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幅漫画,如果将其作为一幅宣传画,你觉得适合用于哪个特定的节日或活动,并请写出这幅画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连贯,描述准确,内容完整,不超过75个字。(6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 , 。 , , 。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角。
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
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
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
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A. ④⑤③②① B. ④①③②⑤ C. ③②①④⑤ D. ③①②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尽管顶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莫言作品仍然遭到书店退货,这成为文学书籍市场滞销最新的、令人多少有点吃惊的案例。
B.仅仅把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记住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作为目标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C.2013年就在苹果商店上线的“芒果TV”移动应用,能够在近日引爆用户下载,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
D.随着各种手机APP的普及,无形中放大了人们对雾霾的焦虑,因为随手一划就能看到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坏天气带给人的压迫感让你躲无可躲。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如今,时代发生了巨变。我们依然要研讨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 ,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 。
③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找到“桃花源”。
A.颠扑不破 钟灵毓秀 按图索骥 B.颠扑不破 海市蜃楼 按图索骥
C.牢不可破 海市蜃楼 顺藤摸瓜 D.牢不可破 钟灵毓秀 顺藤摸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醉翁用心良苦 逸夫不畏艰难
上海,是电影传入中国的第一站。邵醉翁以他特有的敏锐,及时抓住了这一商机,成为最早一批涉足此道的人。而邵醉翁虽然知道六弟聪明伶俐,且热爱电影,却因为他年龄尚小,并未让他参与。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最初是由老大邵醉翁、老二邵村人、老三邵山客兄弟三人开创的。
1925年6月14日,上海横滨桥一带鼓乐喧天,热闹非凡,邵家亲友纷至沓来,为一家新电影公司的诞生助兴。
邵醉翁容光焕发,在隆重的剪彩仪式上向所有人大声宣告:我的影片公司取名为“天一”,就是要敢为人先,争做天下第一,决不做第二!
此时的邵逸夫,看着兄长们热火朝天地干事业,而这事业又恰是他所钟爱的电影,早已经在学校坐不住了。因为父亲生前之愿是希望他上大学,所以他只是徒然羡慕,不敢抛下学业与哥哥们并肩战斗。
他这些心思自然逃不过邵醉翁的眼睛。邵醉翁对这个六弟观察多年,时时暗自惊叹。他发现邵逸夫虽然年少,却聪明异常,尤其对电影一行,似乎前缘注定,极有悟性。其间许多技术上的东西,一点就通,一学就会。他认定,六弟是个电影天才。
恰在此时,“天一”刚刚开业,急需人手。邵醉翁考虑再三,将邵逸夫叫至跟前,淡淡说道:“老六,你学业不忙的时候,就到公司来帮忙吧。”
邵醉翁用心良苦。他深知造就一个天才,须从点滴做起。所以,他并未给邵逸夫任何特权。邵逸夫初到公司,只是干后勤。
后勤工作烦琐而辛苦:要打扫卫生,要管理道具,还要干各种杂务,谁都可以支使。演员和摄影师的脾气都很大,为了借一件道具,他跑几十里的路,一头大汗地回来,却还要挨骂,因为耽误了时间。他不敢向哥哥们抱委屈,因为哥哥们一样会骂他连这点儿事都做不好。
当时的戏院,正片放映之前,往往加映新闻片。所以,干了一段时间后勤,邵醉翁又派他到放映组,去跑片源,也就是哪里有新鲜事儿,就赶紧去抢拍。这同样是非常辛苦的活,摄像机扛在肩上,四处奔走,要具备相当灵敏的新闻嗅觉,还要有极好的体力。那时候,邵逸夫每天都被汗水浸得全身湿透。
