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现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选拔任用干部时偏离...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现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选拔任用干部时偏离政策标准,唯票数、唯GDP、唯年龄取人,从而导致识人不准、用人不公的重要原因。

B广东省加大办案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以“零容忍”态度,一批涉嫌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被查处,遏制了腐败蔓延势头。

C昨日沪深A股暴跌,有人认为是“股灾”,有人戏之为“人为造成的‘踩踏’”,也有人认为是“有预谋的打压”,股民抱怨之声不断。

D生活在文化日益繁荣的深圳的诗人,从事白领、打工者、保安等各种职业,他们的诗歌常在公开发行的期刊和微信公众平台推出。

 

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成分赘余,去掉“的重要原因”;B项结构混乱,将“一批涉嫌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被查处”改为“查处一批涉嫌违纪违法的党员干部”;D项不合逻辑,搭配不当,“白领、打工者、保安”并列不当,白领、打工者不是职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2014年的夏天,全球拉响了埃博拉警报。埃博拉是一种能致命的病毒。其实,在生命体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病毒始终如影随形

B. 在学习最新文件的过程中,大家认识到:只有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政清廉,才能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好转。

C. 吴良镛先生是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领军人物,他视城市为生命的有机体,倡导通过“新陈代谢”延续城市的文脉和精神。

D. 与传统贿赂案件相比,以“借”为名的贿赂犯罪形式更具隐蔽性,如果有一天东窗事发,贪官们就以“借”的名义为自己遮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张元济:不可再现的高度

这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中国现代史上悲壮的一幕:

冬日上海,阴霾的天空下,飞灰满天,残纸堕地。商务印书馆所印书籍、商务印书馆所设立的东方图书馆及涵芬楼之藏书,顷刻间化为灰烬,焚余纸灰飞达十数里外。时人回忆,空中的纸灰像白蝴蝶一样随风飞舞

时间是1932·二八事变期间,商务印书馆被日机投弹焚毁,东方图书馆遭日本浪人纵火。

纸灰飘到与商务印书馆隔了半个上海的张元济寓所,这位商务的董事长望着长空,不禁潸然泪下。

后来,张元济编纂《涵芬楼烬余书录》,在序中表示,取烬余两字,意在志痛

敌人的言行证明了商务印书馆的价值。侵华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盐泽幸一曾经说: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

然而,张元济在给胡适的信中明确传递了商务复兴的决心:商务印书馆诚如来书,未必不可恢复。平地尚可为山,况所覆者尤不止于一篑。设竟从此澌灭,未免太为日本人所轻。

事实是,创建于1897年的商务印书馆,无论是在遭此劫难之前,还是经过劫后复兴,一直是近代中国最大最重要的出版文化机构。由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涵芬楼发展而成的东方图书馆,藏书逾50万册,为当时全国图书馆藏书量之冠,涵芬楼更是藏有大量善本珍籍。商务印书馆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更如同现代学术史上的北京大学一般。

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可以画等号。从1902年进入商务起,从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到董事长,正如叶圣陶所评价的,张元济把商务看成是他的终生事业

张元济与商务创始人之一夏瑞芳约定,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并曾在诗中写道:昌明教育生平愿,故向书林努力来。他的这一抱负,使得商务印书馆成为1949年之前中国最重要的教材出版机构,并且是奠定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主要力量之一。

康有为赞誉译才并世数严林,而严复的译著(包括《天演论》再版)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大多是在张元济主持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完成了工程浩大的古籍整理工作,得到民国学术界、出版界的极高推崇。《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等,都是由他亲自选择版本、整理校勘后付印的。

张元济的人生可谓传奇。他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点为翰林。1898年,朝中大臣保荐,称康有为、张元济等为维新救时之才,光绪帝遂在颐和园召见了二人。

19499月,毛泽东邀张元济同游天坛。当晚,他对儿子张树年说:我活到耄耋之年,见过光绪,见过袁世凯,见过孙中山,见过蒋介石,今天又见了毛泽东。

由于被认定是大老板,张元济在1927年曾被一伙绑匪劫持了整整6天。6天中,他陆续作了10首绝句,脱险后编定为《盗窟十诗》,分送友朋。其中写到邻家笑语池塘鸭子,自认为是在领略天趣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商务印书馆老编辑、对馆史素有研究的陈应年慨叹:今天中国的出版界,没有一家能跟当年的商务相比!

一位对中国出版史研究颇深的学者,参观建在海盐的张元济图书馆后留言:张元济不可追。

相关链接

商务印书馆创办时只是一个以印刷业务为主的小作坊……在张元济手中,商务印书馆迅速地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出版企业。(《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论张元济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理念与中国近代文化转向》)

涵芬楼就是张元济专门为收藏古籍善本所建的地方,涵芬楼所藏古籍善本都是张元济一本一本地收来的……张元济在涵芬楼的基础上建成了著名的东方图书馆,向公众开放。(吴永贵《张元济,在出版中安身立命》)

张元济在自己给商务馆确定的在商言商的道路上,执著地走了整整半个世纪。作为舵手,他小心翼翼地驾驶商务馆这条船绕开政治漩涡。(《民国时执掌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

张元济是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辑校整理古书,钩沉、整理进而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命脉……但商务毕竟是企业,搜集、编校古籍毕竟需要巨大的成本,所以张元济的做法难免遭人反对。有股东指责张元济收购古籍是徇一人之嗜好。文弱儒雅的张元济拍案而起:此事决不使公司于营业上有损!”……《四部丛刊》初编出版以后,光这套书就赚了100多万。经营上的成功,为他后来能够持续地做这件事情,提供了很大的保障。(辉文《中国出版第一人》)

张元济的编辑宗旨是坚定的,即普及教育、开启民智,但作为一个实业家,他也并不讳谈字。(李艳《张元济的编辑思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张元济以出版推动教育,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嗜书、寻书、藏书、编书、出书,写就了他不可追的一生。

B. 在张元济的主持下,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的严复翻译的著作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对此康有为大加赞誉。

C. 张元济所写的《盗窟十诗》中邻家笑语”“池塘鸭子等诗句,表现了他被绑架时身历险境而不畏惧的镇定自若。

D. 张元济志在昌明教育,使商务印书馆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教材出版机构和奠定新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

E. 张元济一生见过中国五个第一号人物,其地位和声望使商务印书馆在政权更迭的年代里能够很好地生存。

2.文章为什么着力描写商务印书馆被日本投弹焚毁的悲壮一幕?

