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鹊踏枝 王鹏运
望远愁多休纵目,步绕珍丛,看笋将成竹。晓露暗垂珠簏簌,芳林一带如新浴。
檐外春山森碧玉,梦里骖鸾,记过清湘曲。自定新弦移雁足,弦声未抵归心促。
1.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4分)
2.“望远愁多休纵目”,开篇点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愁”的具体内涵。(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6分)
(1)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2)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3)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4)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5)翻然敛翼,婉将集兮 (6)啄苍苔而履白石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D.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写山人作“放鹤,招鹤之歌”,点明主旨,含义深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3分)
(2)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3分)
(3)观其所以微现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苏轼《留侯论》)(3分)
(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分)
下列各项关于文章、作者以及文体特点的描述无误的一项是 ( )
A.《张中丞传后叙》一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神气流注,章法浑成。文章看来是两大部分,但毫无脱节之感,这主要是因为不管是叙述,还是议论都服务于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鲜明主题。
B.《送董邵南序》名为送别,实为挽留。作者对董邵南怀才不遇的遭际表示同情,同时也希望它能劝说河北豪杰之士报效朝廷,反映了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
C.韩愈的《原毁》和苏轼的《留侯论》都是论辩类散文。一般说来,“论”带有辩驳、辩说的性质;“辩”则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作逻辑严密的论证。
D.《后赤壁赋》与《游褒禅山记》都是游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唐宋八大家山水游记独立成型的标志,宋人的游记往往会运用学问思考辨析,充满了理性的色彩。
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语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①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②于是余有叹焉
B.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②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
C.①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②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
①膏吾车兮秣吾马 ②此故秦皇之所不能惊 ③火尚足以明也
④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 ⑤函梁君臣之首 ⑥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⑦掠予舟而西也 ⑧乘马从徒 ⑨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⑤⑥⑨ B.①⑤⑦ C.②③⑧ D.④⑥⑦
下列各句在句式上相同的一项是 ( )
①寻坠绪之茫茫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 ③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
④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⑤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 ⑥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⑦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 ⑧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A.②⑥⑦ B.①③⑦ C.④⑥⑧ D.①③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