重要的,这在他不同历史时期的日记里都很明显。”
许多人初识竺可桢的学术思想,是从初中课本的那篇《向沙漠进军》开始。“这篇文章着眼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他是大师,就是有这种视野、这种气派,也有这个能耐。”学者何亚平说。留美回国后,竺可桢非常重视搞清楚中国的“家底”,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些什么资源,各地的气象气候条件如何,动植物在哪些地方适合种养……解放前这些资料基本上是空白的。“建国后,竺老就倡导建立了自然资源考察委员会,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摸底普查。他的目标很清楚,搞清资源不仅可以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为了可持续地发展,竺老实际上是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这些为学者们频频竖起拇指的专业眼光,都源于竺可桢的一生勤学和认真的态度。何亚平说,看竺老的日记就能发现,只要有空闲,他多数时间都是在看书。“我印象里,他的读书笔记在日记里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重,他读书读得非常细,会做摘录,甚至发议论,同意也好,值得商榷也罢,他会表达他的独立思考,绝不迷信他人的东西,即使是专家权威的东西。还有一点,因为与他研究气象、物候的专业兴趣有关,他无论到哪都会去找当地的地方志,对各地的历史人文风俗都有比较详细的了解,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第一手材料”,竺可桢身上的这些特质让何亚平由衷佩服。“事实上,在抗战时期担任浙大校长,竺可桢并没有多少时间做科研,但他硬是挤出时间写出了《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最终结束了国际上的一个长期的争论。到了80多岁,他又写出《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迄今为止,尽管计算机这么发达,运算速度这么高,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还是竺老当时概括的那个方向。这让外国人都赞叹不已。”
即使“文革”中赋闲在家,竺可桢也没有真正赋闲。‘‘他从未停止对科学院及各学科、各有关研究所科研工作特别是理论及前沿工作的思考。”学者李玉海说。为了及时掌握国际上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年迈的竺可桢经常独自一人乘公共汽车前往情报所,查阅国外文献,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研究到老,这是一般老年人难以做到的。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及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竺可桢早年就关注大气污染问题,他1936年的日记里就有南京空气污染的详细记录,
反映了南京从1933年到1935年三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现象。
B. 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之所以被选为初中语文教材,是因为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具有大师级的视野和气派,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培养科学精神。
C. 竺可桢具有经常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他的日记里记录了很多有关学习、研究的内容,
其中的读书笔记在他的日记里占有很大的比重。
D. 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与一般传记有所不同,一是没有严格按传主的生活工作经历叙写,
2.竺可桢的国际视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竺可桢在治学方面表现出哪些可贵的精神?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 果
黄兴蓉
我从北京出发到云南元谋县,进入川滇边界,车窗外目之所及都是荒山野岭。火车在沙窝站只停两分钟,窗外一群十二三岁破衣烂衫的男孩和女孩,都背着背篓拼命朝车上挤,身上那巨大的背篓妨碍着他们。
我所在的车厢里挤上来一个女孩,很瘦,背篓里是满满一篓核桃。她好不容易把背篓放下来,然后满巴掌擦着脸上的汗水,把散乱的头发抹到后面,露出俊俏的脸蛋儿,却带着菜色。半袖的土布小褂前后都是补丁,破裤子裤脚一长一短,也满是补丁,显然是山里的一个穷苦女娃。
车上人很多,女孩不好意思挤着我,一只手扶住椅背,努力支开自己的身子。我想让她坐下,但三个人的座位再挤上一个人是不可能的,我便使劲让让身子,想让她站得舒服些,帮她拉了拉背篓,以免影响人们过路。她向我表露出感激的笑容,打开背篓的盖,一把一把抓起核桃朝我的口袋里装。我使劲拒绝,可是没用,她很执拗。
慢慢地小姑娘对我已不太拘谨了。从她那很难懂的话里,我终于听明白,小姑娘十四岁了,家离刚才的沙窝站还有几十里。家里的核桃树收了很多核桃,但是汽车进不了山,要卖就得背到很远的城里。现在妈妈病着,要钱治病,爸爸一天到晚辛苦劳作,她便央求爸爸叫她出来卖核桃以补贴家用。她是半夜起身,一直走到天黑才赶到这里的,在一个山洞里住了一夜,天不亮就背起篓子走,才赶上了这趟车。
“出这么远门你不害怕吗?”我问。
“我有伴儿,一上车都挤散了,下车就见到了。”她很有信心地说。
“跑这么远卖一筐核桃能赚多少钱?”