邵逸夫全无怨言。他爱电影,珍惜每一个锻炼的机会。他踏踏实实地做着每一件事,虚心地向每一个人学习。两年下来,他干遍了公司的所有部门。
邵醉翁见此,感觉时机成熟了。他发现这个倜傥少年经过历练,愈发成熟稳健,眉宇间透出自信和干练。邵醉翁暗暗点头,知道六弟堪委以重任了。他告诉邵逸夫:“从今以后,你就开始做摄影吧。”
邵逸夫喜不自禁。他深知,对一家电影公司而言,摄影师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天一”的头牌摄影师是徐绍宇,邵逸夫从此寸步不离徐绍宇。他悟性好,又不怕辛苦,重活累活抢着干,在徐绍宇身边跑前跑后,很快就掌握了拍摄的关键技术,能够独立操机了。
这时,邵逸夫试探着和大哥商量,想尝试拍剧情片。当时,公司正在筹拍上下集大型电影《珍珠塔》。邵醉翁沉吟半晌,决定让六弟放手一搏,让他和徐绍宇共同拍摄《珍珠塔》。
邵逸夫不敢怠慢,倾尽全力投入拍摄。每个镜头,他都和演员一样入戏。《珍珠塔》由邵醉翁、裘芑香执导,邵村人、裘芑香编剧,取材中国旧式小说。演员阵容相当强大,都是上海影界的当红人物。电影上映后,反响相当不俗。
第一次,邵逸夫的名字出现在银幕上、海报上。《珍珠塔》成功了,邵逸夫从此正式成为“天一”的摄影师。
随后,邵逸夫独立拍摄了《孙行者大战金钱豹》。这是邵逸夫真正的成名之作,由胡蝶主演,上映后大受欢迎。此后,邵逸夫秉承哥哥们的理念,一发不可收,连续拍摄了多部电影,部部不凡。
(摘编自耿晓星、韩梦《邵逸夫大传》)
相关链接:电影巨人的数字人生
①邵氏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在几十个国家建立了200多个发行网点,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从1958年到1987年停产,共生产影片1000余部。
②作为影视娱乐业的翘楚,邵逸夫打造的影视帝国价值200亿元。
③截至2012年10月,邵逸夫基金向内地教育捐款总额已达到47.5亿港元,捐建项目总数已达到6013个。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邵醉翁抓住商机,与二弟、三弟一起开创了邵氏家族的电影事业,成为最早一批涉足电影业的人,因为邵逸夫的年龄还小,对电影了解不深,邵醉翁没有让他参与。
B.邵逸夫钟爱电影事业,看到兄长们热火朝天地干事业,非常羡慕,但是,父亲生前希望他上大学,所以他并不敢放下学业与他们并肩战斗。
C.邵逸夫是一个电影天才,许多电影技术,一点就通,一学就会,这是他以后成为电影巨人的基础,使他打造的影视帝国被外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D.邵氏创立的影片公司刚刚开业,急需人才,老大邵醉翁决定让邵逸夫到公司工作,此后,邵逸夫不仅成功创造自己的电影事业,而且做了很多慈善事业。
E.邵逸夫与徐绍宇共同拍摄《珍珠塔》,倾尽全力拍摄,和演员一起入戏,一炮打响,《珍珠塔》成为邵逸夫真正的成名之作,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拍摄了多部电影。
(2)文章前三段写邵醉翁有何用意?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3)邵醉翁是如何让邵逸夫一步步成为“电影之王”的?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4)从邵逸夫追求电影事业取得成功的经历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25分)
蛮 师 傅
韩少功
莫求带着两个村干部,来到我家言不及义地东拉西扯,喝茶,抽烟,翻翻桌上的报纸,看上去无事不登三宝殿,但又迟迟不入正题。
最后莫求犹犹豫豫地说:“到山上走走,如何?”
走就走吧。
他们显然不是拉我去观光。
爬到蕉冲和梅峒之间的大岭上,走完一截新泥翻滚的路坯子,正题才出现在前面。原来公路开挖到这里以后,碰到了前面一个陡崖。往左边挖吧,坡度不大,但可能遇到岩层;往右边挖吧,没有岩层,但必须远远地绕路减坡。他们不知下一步如何才能省工,要我来做个决断。
我吃了一惊。开路这样的大工程,他们既无测量也无设计,一个瞎子也想摸上天?或者说,他们迈开两脚就是测量,摸摸脑袋就是设计,一台挖土机挖到哪里算哪里,再来一次土法上马大跃进么?怪不得他们不久前闯下大祸。一台推土机一步踩空,几个筋斗翻下山去,把竹林哗啦啦压倒一大片。莫求当时脸色惨白,喊一声“娘”,差点晕了过去,好半天醒过神来,要大家赶快下山,说人肯定是没有了,但有只手,有只脚,都要捡回来,到时候请万裁缝拿针线连一下。
没料到那一次居然老天保佑,司机不但没死,而且毛发未损,从砸瘪了的驾驶室里钻出来,拍泥打灰,还是大活人的一个。
翻车没翻出教训,倒翻出了更大的贼胆。他们把推土机卸成几块,嘿哟嘿哟分头搬上山,胳膊大腿一凑,耳朵鼻子一拼,又成了一台推土机,又要继续开工。几双眼睛盯着我,只等我一言定乾坤。“老韩你读书多,”莫求递来一根烟,“你说说,这条路到底应该往左还是往右?”
