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 一词中的,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 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的状态。所谓,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 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有别于,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牟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 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 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 用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两个字来说,等就是舍得!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 生。道家则是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 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

B.和合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

C.儒释道三教能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健康心态。

D.儒释道三家精神旨趣不同,可以形成互补。
2.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只有 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人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 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 道讲想得开 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3.传统文化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成缺的元素.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人的状态, 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求。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互补。

 

1.C 2.B 3.C 【解析】 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第一段的最后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牟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紧跟着第二、三段是说儒释道三家如何形成“和合”心态,最后总结说明“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故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打车软件嘀嘀打车通过微信支付车费优惠额度的增加,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撒钱大战再次升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微信支付系统暂时瘫痪。

B. 举办微山湖放鱼节,有助于进一步加大微山湖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群众关心水域生态环境、呵护水生生物资源的意识。

C. 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D. 好多部门都希望借助学校这个阵地来实现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靠征文、演讲、手抄报等比赛来完成。

 

查看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思想之潮汹涌澎湃,裹挟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不是那种用几句话就能说清的小说。

密集的事件当然不是事件的简单罗列,当然不是流水账。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对这样的长篇小说同样适用。

密集的人物当然不是沙丁鱼罐头式的密集,而是依然要个个鲜活、人人不同。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应该能够进入文学人物的画廊,即便是次要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活人,而不是为了解决作家的叙述困难而拉来凑数的道具。

密集的思想,是指多种思想的冲突和绞杀。如果一部小说只有所谓的善与高尚,或者只有简单的、公式化的善恶对立,那这部小说的价值就值得怀疑。那些具有哲学思维的小说,大概都不是哲学家写的。好的长篇应该是众声喧哗,应该是多义多解,很多情况下应该与作家的主观意图背道而驰。

在善与恶之间,美与丑之间,爱与恨之间,应该有一个模糊地带,而这里也许正是小说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也可以说,具有密度的长篇小说,应该是可以被一代代人误读的小说。

这里的误读当然是针对着作家的主观意图而言。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被误读。一部作家的主观意图和读者的读后感觉吻合了的小说,可能是一本畅销书,但不会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选自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
1.莫言认为,在长篇小说中,密集的事件、人物、思想各有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5分)                                                   
2.分析那些具有哲学思维的小说,大概都不是哲学家写的一句的含意。(4分)                                                    
3.畅销书伟大的小说的区别在哪里? (6分)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1)宝玉心中想到: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特,且更可厌了。

宝玉看到的是什么场景让他有如此想法?该想法反映了他对黛玉什么样的态度?(5分)

(2)请概括吴荪甫最后众叛亲离的情形。(5分)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必反,因此秘授赵云锦囊妙计,假意对魏延忠心,待魏延真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之时,断其首级,以保蜀国稳定。

B.《边城》中女主人公翠翠的爱情还没有完全展开就仓促结束,随着大佬殒命、二佬出走和爷爷离世,翠翠朦胧的幸福梦被迅速击碎。

C.《子夜》中杜竹斋在公债生意做到关键处时,投靠赵伯韬,这最后的一击使吴荪甫悲剧命运达到高潮,绝望的他曾举起手枪想自杀,但最终决定与妻子到庐山度假。

D.《欧也妮·葛朗台》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欧也妮生日的场景,通过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和银行家格拉桑一家的精彩表演,揭露了金钱社会的罪恶,暗示了欧也妮的悲剧命运。

E.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优柔寡断,在叔父为自己的罪行祈祷之时,他已经明确地知道叔父就是谋害父王的真凶,但因为害怕伤害母亲而错过了最佳的复仇机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节选自《答苏武书》,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的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野。
2.材料中多处出现人名,萧、樊囚絷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中的分别指(3分)( 

A.萧何    樊於期    李陵           B.萧统    樊哙    司马迁  

C.萧统    樊於期    司马迁         D.萧何    樊哙    李陵
3.为驳斥汉与功臣不薄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理?请加以概括。(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