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有何阙焉?

[注]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而更以贺也         吊:慰问

B.于是有水火之           孽:灾祸

C.非负足下也             特:只,仅仅

D而彰之                 宥:藏
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不给                          左右欲引相如去

B圣人不能以是必信                下愚,知其不可

C.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      虽有槁暴,不复挺

D.不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          入前为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参元家遭遇了火灾,家里被烧得干干净净,连烹调用的东西都没了。

B.作者对王参元家遭遇火灾的态度,先是大惊,然后又觉得疑惑,最后大喜,因为这一场大火将给王参元带来好的名誉。

C.作者曾经想对别人讲明王参元遭受诋毁排挤的情况,却遭到了他人的嘲笑。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对当时官员选举任用中,贿赂盛行和清廉官员受诬陷的现实进行了讽刺。
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3分)

也。
5.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4分)

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3分)

 

1.D 2.C 3.A 4.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可断可不断。) 5.(1)您殷勤奉养父母,从早到晚都很快乐,只希望过恬静舒适、平安无事的日子。(得分点:“奉养”、“望”、宾语前置) (2)但我适时在同僚中称赞您几句,还是有相视而暗暗讥笑我的人。(得分点:“称道”“行列”“窃”)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D项,“宥”的意思是宽容、宽恕。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1分)

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杜怀超

艾草,就长在我们生命必经的路旁。怀念与回忆,证明着我们至少还保留着一丝昨日艾草的气息。在炎凉之外,多了一丝别样的暖意。

走进艾草,你定会发现一个似乎充满凉意的秘密。艾草有多个名字,艾、医草、艾蓬、香艾、灸草、黄草,每一个名字,似乎都深藏着艾草自身的秘密。如香是艾草的特质,药是艾草的内心,灸是生命的坦白。在民间,艾草与农人最近,与每一个亲近泥土的人最近。然而艾草赫然就有个耐人神思的名字:冰台。在《博物志》居然找到这样一段文字,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原来,这艾草,不是寒冷的放纵者,不是炎凉的收容者,恰恰相反,艾草却是阳光的收集者,采撷温暖,照彻民间。她用碧绿的汁液,用活着的责任,把血液凝结成一片片巴掌大的绿叶,在寂寥无人的旷野,用寂寞与孤独,用纯净与素简,朝着阳光敞开内心的世界。她是一面冷暖的镜子!左边是阳光的温暖,右边是民间的寒意。

心事深锁的艾草,透明如镜的艾草,这冰台里,屹立着民间对你的敬意与敬畏。

农历五月,再忙,母亲总要从菜园里刈割些艾草、菖蒲还有一些杂草的嫩叶,置于铁锅中,浇上井水,在柴火的燃烧里,逼出绿色或者褐色的汁液。然后,母亲挨个儿给姐姐们和我洗澡,褐色裹挟着绿意从头浇下,流过身子、腿一直到脚跟,河流般的缠绕全身,那温润夹杂着青草的气息浸润着我,我感受到了零距离的清凉,似乎浑身汗毛张开呼吸的空隙,洗吧,吸吧,洗净我们身上的尘埃、荒芜与污垢,洗净我们身体内的杂质、喧嚣与肮脏,洗出一个青枝绿叶的我们吧。

我感喟母亲的举动。我问母亲,这是什么啊?母亲很抒情地答道,是艾啊!那悠长的声音里啊,包含着万千疼爱。五月洗澡,这是别有意味的仪式,充满着母亲的祝愿与祈祷。据说在这期间,凡间万千病虫祸害齐聚乡间,诸如蜈蚣、蚊蚋、园蛾、毒气、瘟疫等等,农人对抗它们古老的方式,就是这些艾草。靠老天吃饭的农人们,他们依偎这些靠天气生长的草们,同病相怜,生死相依。

再没有草能像艾草这样,被我们的先民尊称为医草。针灸的灸,就是艾草的身影。千百年来,针灸是中医极为重要的医疗手段,而艾草,就是针灸术中的材料——用艾草的干叶制成艾绒条,点燃之后去熏、烫穴位。柔软的艾绒,易燃而不起火焰,香气随烟而起,在看不见的温热中,把升腾的能量灌输经脉,直达病灶。《本草从新》中说: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没有哪一种草能沿着人类的身体,一步步走进血肉,走进经脉,直到深入骨髓……

艾草,充满着神秘的隐喻。在那碧绿的枝叶散发出的香气里,趁着农历端午的日子,一举从匍匐的旷野中供于乡间的门楣。端午插艾,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不变的仪式。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者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起先,我以为这是农人对屈原的怀念。当年,艾草和屈原一起被流放。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与艾草惺惺相惜,在浑浊的世道中保持着高洁的情操,脱俗非凡。

然而一生在泥土中摔打的农人每天琢磨的不是诗句,而是手中的碗与身上的命。这些匍匐大地的农人,把艾草捧得高高。是艾草的香气给了他们日子的芬芳,还是艾灸熏热着他们病痛的神经?是艾草的纯洁洗净身上的泥土,还是艾草的碧绿带来生命的图腾——抵挡民间五毒,祈祷吉祥降临?生命之火岂是一只艾草所能承载?沉重的日子,谁又是大地上农人最后的一根稻草?

