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1)不出,火且...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1)不出,火             (2)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B.(1)夫夷近,则游者众       (2)子只矛陷子之盾

C.(1)古人观于天地、山川     (2)吾欲南海

D.(1)有穴窈                 (2)杂相许

 

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且”的意思分别为“将要”“尚且”;B项中“以”的意思分别为“并且”“用”。C项中“之”的意思分别为“主谓之间”“去、往”。D项中“然”的意思都是“…的样子”。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

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

也是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

A⑤①④⑥③② B②③④⑥⑤① C⑥④⑤②①③ D③②⑥①④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皆出现价格欺诈行为,因为引进外资时的优惠政策纵容了某些企业的傲慢,现在不仅有些外资大店欺骗的是顾客,甚至还欺骗本地的企业及其员工。

B.一天上百万次点击,见证着国人参与两地的热情,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见诸于报端的重头报道无不回应着百姓的关切,努力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C.高密方面将围绕莫言旧居,打造一个莫言旧居乡村文化体验区,内容包括莫言小说中提到的红高粱酒坊、蛙码头、会唱歌的墙、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酒缸塔等。

D.一个民族是否真正实现文化自觉,其突出标志是培育一种为全体国人所共同持守的价值观念。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造型        ,它是中国筑巢引凤、对外开放形象的象征。

啄木鸟要想吃到虫子,就应该飞到树上去,可它却飞到电线杆上,其结果正是      

每一位书法爱好者的学习都是一个         的过程,想一口吃个胖子,那是不切实际的。

A. 美轮美奂缘木求鱼孜孜不倦

B. 美轮美奂南辕北辙循序渐进

C. 巧妙绝伦 南辕北辙循序渐进

D. 巧妙绝伦缘木求鱼孜孜不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纯如:她用生命点亮历史

2004年11月9日,一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加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近年来,还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   

她就是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作者,与篮球天才姚明、钢琴家郎朗一起被美国华文媒体誉为“最引人瞩目的在美华人青年”。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纯如之名出自《论语》:“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既有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也有父母对女儿所寄托的期许。   

张纯如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在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1994年12月,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回忆说,1995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的《拉贝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丈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家的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完成《南京暴行》时,纯如有一个心愿,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其他作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使他们都能尽早调查、研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毕竟,这些来自过去的声音正在逐年减少并终将全部消失。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够唤起日本的良知,接受对这桩事件应负的责任”。   

年仅36岁的纯如离开了,她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她的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他曾对记者说:‘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许多人不能理解张纯如这样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因为他们认为年轻人就应该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

B.引用一些友人对张纯如的回忆,可以使张纯如的形象更加真实,从侧面客观真实地体现了张纯如的精神面貌。

C.张纯如自杀的原因是她在收集图片资料的过程中,对人类在战争中表现的残暴人性的绝望和抑郁让她不能自拔,而且外界的压力使她整日处于惊恐不安之中。

D.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了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并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的《拉贝日记》,这本日记成为历史的见证。

E.全文重点记叙了张纯如写作《南京暴行》的经过,真实感人。语言在叙事中充满抒情的张力,使文章的更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2)张纯如是—位出色的作家,她写作《南京暴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张纯如在创作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4)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恐怖主义和其他暴行仍然存在,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过去沉重不堪的杀戮和侵略的历史?请结合本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俄罗斯)拉丽萨普罗斯库林娜

地铁猛地停住了。

她没来得及抓住扶手。如果不是被人扶住,她就摔倒了。她回过头,要感谢及时出手相助的人,但看到时,她心头一颤,感觉这张脸似曾相识。

在拥挤的车厢里,他微笑着点头,她微笑着回应。她确定自己认错人了,再也不朝他那边看……到站后,她下了车,从容地四处张望一下,不再想刚才的事,心里盘算着明天要做什么,就回家了。

每天都是如此。

晚上,她在凉台的茶几上铺好桌布,把茶杯斟满,就在那里静静地坐着,听绿叶簌簌,听细雨潇潇,忘却了早已凉掉的茶。她自己也像杯中的茶一样失去了温度。

今晚有些不同往常。她呷了一口茶,走进花园。暖湿的夜晚,久居花园的夜莺在动听地鸣唱,仿佛要把她从多年的噩梦中叫醒。

她也曾经爱过,幸福过,后来他参军了,就如同所有十八九岁的男孩子。他写信,她回信。他经常来信,后来有一天,来信忽然中断了。她等待着,可是再也没有收到一封信,她鼓足勇气去了他家。

他妈妈如此解释:他爱上别人了,很快就会有孩子……”

回到家,她把自己锁在房间哭了很久,不理会家人的敲门声。

很快,他的父母搬走了。她依然在盼他的来信,盼他来解释为何如此。她依然不能相信这种无情的背叛。重阅以往的信件,她始终无法释怀,为什么青梅竹马的恋人会移情别恋?

