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收束全文,表达作者乐天安命,顺应自然思想的两句是:“ , 。”
(2)《滕王阁序》中 “ , ”两句写寒潭水尽,山峦暮霭,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陈情表》极言孤弱,表达自己内外无助的 两句是:“ , 。”
(4)《逍遥游》中论证水浅就无力负载大船这个道理的两句是:“且夫 , 。”
(5)《逍遥游》中表明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可是还有其局限的两句是:“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梁六自洞庭山
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这是作者谪居岳州(巴陵,今岳阳)的送别之作,梁六为作者友人潭州(湖南长沙)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
1.“孤峰”若改为“青山”你觉得如何?
2.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简析“心随湖水共悠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宁朝夕,唯恬安无事是望也。乃今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①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无他故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乎尔!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注:①滫瀡(xiǔ 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今有焚炀赫烈之虞 虞:忧虑
B.于是有水火之孽 孽:灾难.灾祸
C.蓄之者盖六七年 蓄:保存
D.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吊:慰问
2.下列属于作者祝贺王参元家失火的主要意图的一项是( )
A.改变王参元“进不能出群士之上”的现状。
B.肯定王参元“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的才华。
C.阐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的道理。
D.表达“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的愧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中“骇”“疑”“喜”三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后文叙议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B.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针砭了当时诋毁人才的恶劣的社会风气。
C.作者在贞元十五年就读到王参元的文章,在读后的六七年中一直没有对王参元的文章作出应有的评价。
D.作者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
(2)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建安以后,中国古代艺术开始发生变革,即由原来寓巧于拙、寓美于朴的作风,渐变为拙朴渐消、巧美渐增的作风。桥梁是水上架空的建筑,除了它所特有的实用功能和由于实用功能而确定了它的基本型式以外,它不能不受到周围大量建筑群的感染和影响,而表现为某种程度的共性和协调。在另一方面,桥梁又常是置身于山川潆洄的林泉胜地,天然风景又要求它以特有的姿态,为幽美环境增添风采,而桥梁本身就是实用和艺术的融合,如桥梁的平直、悬索的凌空、券拱的涵影。它们形象的本身,原来就摇曳着艺术的风姿。
桥梁型式,无论中外,大致相同,采用什么来体现我国古代桥梁所特有的艺术风格呢?根据文献记载和实物形象,特点有二:一是附属建筑,二是石作雕刻。附属建筑有桥屋、亭阁、栏槛以及牌坊等。桥屋是为保护木梁以防腐朽,有其实用的必要性。但重阁飞檐,有亭翼然,用之于多跨桥梁,则感到飞动有势;用之于伸臂式桥,则更有“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壮丽景色。又如盘江、泸定等桥,高山急流上的一线悬索。两崖高筑楼台,更增添了雄伟气概,与群山奔湍浑成一体。又如泉州万安、安平等长大石桥,全用厚墩巨梁,偃卧在江海浪潮之上,给人以敦厚质朴感。采用石凿武士和耸立石塔点缀其间,便觉十分协调。石拱桥的本身形态,原即富有美感,不论圆拱高耸,或者长桥压波,总是能和周围景物相映成趣,更平添了诗情画意。古人常用“长虹饮涧”、“新月出云”来描绘优美拱桥的形象。比如赵州桥,比起欧洲古罗马时代所造的拱桥就显得前者轻巧,后者笨重。至于风景区和园林建筑群里专为观赏而特建的桥梁,更是独出匠心,纯粹的美术品的要求,精工细作,把桥梁所能体现出美的意境,以实体直觉加以渲染,与实用的桥梁,又似异中有同。