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时候只要往上走几步,不要太高,只要走到海拔五百米,世界就完全不同了。

本来我们是抬头看世界,可是就在海拔五百的地方,我们既可以俯视也可以抬头,天更广了,平芜拓得更大,人的心也就远大了。

我们不必像爬山专家,到五千或者一万的地方,把名字刻在石上,他们说那是征服。但是,有了征服,就没有完全自由的心情。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

——(林清玄《海拔五百》)

 

站得高,看得远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不喜欢上进的人,终究永远成不了大器。学习,能让知识内涵进一步得到更高的升华。努力,让人们感受到刻苦学习得到的更多知识回报。 人热心去帮助他人,本身是不可以索取回报的。但是,对于自己努力学习后,所得到的报酬,事实上,在每一个人所学习知识刻苦努力之后,本身就已经让自己的身心素养上得到了很多的涵养回报。 知识上的回报,是可以也是能被人们认可允许的一种素质回报。知识的增加,素质的提升,无时不刻在向人们倾诉着一种从心灵深处唤发出来的一种索取丰富的各种知识后,倾听到的知识涵养回报的呼喊。 喜爱登山,并将这种严重消耗体力,严重考验个人意志和人人所具有也必须要承载得起的团队合作精神的人们,也深深地知道:人,只有站在高高的万山之巅,脚踩坚实的巍峨高山上的土地,哪怕是嶙峋坎坷不平的山崖石,才能将人类征服世界最高峰的万丈豪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自古以来,万旦不变的真理,站得高,看得远。历史将告诉后人,征服雪山,征服世界最高峰的人们,终将被人类的史册所记载,英雄的攀登者,勇敢的征服世界最高峰的勇士。你,是很值得让所有踩着你们攀登的足迹继续勇往直前去征服巍峨的世界最高峰的人们敬重的。 历史将告诉人们,一切勇于征服世界最高峰的人,都是强者。而强者,是孤独的,因为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攀登雪山过程中的那份寒冻,更多的是,他们在攀登世界最高峰时所必须承载起的那份“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的意境。 但是,孤独的勇士的内心,尽享的却是那种攀登高峰后得到的那份站得最高,视野俯瞰更开阔,心灵境界也得到更清洁纯正的升华。 对于努力上进的人们来说,知识学得越丰富,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的综合素养内涵,也是和登山的勇士 一样,生命的意义,载荷的同样也是那种站得高,看得远的境界:永无止境,永无终点!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关于材料作文的写法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首先要“读”: ①读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作要求。 ②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 二、其次要“析”: 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材料作文的命题: 要防止如下6个方面的失误: ①扩写后的记叙文原貌依旧,手法单调,叙事枯燥,仅仅只是增加了若干字节而已。 ②改写后的记叙文或由于套用而与原文意思相去甚远,或添加的细节违背生活常理。 ③议论文在引述材料之后就抛开材料“另起炉灶”,材料没有得到利用或运用。 ④由于重视了材料而淡漠了文题中的关键词,写出来的文章偏离了所要求表达的中心。 ⑤由于对材料的理解不深而提炼不出精粹的要点,文章立意过偏、过浅。 ⑥文体有误、格式有误。 下面提供几种立意供参考: ①站得高,看得远。 ②提升自我,才能“高屋建瓴。 ③视野开阔,才有更高的追求。 ④享受攀登的乐趣,让心灵自由。 ⑤享受人生。 ⑥人生要追求高度,但不必苛求最高。 ⑦高度与欣赏。 ⑧高度与广度。 ⑨人生就要“征服”。 ⑩未必一味攀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18分)

灯下漫笔

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选自《坟》,有删节)
1.本文从论述思路上看可分为两个部分,请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简要概括。(6分)
2.作者把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试从文中找出这一论断的依据。(6分)
3.结合全文,说说“‘的价格该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所说第三样时代又是怎样的时代?(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槐花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

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

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是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

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媳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

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1.谢拉班为什么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4分)
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2分)

(2)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2分)
3.小说中有关槐花花香的描写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6分)
4.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的写法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效果?试作探究。(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常有高猿长啸,         ,空谷传响。(郦道元《三峡》)