她终究没有等到他的来信,但会永远记得他。在一年之内她的父母相继去世,她变得更加孤独。她刻苦学习,全身心投入事业。她觉得一切都还在前方,她肯定会遇见命中注定的那个他,但是时光荏苒……

清晨伴着屋顶的雨声到来。她想起今天是周六,无需出行。她走到台阶上,呼吸着花园里潮湿的新鲜空气,然后进屋做早餐。这个早晨,连花园里的鸟啼也有些不寻常,她忽然想歌唱,想变得更漂亮。久久被遗忘的喜悦感并没有变淡,反而使人不安。谜底很简单——她在想着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那个男人。她吃着早餐,一边怨恨着自己的过于木讷,不会与男人交往,一边合计着出去散散心。

下雨了,轻风微拂着湿漉漉的树叶。今天她散步的时间比以往要长。她贪婪地呼吸着混合杂草清香的空气,思考着自己的生活。当然,许多事情都不如人意,但是应该承认,生活并没有抛弃她。她四处旅行,也并不缺乏异性的关注,但终究未能成家。后来就仅仅是活着,不再幻想,不再等待奇迹,不再期望幸福来敲门。

散步归来,门前站着一对年轻男女。他们想在夏天租用她的别墅。她觉得男子的样子非常熟悉,像是来自她遥远的年轻时代——他现在就站在这里,看着她。简单的问候之后,她不失时机地问了他父亲的名字。听到答案之后,她跌坐在了门旁的长椅上——腿软了。

她一反常态,生硬地答复他们:不租。但随即补充了一句:谁让你们来的?问题一出口,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礼,又问到:就你们俩吗?有孩子吗?感受到了她的敌意,年轻男子有些局促,但还是礼貌地回答:有个儿子,才一岁半。还有我父亲——他是个残疾人。”“残疾人。他怎么了?年轻人有些激动地说:阿富汗战争……在坎大哈负伤了,弹片留在身体里。医生不敢动手术。 那你母亲在哪?”“去世很久了。

她不说话了,年轻男子还在讲述:父母在战场相识,母亲为了救父亲而踩中地雷,炸断了脚骨。风不停地撩弄纷乱的枝叶,年轻人的话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按照父亲的意愿,当年他们就结婚了,而母亲已经完全绝望。她不适合生育,却坚持生下我,不久就去世了。”“你父亲后来再婚了吗?”“没有。我从小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而他经常住院。听说父亲有过未婚妻,父亲非常爱她。她以前住在这一带。她艰难地忍住想要夺眶而出的泪水,几乎哽咽着问道:你爷爷奶奶还好吗?年轻男子无奈地苦笑了一下:如果他们还活着,我们也没有必要找个临时住所了。

她的心里对眼前这个孤苦伶仃的年轻男子陡然生出些许柔情。她故意不看他,严肃地说:我可以把厢房租给你们,就在花园另一头,过去看看合不合适。年轻男子显然没料到会有这样的转机,甚至因为终于找到住处而高兴得脸色微红:谢谢您!不然我们还要继续奔波。我们这就把父亲和儿子叫过来。

这时她才发现,离大门十米远的地方站着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她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了。她大声招呼他们:喂,别站在那儿了。过来看看房子吧。他们走过来了,老人一瘸一拐地领着小孩。

小孩仰脸看着她,伸出手,奶声奶气地喊道:奶奶,奶奶……”我还没当过母亲,就直接成了奶奶——她如此想着,抓住了孩子的手。她抬起头,透过满眼的泪水,看到了很久以前抛弃她的人。

谁是她孤独的源泉?谁让她铭记一生,爱恋一生?!她看着他,认出了他就是昨天在地铁上遇见的人。

(转载于2015年第2期《读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晚年的生活就像杯中的凉茶一样,没有了温度,对当年的爱情没有了渴望,没有了对后来的奇迹与幸福的期盼,剩下的就只有活着。

B.小说中出现了几处简洁的环境描写,这几处景物描写都是衬托 因生活的不幸而产生了忧郁的情怀。

C.小说中吃早餐、散步时的心理描写,交代了在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之后,变得不会与男人交往,所以在多年的生活中四处旅行,始终没能成家。

D.小说中对的出场只是寥寥几笔,但是通过侧面描写可见不是因为移情别恋而中断与的感情,而还可见到的善良。

E.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周五和周六两个时间段集中展开,又在高潮中收尾,短小精悍,的形象刻画得鲜明,而的形象模糊。

(2)请指出第711段中作者运用的叙述笔法,并分析其作用。(6分)

(3)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4)小说的标题是遇见,请指出它都包含哪些层面的含意。(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