3.文中说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在某种意义上说,几乎可以画等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张元济对商务印书馆的贡献。

4.张元济在经营商务印书馆时是如何处理的关系的?这种做法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探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晚饭花

汪曾祺

晚饭花就是野茉莉。因为是在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故又名晚饭花。

野茉莉,处处有之,极易繁衍。高二三尺,枝叶披纷,肥者可荫五六尺。花如茉莉而长大,其色多种易变。子如豆,深黑有细纹,中有瓤,白色,可作粉,故又名粉豆花。曝干作蔬,与马兰头相类。根大者如拳、黑硬,俚医以治吐血。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李小龙的家在李家巷。

这是一条南北向的巷子,相当宽,可以并排走两辆黄包车。但是不长,巷子里只有几户人家。

西边的北口一家姓陈。这家好像特别的潮湿,门口总飘出一股湿布的气味,人的身上也带着这种气味。他家有好几棵大石榴,比房檐还高,开花的时候,一院子都是红通通的。结的石榴很大,垂在树枝上,一直到过年下雪时才剪下来。

陈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东边,靠北是一个油坊的堆栈,粉白的照壁上黑漆八个大字:双窨香油,照庄发客

靠南一家姓夏。这家进门就是锅灶,往里是一个不小的院子。这家特别重视过中秋。每年的中秋节,附近的孩子就上他们家去玩,去看院子里还在开着的荷花,几盆大桂花,缸里养的鱼;看他家在院子里摆好了的矮脚的方桌,放了毛豆、芋头、月饼、酒壶,准备一家赏月。

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是王玉英的家。

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王玉英的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每天一早便提着一个蓝布笔袋,一个铜墨盒去上班。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学。王玉英整天一个人在家。她老是在她家的门道里做针线。

王玉英家进门有一个狭长的门道。三面是墙:一面是油坊堆栈的墙,一面是夏家的墙,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墙。南墙尽头有一个小房门,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从外面是看不见她家的房屋的。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进太阳。夏天很凉快,上面是高高的蓝天,正面的山墙脚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就坐在这个狭长的天井里,坐在晚饭花前面做针线。

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他看了陈家的石榴,又看了双窨香油,照庄发客,还会看看夏家的花木。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

这是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

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有一个很好看的身子。

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

王玉英一边做针线,一边等着她的父亲。她已经焖好饭了,等父亲一进门就好炒菜。

王玉英已经许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大家都叫他钱老五。不叫他的名字,而叫钱老五,有轻视之意。老人们说他不学好。人很聪明,会画两笔画,也能刻刻图章,但做事没有长性。教两天小学,又到报馆里当两天记者。他手头并不宽裕,却打扮得像个阔少爷,穿着细毛料子的衣裳,梳着油光光的分头,还戴了一副金丝眼镜。他交了许多三朋四友,风流浪荡,不务正业。都传说他和一个寡妇相好,有时就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

这些事也传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王玉英还能不知道?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她有点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她看见过钱老五,她很喜欢他的人才。

钱老五不跟他的哥哥住。他有一所小房,在臭河边。他成天不在家,门老是锁着。

李小龙知道钱老五在哪里住。他放学每天经过。他有时扒在门缝上往里看:里面有三间房,一个小院子,有几棵树。

王玉英也知道钱老五的住处。她路过时,看看两边没有人,也曾经扒在门缝上往里看过。

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

从此,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

晚饭花还在开着。

李小龙放学回家,路过臭河边,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只看见一个背影。她头上戴着红花。

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他很气愤。

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选自《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多处描写王玉英做针线活的情景,意在刻画她善于操持家务、勤劳淳朴、本分能干,同时又逆来顺受的形象。

B王玉英在出嫁前,曾趁无人时,扒在未婚夫钱老五家的门缝上往里看,这一细节刻画出她对钱老五十分怀疑的心理。

C这篇小说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点,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人物着色清淡,细节处理富有个性,语言淡而隽永。

D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安排了两条线索,分别叙述了男女主人公的故事,这两条线索看似是平行发展,实则是连在一起的。

E作者以细描的手法勾勒出钱老五的不务正业、虚荣、朝三暮四等特点,主要目的是为下文写王玉英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2)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3分

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3分

(3)在王玉英出场前,作者对王玉英家的狭长门道作了详细介绍,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4)小说多次写花,请简要分析这样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各有什么作用。(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秦统治者如能调整治理方法,则可长久延续。他在文中写到          

(2)李白的《蜀道难》一诗中,           两句描写了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山中早晚景色的两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卜算子·春情

秦湛

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极目烟中百尺楼,人在楼中否?

四和袅金凫,双陆思纤手。拟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

注:四和:香名,亦称四和香。双陆:古代一种博戏的名称。
1.赏析词的上片“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中“透”“瘦”二字的表达效果。5分
2.本词下片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