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50分) 书,与时空相随,它承载着悠悠历史,幻化着浩浩自然;书,与人生相...

作文 (50分)

书,与时空相随,它承载着悠悠历史,幻化着浩浩自然;书,与人生相伴,它浓缩着人间冷暖,演绎着生活悲欢。书里的世界,与书外的世界同样缤纷;书外的世界,与书里的世界同样灿烂。

根据以上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读书体会,写一篇文章。注意:、具体文题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书中世界 书,一个比天还高,比海还深,比地还广,比虹还炫的空间,它是勤者实践的总结,是智者推敲的概括,是前辈遗留的财富,是后人构想的结晶。 这里,虽硝烟滚滚,战火四起,却透着亿万人民赤诚的和平心,爱国情。 这里,虽流水潺潺,心境怡然,却挡不住激情的岁月,昂扬的斗志。 这里,虽草木稀疏,朵儿凋零,却洋溢着盎然的生机,沁脾的芳香。 这里,口感枯涩,艰辛难耐,却回味着甘甜的润液,光明的前程。 其间,有的人有幸福着的痛苦,而有的人却有悲伤着的快乐;有的人有成功着的失败,而有的人有挫败着的胜利;有的人有漂亮着的丑陋,而有的人有难看着的美丽;有的人有激情着的萎靡,而有人有颓废着的昂扬……一切的一切,在这里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 打开书的扉页,勤者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忍者讲: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老者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勇者言: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愁者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慈者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书是如此博大精深。如果说它是海,你便可扬起无畏的风帆,畅游海洋;如果说它是天,你便可挥动灵敏的翅膀,翱翔天际;如果说它是山,你便可伸出勤劳的双手,攀登顶峰;如果说它是崖,你便可展出你敏捷的双翅,飞越险阻。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个话题的中心语是“世界”,关键词是“书”,这就为学生写作提供了驰骋书海的广阔背景,因此在题材的选择与主旨的把握等方面,可否从以下几方面去发掘:1.如果你想遨游于“书里的世界”,可否请来书中人物或作家本人作客,与他们交流,说说“书外的世界”?2.如果你因“书里的世界”而触发了写作的冲动或是生活的联想,你可否将“书”作为链条,以拉近书里书外的审美距离?总之,只要注意了将“书里书外的世界”自然并轨,则会使你的文章更富于立体感与色彩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要求写一段话,以风雨为表达重点,辅以小草树木等景物,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表现喜悦的心情,不少于30字。(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18分)

 

李国文

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才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在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荫下的长椅歇腿。

那时候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是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还是在公园,无论是小院的树木,还是马路上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都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是那些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度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的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长的缘故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使她显出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丫、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岁月的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了她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就可以听到白杨树硕大的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则没有这一份热闹。

放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翠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宜人的景色。

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看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儿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的话,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文字平实,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将眼前的客观事物与对人生的思考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阐述了读树带给人的无穷启示。

B.第一段写书市中青年读者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是为了说明自己难与年轻人赛力气,这也与后面写人的世界和新人辈出等内容相呼应。

C.文章将这两种记录人世与自然变迁的事物巧妙而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主要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新旧事物更替的感慨。

D.作者认为树和人一样”“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文章第二段到第五段比较充分地表现了古树和新树的特点,为最后两段的深化主题作好了铺垫。

    E.本文告诉我们:只要善于用眼睛去捕捉,用心灵去体悟,一切都是可以读的,作者就是借助太庙里有着丰富阅历的古树来抒发对人生的思考的。
2.如何理解老树新树的寓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分
3.文章第三、四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4分
4.请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空缺部分。

(1) 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3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______________,/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戴望舒《雨巷》

(4)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习题(6分,每小题3分)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注:惊残:惊醒。故山: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翻译下列语句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