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 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 “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 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E.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3.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
4.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 ”(李白《行路难》)表现出诗人李白貌似有目标实则没有路径可达目标的茫然。
(2)苏轼《赤壁赋》中用比喻写出生命短暂、渺小的两句是“ ,
。”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 , ”两句写出了春夏两季鲜花芳香、树木繁茂的美丽景致。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正宫】鹦鹉曲·农夫渴雨
冯子振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夫。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
【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1.这首曲子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2.请简要分析“看一片闲云起处”中“闲”字的妙处。(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人,自博陵徙焉。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士。举贤良方正高第,不中者诵訾之,武后敕有司覆试,对益工,遂为第一。再补陆浑主簿,入调吏部,侍郎岑义叹曰:“君今郤诜也!”荐为左补阙。性舒迟,进止雍如也,当官则正言,不可得而诎。
睿宗召授中书舍人,以母病东都不忍去,固辞求侍,更表陆浑尉郭邻、太乐丞封希颜、处士李喜以代己处。诏改虞部郎中,俄检校御史中丞。请发太仓粟及减苑囿鸟兽所给以赈贫乏,人赖其利。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恃以弄法;姚崇子彝留司东部,通宾客,招贿赂。沔将按劾,崇、怀慎方执政,共荐沔有史才,转著作郎,去其权,盖惮之也。久之,为太子左庶子。母亡,受吊庐前,宾客未尝至柩室。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数称之。服除,迁中书侍郎。
玄宗以仙州数丧刺史,欲废之,沔请治舞阳,舞阳,故樊哙国也,更为樊州,帝不纳,州卒废。沔既喜论得失,或曰:“今中书宰相承制,虽侍郎贰之,取充位而已。”沔曰:“百官分职,上下相维,以成至治,岂可俯首怀禄邪?”凡诏敕曹事,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雨潦败稼,沔弛禁便人。召还,分掌吏部十铨,以左散骑常侍为集贤修撰,历秘书监、太子宾客。
太常议加宗庙笾豆,又欲增丧服。沔曰:“加笾豆未足尽天下美物,而措诸朝,徒近侈耳。”韦述等议与沔合,又诏中书门下参裁,于是宗庙笾豆坐各六,余仍旧制。
每朝廷有疑议,皆咨逮取衷。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四》,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 笃孝:非常孝顺
B.当官则正言 正言:说正确的话
C.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 姻家:结为亲家
D.以成至治 至治:大好局面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B.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C.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D.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沔有才学,能经得住检验。他考中进士,在贤良方正科考试中成绩优等,后遭人公开诋毁,经主管部门的审察复试后,他最终名列第一。
B.崔沔为人纯正,孝顺父母。睿宗征召他担任中书舍人,而他在东都的母亲生病,他不忍心离开母亲去任职,于是坚决请辞,请求能亲自侍奉母亲。
C.崔沔为官正直,敢于同权奸斗争。宋宣远依仗卢怀慎的权势玩弄法律,姚崇的儿子姚彝收受贿赂,事情被崔沔知道后,崔沔不畏权势,坚决弹劾了二人。
D.崔沔爱护百姓,设法救济穷人。他曾请求散发太仓的粮食,削减苑囿中的鸟兽的饲料,来赈济贫穷的百姓;在魏州刺史任上,他放宽禁令,来给百姓提供方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数称之。
(2)凡诏敕曹事,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内容向艺术形式的推移
杜书瀛
艺术内容只有通过它的具体可感的外在表现——它的形式,才能发挥其感染作用。从艺术创造的角度来看,一个艺术品从受孕到发育、成长,一直到诞生,始终处于不断的、不停顿不间歇的运动过程之中。因此,几乎是在艺术对象转化为艺术内容的同时,也就发生了从艺术内容向艺术形式的推移。一个艺术品,只有当它走完了从艺术对象到艺术内容、从艺术内容到艺术形式的全过程之后,它的运动才算告一段落。
任何一件艺术品,都应该是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体。纯粹的以艺术内容而存在的艺术品,或者纯粹的以艺术形式而存在的艺术品,严格地讲是不可能有的。一定的艺术内容必定要求用它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二者相依为命。
