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尼亚加拉大瀑布【注】 [英国]狄更斯 ⑴那一天的天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尼亚加拉大瀑布【注】                   [英国]狄更斯

那一天的天气寒冷潮湿,着实苦人。不论多会儿,只要车一停下来,我就侧耳倾听,看是否能听到瀑布的吼声,同时还不断地往我认为一定是瀑布所在那方向张望;每一分钟都期盼会有飞溅的浪花出现。后来我们到底下了车了,于是我才听到洪流的轰隆声,同时觉得大地都在我脚下颤动。

崖岸陡峭,又因为有刚刚下过的雨和化了一半的冰,地上滑溜溜的,所以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怎么下去的,不过我却一会儿就站在山根那儿,攀登到一片嶙峋的乱石上了。那时汹涌澎湃,震耳欲聋,玉花飞溅,蒙目如眯,我全身濡湿,衣履俱透。原来我们正站在瀑布的下面。我只能看见巨浪滔天,劈空而下,但是对于这片巨浪的形状和地位,却毫无概念,只渺渺茫茫,感到泉飞水立,浩瀚汪洋而已。一直到我来到平顶岩上看去的时候——哎呀天哪,那样一片飞立倒悬的晶莹碧波!——它的巍巍凛凛,浩瀚峻伟,才在我眼前整个呈现。

于是我感到,我站的地方和造物者多么近了,那时候,那副宏伟的景象,一时之间所给我的印象,同时也就是永远无尽所给我的印象。一瞬的感觉,而又是永久的感觉——是一片宁静之感:是心的宁静,是灵的恬适,是对于永久的安息和永久的幸福的展望,不掺杂一丁点暗淡之情,不掺余一丁点恐怖之心。尼亚加拉一下就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留下了一副美丽的形象,这副形象一直永世不尽留在我的心头,永远不改变,永远不磨灭,一直到我的心房停止了搏动的时候。

我在那个神工鬼斧所创造出来的地方待了十天,在那永久令人不忘的十天里,日常生活中的龃龉和烦恼,离我而去,越去越远!巨浪的轰隆声对于我如何振聋发聩啊!绝迹于尘世之上而却出现于晶莹垂波之中的,是何等的面目啊!在变幻无常、横亘半空的灿烂虹霓四围上下,如天使的泪般玉圆珠明,异彩缤纭,纷飞乱洒,纵翻横出啊!

啊,这令人陶醉的地方!在那十天里,我就一直在那地方,整天往来徘徊,从一切角度,来看这个垂瀑。站在马蹄铁大瀑布的边缘上,看着奔腾的水,在快到崖头的时候,力充劲足,然而却又好像在驰下崖头、投入深渊之前,先停顿一下似的;从河面上往上看巨涛下涌;攀上邻岭,从树梢间眺望,看激湍盘旋而前,翻下万丈悬崖;站在下游三英里的巨石森岩下面,看着河水,波涌涡漩,轰隆声应答,表面上看不出来它所以这样的原因,其实在河水深处,受到巨瀑奔腾的骚扰。永远有尼亚加拉当前,看它受日光的蒸腾,受月华的洗礼,夕阳西下中一片红,暮色苍茫中一片灰。白天整天眼里看它,夜里枕上醒来耳里听它。这样的福就够我享的了。

我现在每天平静之时都要想:那片浩瀚汹涌的水,仍旧尽日横冲直滚,飞悬倒洒,汹涌澎湃,雷鸣山崩;那些虹霓仍旧在它下面一百英尺的空中弯亘横跨。太阳照在它上面的时候,它仍旧像玉液金波,晶莹明澈。天色暗淡的时候,它仍旧像玉霰琼雪,纷纷飞洒;像轻屑细末,从白垩质的悬崖峭壁上阵阵剥落;像如絮如棉的浓烟,从山腹幽岫里蒸腾喷涌。但是这个滔天的巨浪,在它要往下流去的时候,在那深不可测的深渊里,永远有浪花和迷雾的鬼魂,其大无物可与伦比,其强永远不受降伏,在宇宙还是一片混沌的时候,就在这儿森然庄严地呈异显灵。(摘编自狄更斯《游美札记》)

【注】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美国和加拿大境内,由马蹄铁瀑布、美利坚瀑布和新娘面纱瀑布三部分构成。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天气恶劣,以及侧耳倾听”“张望等动作,意在表现作者心情郁结,交代游览的缘由。

B.首段最后一句,从听觉写出大瀑布磅礴的声势,从地面的颤动写出大瀑布雷霆万钧的震撼力。

C.最后一段像如絮如棉的浓烟,从山腹幽岫里蒸腾喷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大瀑布的巍巍凛凛,浩瀚峻伟。