我见过母亲在瘟疫来临时的无奈、无助与惶恐,我也见过乡间的农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痛哭无言的样子,还有面对疾病与死亡时候无法言说的创伤。

我们渴求这植物般的生活,如艾草一样碧绿地簇拥着,鲜嫩着,坚守生长,远离烟火、喧哗,还有那功利浮华,以最本真的姿态恣意舒展,在阡陌之间,自在洒脱。可惜艾草非人,它哪里知晓人生艰难?艾草可以简朴,可以与世无争,而人却要背负责任、爱……这是艾草的苦味所不能比拟的,也是艾草所不能承载的。但我们必须保持艾草的苦味,如此才会测出日子的深浅与轻重,才会用拙朴与清淡拂拭绚烂的虚华,让心灵回归简淡素净。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
1.作者写艾草有多个名字,有何意图?(4分)
2.简析文中第五段写五月洗澡的仪式中母亲的举动。(4分)
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4分)
4.综合全文内容,请概括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被遮蔽的苦涩在文中指的是什么?(3分)
5.作者在文末说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0分)

关于存在世界的把握,在中国哲学中,气论是一个基本的形态。气的哲学是中国古代存在论的主要形态。气在本源的意义上是物质性的元素,宇宙论的气论代表了中国哲学从物质性的范畴解释世界构成的努力。在中国哲学中,指个体的实物,有固定形体的是由构成的,未成形的则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中国哲学中所说的,是指最细微而且流动的存在物。西方哲学的原子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微小固体组成的,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中国哲学的气论则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气的聚结与消散。气论与原子论的一个基本不同是,原子论必须假设在原子外另有虚空,虚空给原子提供了运动的可能;而气论反对有空无的虚空,认为任何虚空都充满了气。中国思想的气论与西方思想的原子论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对照。在这个问题上,                                 

中国古代的概念来源于烟气、雾气、云气等,气的观念是在对这些具体物气加以一般化后所得到的一个自然哲学概念,就自然哲学的意义而言,它仍然与平常所谓空气、大气的意义相近。把中国气论和西方原子论对照的一个明显结论,就是原子论表达的是物质的不连续的性质,而气论所反映的是物质的连续的性质。应当说,注重气的连续性,从哲学上反映了中国文明对事物连续性的重视。这与中国文明被称为连续性文明的特点也有密切的关系。

气作为一种连续性的存在,在中国哲学中有许多表达。如荀子说充盈大宇而不窕,意即云气充满宇宙而无间断,指示出气是连续性的存在。宋代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强调虚空充满气,或虚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朱子也说过此气流行充塞”“无一息之间断,无一毫之空阙,主张天地之间一气流行充塞,这种连续性是强调气的空间的连续充满和时间的连续不断。

由于气是连续性的存在,而不是原子式的独立个体。因而中国哲学的主流世界观倾向是强调对于气的存在要从整体上把握;不是强调还原到原子式的个体,而是注重整体的存在、系统的存在。因此中国哲学中常常有所谓一气流行一气未分的说法。一气既表示未分化,也表示整体性,而流行则表示气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之中。整个世界为一连续、整全、流动之实在,这种宇宙论为儒家、道家等各派哲学所共有,是中国哲学宇宙观的基本立场。存在的整体即是人与世界的统一,即是人与宇宙的统一。近代哲学的二元分裂破坏了这种原始的统一性,在现代之后的时代,人类应当返回作为人与宇宙统一性的存在整体,同时,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不是原子,是社会关系连续体中的关联性存在一方,这种理解得到了气论哲学的有力支持。
1.下列对西方哲学的原子论和中国哲学的气论的差别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子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气论则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气的聚结与消散。

B.原子论假定原子外另有虚空;气论认为不存在任何空无一物的虚空。

C.原子论表达的是物质不连续的性质;气论表达的是物质连续的性质。

D.西方哲学的主流世界观倾向是强调个体把握;中国哲学的主流世界观强调对于气的存在要从整体上把握。
2.根据文意,填入文章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中讲气,强调气的运动变化,肯定气的连续性存在,肯定气与虚空的统一,这些都是与西方物质观念的不同。

B.张光直先生强调: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是一个连续性的文明与中国文明中重视存有的连续有关,也与早期文明的整体性宇宙观有关。

C.王夫之先生明言: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

D.黄宗羲先生说道:天地之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
3.中国哲学认为人与世界是统一的,请根据原文简述这一宇宙观的成因。(4分)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及你对汉字的认识,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语句。要求:形式整齐,内容恰当。(6分)

汉字之美,首先是形之美,一点一画,方正精妙;其次是                        ;再次是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年事渐长,慢慢懂得了一点道理,花中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是各有特色。梅,剪雪裁冰,    ;兰,空谷幽香,     ;竹,筛风弄月,      ;菊,不趋炎热,        。合而观之,有一共同点,都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做媚世之态。

孤芳自赏    凌霜自得    潇洒一生    一身傲骨

A.④③②①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①       D.④①③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百年之际,《华夏地理》4月号刊载了卡梅隆的文章——《登泰坦尼克号与幽灵漫步》,讲述了他在深海之下考察泰坦尼克号残骸的种种经历和感悟。

B.为什么许多人厌恶香菜?据科学研究调查的数据显示,这不仅与OR6A2嗅觉受体基因接收香菜中大量含有的醛类物质信息相关,文化因素也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C.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上演了非法购岛的闹剧,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已经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坚决抵制。

D.围绕地球运行的太空垃圾已成为各机构极担心的问题。欧洲航天局将制造一种能利用新技术监控太空垃圾碎片位置的雷达,帮助操作人员评估风险并提高轨道安全系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