“我如何懂得这一套?”
“你连外国都去过,什么路没有看见过?你就不要谦虚了。”
“这不是谦虚,是我真的不懂。”
“你当过主席的人,”——莫求知道我当过什么协会的主席,“书都写了好多本,还不比我们的水平高?还不比乡政府贺麻子的水平高?”
我没法让他明白,读书人并不万能,就算当了十个鸟主席,也没法设计出公路。这事还是只能去找路桥设计院。但我后来明白,我这样说也是犯傻。他们虽然一直自称蛮电工、蛮木工、蛮砌匠、蛮司机,但也都是脔心七窍,对工程设计一事岂能不懂?只是手里少了钱,就没法去懂,只能装不懂。莫求对我说,他们从各方筹集来的资金总共才六万多,若去找设计院,连半张图纸都买不回,修什么屁路?
我们沉默了很久。最后,我也只能跟着他们蛮干。我提议大家在林子里再钻一遍,把两条路线实地再考察一下,但愿最终能达成共识。在太阳下山之前,我们总算重新会合了。我脸上被草叶割出好几道血痕,衣衫也汗了个透湿。这还不算什么。最倒霉的是老贵,被马蜂蜇了一下,哇哇大叫,眼泪双流,在林子里狗一样钻来窜去,说要捉住那只马蜂来“原汁化原毒”。但这一切代价仍未换来共识,合议时还是有的要往左,有的要往右,一堆蛮师傅,谁也不服谁。
太阳已经落山了,天色渐暗。这种神仙会不宜再开下去,起码老贵的蜇伤也痛得他受不住。事情还是回到了原点。莫求盯着我:“你说说看,挖哪边?”
我心一横:“左边!”反对方没有吱声。
“你们硬要我唱戏,就不准往台上丢草鞋!”
“那是当然,那是当然。”他们都这样说。
“好马不吃回头草,是团狗屎也要吃了它!”我又补上一句,权当是在荒山野岭上再当一回主席。
我的会员们纷纷说:左边就左边,狗屎也要吃了它!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方案确实是半团狗屎:开挖遇到的岩层,比估计的要硬得多,费了我们好多人工和炸药。一次山体崩塌,还差点闹出人命。好在一俊遮百丑,公路总算通了,大家也就不再说什么。至于另一些方案会不会是狗屎,会不会是更大的狗屎,因为未能实施,就没法验证。
但有一条基本上可以肯定:如果久拖不决,如果空谈坐等,等有了大钱以后再找设计院按部就班——那我们什么也干不成。那样的话,我们看上去多了一些科学,其实一定是更可笑的狗屎。
(选自《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中“把两条路线实地再考察一下,但愿最终能达成共识。”,可见我也是一个蛮干者,让大家达成共识,可见出“我”不敢承担责任。
B.文中“只是手里少了钱,就没法去懂,只能装不懂”,可见这些人都是金钱至上,为了钱,不惜蛮干,甚至不惜有生命危险。
C.文章语言朴实,富于乡土气息,比如人物的名字“莫求”,人物的对话“狗屎”等基本都是乡村的语言,给人以亲切之感。
D.小说中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使故事根据有真实感,同时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在结构上又起到线索的作用,
E.小说的结尾“我”的相关评论含蓄的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
(2)分析小说中“我”的形象特征。(6分)
(3)小说中插入“挖土机翻下山去”的环节,有何作用?(6分)
(4)小说结尾说:“那样的话,我们看上去多了一些科学,其实一定是更可笑的狗屎。”反映出作者的一种什么心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