艺术内容向艺术形式推移的具体情形表现为前后承续、紧密相连的两个步骤。第一,是艺术内容自身固有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的被发现。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艺术家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认识、掌握现实生活,将艺术对象转化为艺术内容;然而,艺术家对艺术对象(现实生活)的这种认识和掌握,绝不是仅仅认识和掌握该对象的内在意蕴,而不涉及它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艺术家几乎是同时也就认识和掌握了该对象的固有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艺术对象转化为艺术内容,绝不是对艺术对象的原样照搬,而是经过了艺术家的想象、虚构、加工、改造,不同程度地改变了艺术对象原来的状态。经过艺术家重新改造之后的艺术对象,即艺术内容,其组织结构、存在方式也就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时甚至大大改变了原来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
第二,它必然要求通过一定的媒介、给以一定的物质材料的表现,使之得到固定化和外在化。也就是说,艺术家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工具,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使一定的艺术内容连同它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获得一定的物质外壳——具体可感的相对固定的物质外貌。一件艺术品的创作,在它尚未获得一定的物质表现以前,其艺术认识始终不能得到最后的完成,艺术内容始终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而这艺术内容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也始终不能得到确切的把握。只有在它获得了一定的物质表现之后,相对地说,其艺术认识才算完成,其艺术内容和它的组织结构、存在方式才能被最终把握并被确定和固定下来。
艺术形式虽然并非艺术家的主观臆造,而是艺术内容自己的形式,但是,艺术形式的创造却的确与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他的世界观、他的个性特点,特别是他的才能和技巧,有极密切的关系。对于同一个艺术对象和同一个艺术内容,普通人与艺术家,平庸的艺术家与天才的艺术家,所做的艺术表现是不相同的,而且可能相差很大。这里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这是因为艺术家的主观特别是他的才能和技巧在起作用。
(选自《艺术哲学读本》,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推移关系的一项是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绘制《蒙娜丽莎》,在由观察到体会的过程中艺术内容诞生,从开始绘画到画作完成是艺术形式的呈现。
B.在演艺圈打拼多年,筷子兄弟体会到了真情的存在,然后创作并演绎了被称为“神曲”的《小苹果》,歌曲旋律优美、情深意切。
C.柳永、李清照、苏轼等人的词作有多首被后人谱成歌曲传唱,他们的词作被后人谱成曲子传唱的过程体现了艺术内容到艺术形式的转化。
D.萧红是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其传奇一生备受人们关注,今年由李樯编剧、许鞍华执导的反映萧红一生的电影《黄金时代》公映。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的创作要经过两个推移过程,即艺术对象到艺术内容以及艺术内容到艺术形式。
B.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有独特方式,会通过其组织结构、存在方式等把握其内在意蕴。
C.艺术内容和其存在的方式最终能够被确定和固定下来,是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工具的。
D.艺术形式的创造体现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等,但艺术形式并非艺术家的主观臆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一件艺术作品来说,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是缺一不可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并相互决定对方。
B.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对艺术对象(现实生活)意蕴的把握与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C.现实生活本身有其组织结构和存在方式,而经过艺术家改造的艺术对象的结构、存在方式会有变化。
D.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艺术对象所做的艺术表现应该是不相同的,这与艺术家的水平等有密切的联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航空公司赵社长搭乘自家的班机回国。登机后,赵社长因一名空姐没有把坚果放在盘子里,而是整包给她而十分生气。她认为自己应该严格要求属下,于是开始训斥空姐,还让乘务长拿来服务手册,以便她查看相关规定。但乘务长一时找不到手册。乘务长的行为再次让她暴跳如雷,一气之下命令机长将飞机掉头,要把乘务长赶下飞机。尽管飞机已经进入跑道准备滑行,但机长面对这个有权就任性的上级,还是服从她的指示返回登机口,让乘务长下飞机。这一来一往浪费不少时间,班机也延误11分钟。后来,赵社长被解职,因为她在飞机上没有做好角色定位,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乘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