“刨掉来回车票钱,能剩下十五六块吧。”小姑娘微微一笑,显然这个数字给她以鼓舞。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呢!”我身边一位男乘客插话说。
小姑娘马上说:“我们带有干粮。”
那位乘客真有点儿多话:“你带的什么干粮?”
“红薯面饼子。”
那位乘客不再说话,车厢里一时间很静。
就在这时,车厢广播妥晚点半小时,火车停了。我赶忙利用这个机会,对车厢里的旅客说:“这个女孩儿的山核桃挺好吃的,希望大家都能买一点儿。”
有人问:“多少钱一斤?”
女孩儿说:“阿妈告诉我,十个核桃卖两角五分钱,不能再少了。”
我跟着说:“真够便宜的,我们那里卖八决钱一斤呢。”
旅客纷纷来买了。我帮着小姑娘数着核桃,她收钱。那种核桃是薄皮核桃,把两个攥在手里一挤就破了,吃起来很香。一会儿,那一篓核桃就卖去了多半篓。那女孩儿仔细地把收到的零碎钱打理好,一脸的欣喜。
很快到了站,姑娘要下车了,我帮她把背篓背在肩上。然后取出一套红豆色的衣裤,放进她的背篓。对她说:“这是我买来送我侄女的衣服,送你一套,回家穿。”
她高兴地侧身看那身衣服,笑着连连对我表示谢意。此时一直在旁边玩扑克的四个农民工也急忙站起来,一人捏着五元钱,把钱塞给小姑娘:“小妹妹,我们因为实在带不了,没法买你的核桃。这钱拿回去给你妈妈买点儿药。”姑娘哭了,她很着急自己不会表达心里的感谢,脸憋得通红。
小姑娘在拥挤中下车了,却没有走,转回头站到高高的车窗跟前对那几位给她钱的农民工大声喊着:“大爷!谢谢你们!”感激的泪水挂在小脸上,不知道说什么好。那几位农民工都很年轻,大爷这称呼显然是不合适的。她又走到我的车窗前喊:“阿婆啊,你送我的衣服我先不穿,我要留着嫁人的时候穿。阿婆……”声音是哽咽的。“阿婆,我叫山果,山——果——”……
灿烂阳光下的这个车站很快移出了我们的视线。我心里久久回荡着这个名字:山果!眼里也有泪水流出来。车上一阵混乱之后又平静了,车窗外那一簇簇漫山遍野的野百合,静静地从灌木丛中探出素白的倩影倏忽而过,连同那个瘦弱的面容姣好的山果姑娘,隐入了莽莽群山中……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期,略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山果是一个穷苦女孩儿,穿着很寒酸,但“我”不但不嫌弃,而且还很喜欢她,所以她一上车,“我”就帮她,还在车上帮她卖核桃,而且在她下车时,送她一套衣服。
B. “还不够路上吃顿饭呢!”这位乘客的插话耐人寻味,这句话与山果因卖核桃有收入的高兴心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一些边远地区的贫困现状。
C. 山果没上过学,没有文化,不认得秤,所以卖核桃只得按数计钱,这告诉我们,生活在山区里的人们不仅物质贫困,而且精神贫困。
D. 这篇小说以极富人情味的细节描写打动人心,如山果刚上车时“不好意思挤着我”的身体姿态和“我”想帮她站舒服些的动作,特别让人感动。
E. 小说中的“我”在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我”既是小说故事情节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又是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者,用“我”的口吻叙述增强了小说内容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2.小说中的山果这个人物有什么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多元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