(2)了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3)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4)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5)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6)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

(7)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8)历览前贤国与家,                  。(李商隐《咏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                                 赋得暮雨送李胄

                   李白                                      韦应物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送友人》第三联是用哪种修辞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请简要赏析。(3分)

(2)赏析漠漠帆来重一句中字的表达效果。(3分)

(3)比较两首诗尾联抒情方式的不同之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故歙州刺史邢君墓志

杜牧

亡友邢涣思讳群。牧大和初举进士第,于东都一面涣思,私自约曰:君可友。后六年,牧于宣州事吏部沈公,涣思于京口事王并州,俱为幕府吏。二府相去三百里,日夕闻涣思佽助并州,钜细合宜。后一年,某奉沈公命,北渡扬州聘丞相牛公,往来留京口。并州峭重,入幕多贤士,京口繁要,游客所聚,易生讥议,并州行事有不合理,言者不入,涣思必能夺之。同舍以为智,不以为颛;并州以为贤,不以为僭侵;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公事宴欢,涣思口未言,足未至,缺若不圆。某曰:往年私约君可友,今真可友也。

卢丞相商镇京口,涣思复以大理评事应府命。今吏部侍郎孔温业自中书舍人以重名为御史中丞,某以补阙为贺客,孔吏部曰:中丞得以御史为重轻,补阙宜以所知相告。某以涣思言,中丞曰:我不素知,愿闻其为人。某具以京口所见对。后旬日,诏下为监察御史。

会昌五年,涣思由户部员外郎出为处州。时某守黄州,岁满转池州,与京师人事离阔,四五年矣,闻涣思出,大喜曰: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涣思罢处州,授歙州,某自池转睦,歙州相去直西东三百里,问来人曰:君何以为治?曰:急于束缚黠夷。冗事弊政,不以久远,必务尽根本。某曰:君去缙云日,稚老泣送于路,用此术也。复问:闲日何为?曰:时饮酒高歌极欢。某曰: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复问曰:日食几何?曰:嗜彘肉,日再食。某凡三致专书,曰:《本草》言是肉能闭血脉,弱筋骨,壮风气,嗜之者必病风。数月,涣思正握管,两手反去背,仆于地,竟日乃识人,果以风疾废。舟东下,次于睦,两扶相见,言涩不能拜。语及家事,曰:为官俸钱,事骨肉亲友,随手皆尽。盖壮未期病,病未期死,今病必死,未死得至洛,幸矣,妻儿不能知矣。

大中三年六月八日,卒于东都思恭里,年五十。

──《樊川文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日夕闻涣思助并州                      佽:帮助

B.急于束缚                            黠:狡猾

C.言不能拜                              涩:苦涩

D.盖壮未                              期:料想
2.下列句子中,全都说明邢涣思可友的一组是(   (3分)

北渡扬州聘丞相牛公  并州以为贤,不以为僭侵  公事宴欢,涣思口未言,足未至,缺若不圆  后旬日,诏下为监察御史  急于束缚黠夷  为官俸钱,事骨肉亲友,随手皆尽

A.④⑤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洛阳一见邢涣思就认为是个可以做朋友的人,后来作者在宣州侍奉吏部沈公,邢涣思在京口侍奉王并州,都担任幕府中的小吏,相同的际遇使得他们终于成了好朋友。

B.京口繁华且地处要道,是商旅聚集的地方,王并州在那里任职,为人严厉,办事不合理的时候,一般听不进他幕府里诸多贤士的话,只有邢涣思是个例外。

C.孔温业在任御史中丞时,叫作者把所了解的人才推荐给他,作者推荐了邢涣思,并详细地把自己在京口知道的邢涣思的事告诉了他,没几天,朝廷就任命邢涣思为监察御史。

D.作者知道邢涣思一天吃两顿猪肉后,多次专门写信拿《神农本草经》上的话提醒他,说这种肉会让血脉不通,筋骨衰弱,加重风气病的症状,可见二人交情之深。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3分)

(2)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3分)

(3)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