在以实用性为主的石桥中,也有为观赏而设制的装饰。如望柱栏板,桥头石兽的雕刻,这种装饰性的雕刻,一是受周围建筑物的传统影响,更多的原因是石桥的兴起,正当石窟造像风靡一时。据文献记载,郦道元《水经注》中有“魏太和中皇都迁洛阳,经构宫极,修理街渠,务穷隐,发石视之,曾无毁坏。又石工细密,非今之拟,亦奇为精至也”。可见汉晋时代石工严谨不苟,工艺精细。当时对石工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工匠必须通过石作雕刻,才可以表现出他的技能,于是石桥的栏板望柱,便成了石工表现技巧的对象;而当时的风气,建桥石工,必须把全桥的一石一拱,进行精细的艺术加工,这一传统,便成为后世石工的典范。同时,这类雕刻图式的形成,一方面与同时代的建筑艺术相通,另一方面又与民间神话有密切联系,如治水的龙、分水的犀、降伏水怪的神兽等等,特别是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名闻世界,石工建成了桥,还为桥留下了护桥“卫士”。这些逐渐形成和流传下来的习向,便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
(摘编自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概论·桥梁艺术与桥梁文学》)
1.下列关于文章第一段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桥梁作为一种建筑,它不能不受到周围大量建筑群的感染和影响,而表现出与周围建筑在某种程度上的共性和协调。
B.桥梁是水上架空的建筑,它的基本型式是由其所特有的实用功能确定的,它的艺术性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
C.桥梁建筑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特色,是建安以后艺术开始发生变革,不能不对桥梁艺术特色产生影响的结果。
D.桥梁的平直、悬索的凌空、券拱的涵影,这些都说明了桥梁是一种摇曳着艺术的风姿,体现着实用和艺术的融合的建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桥屋的作用是为保护木梁以防腐朽,这是其实用性。但桥屋还有装饰作用,如重阁飞檐,有亭翼然,用之于多跨梁桥,则感到飞动有势。
B.附属建筑和石作雕刻体现了我国古代桥梁所特有的艺术风格,桥屋、栏槛、牌坊等是附属建筑,石凿武士和耸立石塔属于石作雕刻。
C.盘江、泸定等桥是建在高山急流上的悬索桥,有与之搭配的附属建筑;而泉州万安、安平等长大石桥的厚墩巨梁,又给人以敦厚质朴之感。
D.石拱桥本身的形态就富有美感,古人常用“长虹饮涧”、“新月出云”来描绘优美拱桥的形象,它与周围的事物相映成趣,更平添了诗情画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景区和园林建筑群里专为观赏而建的桥梁,以纯粹的美术品的要求,精工细作,在桥梁的美的意境上渲染得更充分,与实用桥梁相比有所不同。
B.汉晋时代对石工的要求相当严格,建桥石工严谨不苟,工艺精细,石工通过石作雕刻,表现出他们的雕刻技能,这在郦道元《水经注》中就有记载。
C.望柱栏板、桥头石兽这些石桥中的装饰性的雕刻,既有受周围建筑物的传统影响的因素,更多的原因是这些雕刻已经成了石工表现技巧的对象。
D.石桥上雕刻图式,如治水的龙、分水的犀、降伏水怪的神兽等等,与民间神话有密切关系;而他们成为艺术品,又与当时精细的艺术加工风气有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填上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你从材料中得到的人生启迪。不超过35字。
老画家雷正民每每谈及“苦难”这个话题,就显得非常激动。
他说:“同样是受苦和受难,于不同的人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有的大艺术家、大作家,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把苦难表达成全人类、全世界的一种大苦,大的忧患感,比如说曹雪芹、茅盾、徐悲鸿、李苦禅等等,我认为他们是了不起的。而有的人,很多的人,虽然也受过苦难,也整天吵吵嚷嚷说自己也受过苦,吃过多少多少苦,但是你受的那种苦是一个人之苦,你作品里的苦难是狭隘的,可见你的艺术表现也是狭隘的。这两类人,倘若论境界,却有高下之别。”
我明白雷老先生说这番话的苦衷,他是在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世上的很多道理都是一样的。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词可谓是宋朝的流行歌曲。从文学角度看,豪放词开拓了词的创作新境,辛弃疾等又从事爱国词的写作; ① ,词的发展却是开创了一种重要的音乐模式,特别 ② 是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元杂剧到近代京剧和地方戏,其基本模式,就是按固定的曲谱填词,堪称 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