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郑樵的夹漈(jì)山 黄文山 几年不见,再见涵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郑樵的夹漈()山     黄文山

几年不见,再见涵江,亲切中夹杂着几分疏陌。这座有着浓郁水乡风味的千年古镇,变繁华了,城区扩大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触目可见。

在一帘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我们来到宫河口。当年繁闹的江南水街景象已全然不见,河口旁仅存的一列欧式红砖拱形骑楼,正寂寞而无奈地凝望着身下淤塞的河道。河边的大树,垂拂下枝条轻轻地拨弄着水面,似乎想捡拾一些往昔的回忆。

社会的进程就是这样,我们正在得到些什么,同时也在丢弃些什么。

这种感觉不断困扰着我,直到我们走进一座山的怀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

这座山叫夹漈山。普通地图册上没有它的标识,因为它太小了,如果把戴云山的群峰比做连绵起伏的海浪,夹漈山也许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簇浪花。

这个人叫郑樵,是生活在九百年前的一位民间史学家。他编撰的《通志》是继西汉司马迁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三通。自来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的说法,可知郑樵在中国古代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因了郑樵,这座在地图上看不到名字的小山被载入中国文化史册,而郑樵也因了这座小山而被世人称为夹漈先生

喧闹的城市在我们眼里渐渐远去,清明的山色,正沿着盘旋的道路尽情铺展。这里已是戴云山脉的东段,处处林幽涧深,闲云悠游,野径明灭。忽然感到生活的节奏放慢了许多,心也变得宁静起来。在一片幽篁中,在一角翘檐下,恍惚中,夹漈先生似乎正缓缓向我们走来。

九百多年前的这位读书人,憎恶官场黑暗,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却立下宏志,要读尽天下古今之书,通百家之学。并决意隐居山野,以布衣之身为国家著述一部集史学大成的《通志》。

他自筑茅屋三间,取名夹漈草堂。他这样描绘自己的选择:斯堂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橡所丛会,与时风、夜月、轻烟、浮云、飞禽、走兽、樵薪所往来之地。于是,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

为什么郑樵偏要选择这样一处荒僻之地读书著作呢?

这和南宋初年的时局政治有很大关系。一个动荡的年代最容易滋养浮躁的心态,求功名的人多了,做学问的人少了。靖康之变后,年轻的郑樵也曾热血沸腾,多次上书枢密宇文虚中,请缨抗金,报效国家,但皆如泥牛入海。一番冷静之后,郑樵明白了许多,收起种种幻想,毅然选择了一条隐居修史的漫漫之路。在当时,私人修史是违法的事。郑樵此举,便注定了他一生要与穷困做伴、与寂寞为伍。

最初与郑樵一起在夹漈山读书做学问的还有他的堂兄郑厚。两人志趣相投,互为砥砺,一起度过了6年的光阴。这6年是兄弟俩最快活的日子,当知道谁家有藏书,他们甚至不远千里结伴前往,必将藏书读尽方归。春暖花开的季节,只要兴致来了,他们就提着酒饭到深山里去,在水石相激处,饮酒赋诗,畅论天下大事。兄弟俩一面读书,一面讲学授徒。当他们讲学于芗林,四方从游者云集

郑樵29岁那年,在芗林寺旁建了一座修史草堂,作为今后长年修史著书的地方。他对这座草堂十分满意:堂后青松百尺长,堂前流水日汤汤。西窗尽是农桑域,北牖无非花葛乡。但就在这年,堂兄郑厚难耐孤寂,决意下山参加科考,在乡试、会试中均名列前茅。主考官夸赞他的文字:索之古人中,当无一、二。不久郑厚就被授了官,而且官越做越远,直做到湖南湘乡知县。而坚持在夹漈山读书修史的郑樵却因家庭变故而陷入了极度困穷之中,常常厨无烟火,但他仍然风晨雨夜,执笔不休,独力著述汇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通志》。

出仕后的郑厚,似乎官声并不显赫,遗著也不太丰盛。而穷愁潦倒的郑樵,历30年的寂寞和30年的坚韧,最终完成了200卷近700万字的《通志》。

我们登上草堂后山,郑樵石雕坐像就静静地树立在苍翠的松林里。周围听不到喧闹的人声,只有游云、野鸟、流泉日日和他相伴。夹漈先生左手握卷,右手执管,双目微启,若有所得。这里是先生一生的选择,也是先生一生的境界。

选择僻静,选择孤独,选择坚持,也许,就是选择了成功。

夹漈草堂远在戴云山东麓,其实,夹漈草堂又近在人们身旁。离尘嚣愈远,离先生愈近;离功名利禄愈远,离先生精神愈近。

1.请简要分析河边的大树,垂拂下枝条轻轻地拨弄着水面,似乎想捡拾一些往昔的回忆这句话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2.“这里是先生一生的选择,也是先生一生的境界。这里的 选择境界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3.从文中看,郑樵选择荒僻的夹漈山读书著作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夹漈草堂明明远在戴云山东麓,可作者却又说夹漈草堂又近在人们身旁,请根据文意指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1.这句话表面上是写树回忆往昔,实际上是作者到了宫河口,思绪翻腾,回忆往昔;并有引起下文的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2.选择是指选择了一条隐居修史的漫漫之路(1分),同时也就选择了僻静、孤独、坚持以及穷愁潦倒的生活(1分);境界是指不追求功名利禄(1分)与书为伴的崇高的精神(1分)。(意思对即可,但是点要全) 3.郑樵请缨抗金、报效国家的理想破灭(2分);在当时,私人修史是违法的事,所以只能选择荒僻的地方隐居修史(2分)。 4.夹漈草堂是郑樵先生的象征,也是先生不慕功名利禄与书为伴的崇高精神的象征,(2分)只要我们离尘嚣愈远,离功名利禄愈远,我们就会离夹漈草堂愈近。(3分) 【解析】试题分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武陵春 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

2.古代词人运用多种手法来形容人的愁绪。如李煜《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为什么?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2        ,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

3             ,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孔雀东南飞》)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蜀道难》)

5                     ,是罔民也。(《齐桓晋文之事》)

6               ,杨柳堆烟,            。(《蝶恋花》)

7            ,冷冷清清,                 。(《声声慢》

8                             ,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9                ,废池乔木,              。(《扬州慢》)

10              ,才下眉头             。(《一剪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               阙:损伤

B.岂将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强:强迫

C.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苟且

D.然后以禁,则齐                        齐:一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                    家人逼之 乃投水而死

B.将明其说于天下                      前圣之所厚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D.则此书之不泯,可乎                  北冥有鱼,名为鲲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    )

A.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D.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5.翻译句子(12分)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见上文)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见上文)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见上文)2分

(4)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齐桓晋文之事》

(5)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

 

查看答案

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莫之能御也  长余佩之陆离  百姓之不见保 为仲卿母所遣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彼且奚适也 不吾知其亦已兮 自缢于庭树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⑥⑦//③④⑤/⑧⑩/      B.①②③/④⑦⑧/⑥⑨/⑤⑩

C①⑤⑥/③④/②⑨/⑦⑩/      D ①⑥⑦//③④⑤/⑧⑨/

 

查看答案

对下列加线的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手巾掩口啼 是以君子庖厨 卿当富贵 秦罗敷 谢家夫婿 肥甘不足于口与 问君西游何时还 然后从而 然而不 轻暖不足于体与

A①⑤⑧/②③④⑥//⑨⑩      B.①③⑦//④⑤⑧⑨/⑥⑩

C①⑤/②③④/⑥⑨/⑦⑧⑩      D ①②③/④⑤/⑦⑧⑨/⑥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