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灯下草虫鸣 潘纤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灯下草虫鸣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鸟声和夏的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秋虫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分明是——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土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

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他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我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虫呜,让她记忆中的爱情倏然被唤醒,让她回到了曾经的某个美好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还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沏一杯滚烫的茶,捧一本心仪的书,膏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散文》2011年第2期)
1.请简要赏析第段中画线句子。(4分)
2.这是篇充满诗意的文章,请问作者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第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6分)
4.以灯下草虫鸣为题很有意味,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以此为题的意图。(6分)

 

1.运用排比、拟人、对比(或“衬托”)的修辞手法,用春天鸟声、夏天蝉声的浮躁张扬和冬天雪声的单调孤寒衬托出秋虫声的独特魅力。(4分) 2.①自然中的秋虫声,极富韵律美,触发人们不同的诗意情感。②文学中的秋虫声,具有文学的抒情美,令人回味感慨。③生活中的秋虫声,充满温馨,令我内心宁静。(6分,每小点2分) 3.这一段描写了秋夜树下女子唱曲的情景,表明了虫声可以使萧瑟的秋天变得生动,变得富有诗意(或变得富有意蕴),丰富了文章内涵,为下文写作者的感受作铺垫。(6分) 4.①渲染了诗意的氛围,以古诗句为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②起线索的作用。文章围绕题目,写了各种各样的虫声,有自然界,有《诗经》这样的文学作品中的,有现实生活里的秋虫声,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虫声钟爱之情。③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用心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的温馨与美好。(6分,每小点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画线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句子所要表达的对象特点,分析时,可结合着具体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其体现的特点。如“浮躁张扬”“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很明显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由“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可知,在内容上,描写春鸟夏蝉冬雪是为了衬托秋虫的特点。故答题时,可先答运用的表现手法,再答出其表达效果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名篇默写与填空。(6分)

(1)杜甫在《蜀相》中记述诸葛亮多次出师而未能取胜、让天下志士感怀不已的句子是:                                                              

(2)杜牧在《阿房宫赋》末段告诫统治者、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3)帝子降兮北渚,                          。(屈原《湘夫人》)

(4)心非木石其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远烧入秋山中的,从景的特点到心情的抒写上都用得很准,请简要分析。(4分)

(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A.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B.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C.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D.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君许之。诸府掾曹白云:王先生嗜酒,多言少实,恐不可与俱。太守曰: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行至宫下,待诏宫府门。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不视其太守。

太守入跪拜。王先生谓户郎曰: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户郎为呼太守。太守来,望见王先生。王先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对曰:选择贤材,各任之以其能,赏异等,罚不肖。王先生曰: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太守曰:诺。

召入,至于殿下,有诏问之曰: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叩头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笑,曰:於乎!安得长者之语而称之!安所受之?对曰:受之文学卒史。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以北海太守为水衡都尉。

传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掾曹:官府属官的名称,因分曹治事,故称。   於乎:呜呼。
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北海太守行在所         诣:往,到

B.王先生怀钱沽酒           徒:只,仅仅

C.是自誉自               伐:征伐

D.有诏召王先生为水衡丞     拜:任命,授予官职
2.下列语句分别表现王先生的说话艺术不羁个性的一项是(3分)    

A.对如是,是自誉自伐功,不可也    有诏召拜王先生为水衡丞

B.何以治北海,令盗贼不起          吾有益于君

C.幸为我呼吾君至门内遥语          先生意欲行,不可逆

D.愿君对言,非臣之力,尽陛下神灵威武所变化也 

   王先生徒怀钱沽酒,与卫卒仆射饮,日醉.
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汉武帝召见北海太守,王先生以我对你有好处为由随行,太守答应了他。

B.王先生到京城后,每天喝得烂醉,甚至都不去看望一下北海太守。

C.北海太守把自己的治理之功归于汉武帝,汉武帝猜到是别人教他这样说的。

D.王先生教北海太守说谎话,没想到却弄了个官做,可见汉武帝的做事轻率、随意。
4.翻译画线句子(8分)

(1)天子即问君何以治北海令无盗贼,君对曰何哉?(4分)

(2)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C.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D.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2.下列对佛教文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佛教文化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为求生存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中国纲纪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

C.佛教虽然讲的大多是地狱、轮回等所谓的“鬼学”,但自古以来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绝不亚于传统的儒学。

D.原始佛教并不强调“孝”,而是特别强调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教义,而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3.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