D.最后一段,作者连用四个仍旧,借助瑰丽的联想,意在表现观赏大瀑布之后,大瀑布留在作者心中的印象。

E.作者为大瀑布的力与美所感动,满怀崇敬地赞美造物者的神奇和大瀑布的永恒与庄严,文章字里行间充满激情。
2.文中第二段和第五段,作者从观赏大瀑布中获得的印象或体验有何不同?(4分)
3.请探析文中划线句子一瞬的感觉,而又是永久的感觉的含意?(6分)

 

1.(5分)A.C 2.(4分)(答案要点)第二段:由初识瀑布时的渺茫,到有了整体印象。(2分)第五段写“在那十天里,我就一直在那地方,整天往来徘徊,从一切角度,来看这个垂瀑”于是作者得以细品大瀑布,得到无尽的享受。 3.(6分)“一瞬的感觉”是观赏大瀑布时的感受,(1分)作者惊叹大瀑布浩瀚峻伟,陶醉于大瀑布千姿百态、气象万千。(2分)“永久的感觉”是永远留在作者心中的感受,(1分)作者感到心灵的宁静、恬适和永久的安息与幸福。(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中,A项错误在于,文章开头写天气恶劣,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渴盼大瀑布的心情。写“侧耳倾听”“张望”等动作,表现作者渴望见到瀑布的急切心情。C项错误在于,表现出的是大瀑布远观时如柳絮轻烟般轻柔缥缈,而不是“表现出大瀑布的巍巍凛凛,浩瀚峻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

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

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表浅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月6日第5版)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众参与网络文化活动时,有着文化欣赏者和创造者的双重身份。

B.信息时代,文化传播方式多样,速度快容量大,但内容芜杂。

C.海德格尔关于技术化的时代文明的忧思,对文化的发展不无益处。

D.精英阶层之所以更晚接受新事物,是因为对社会的变化不敏感。
2.技术手段的升级会给文化领域带来怎样的影响?请概括。(3分)
3.本文呼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为什么呼吁他们?请简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

[注]不存:指放失本心,丧失善心。

(1)在两个选段中,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请概括。(2分)

(2)为什么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好学的表现?请简析。(4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黄忠在长沙与关羽交战时,因马失前蹄被倒在而就擒。关羽亲自给黄忠松绑,黄忠深受感动,向关羽投降。(《三国演义》)

B.黛玉见宝钗向薛姨妈撒娇,不禁伤感落泪。薛姨妈安慰黛玉,同意认她作女儿,还说要向贾母提议把黛玉定给宝玉。(《红楼梦》)

C.梅来到高家避难,与觉新在花园里相遇。两人情不自禁相拥而泣,互诉相思之情,瑞珏看到这一幕,只是默默走开。(《家》)

D.吴荪甫在做公债空头时,受到赵伯韬的极力压制。为了凑齐卖方保证金,他孤注一掷,抵押了自己的工厂和公馆。(《子夜》)

E.欧也妮委托庭长赶往巴黎,为叔父偿清全部债务,从而恢复了叔父的名誉,使夏尔能顺利地与侯爵的女儿结婚。(《欧也妮·葛朗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夜渡江          []柳中庸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

唯看孤帆影,常似客心悬。

【注】作者:有的版本写作姚崇。

1)诗歌颈联是如何表现夜渡的?请简要分析。(2分)

2)最后一句的字是全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对字作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菟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闻邕善鼓琴,遂白天子,敕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感东方朔《答客难》及杨雄、班固、崔驷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厉云尔。

建宁三年,辟司徒桥玄府,玄甚敬待之。召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邕前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会遭构陷流离,不及得成,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

(摘编自《后汉书·蔡邕列传》)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恣      擅恣:专权放肆

B.俗儒穿凿,疑误后学              穿凿:牵强附会

C.邕陈辞                        谢:辞别

D.士大夫多救之                  矜:同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蔡邕博学多才的一组是(3分)

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   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设疑以自通                    斟酌群言,韪其是而矫其非    召拜郎中,校书东观      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邕全心侍奉生病的母亲,七十天不曾睡过安稳觉。和叔父、堂弟共同生活,三代之间不分家产,深得家乡父老敬重。

B.蔡邕因琴技高超被陈留太守举荐,受到皇帝征召,蔡邕不得已启程进京,中途又托病回到家中。

C.司空董卓看重蔡邕的才学,强行征召他,蔡邕被迫应征。蔡邕受到董卓礼遇,常借机对董卓匡正补益。

D.董卓被杀后,蔡邕在王允家谈到董卓时不禁叹息,神情上有所流露。王允十分生气,将蔡邕交给廷尉治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庐于冢侧,动静以礼。(3分)

(2)帝嘉其才高,会明年大赦,乃宥邕还本郡。(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