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鸵鸟身重翅小,不妄想飞向蓝天;海豚无脚不徒劳爬上陆地。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自知者能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不自知者往往一念之间前功尽弃,贻人笑柄…… 韩信甘受胯下辱 闹市间,一位气宇轩昂的七尺男儿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一个市井无赖的胯下爬过。难道他没有人格与尊严吗?不,他此举是为了实现他的鸿鹄之志。他深知自己的价值绝不能与无赖等同,他深知自己的兵韬武略当用于救助天下苍生,而不是与一个无赖斗气。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因为自知,他才能临磨难而不苟,愈挫而愈奋,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帮助刘邦平定天下。 试想,韩信若没有自知,其人生怎能放出夺目光华;若没有韩信的自知,如何能有刘汉天下的一统。 人当须明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马谡“无知”失街亭 马谡虽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但他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无知----对于自身的无知。没有了自知,便仅剩下了狂妄,甚至狂妄到连军师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叹诸葛空爱马谡,却反被马谡的不自知误了统一大计;悲诸葛那惜才之泪,却洒给一个“无知”之人。诸葛先生泉下可知,你一生追求的事业,就是毁于一个人的不自知啊!“出师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泪是洒给诸葛,而这憾却是马谡的“无知”所一手造成的啊! 人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才能! 巾帼“自知”胜须眉 “别了,生我养我的父母;别了,我所深爱的这片土地。”镜中那位绝色美女满眼含泪,但很快她便拭去泪痕,毅然踏上了那条风沙漫天的路。 她明白自己此去将永无归期,但她更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担负着面姓对和平的企盼,担负着苍生对幸福的追求。正因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她才甘愿“一去紫台连朔漠,甘愿用一生的幸福去换取大汉与匈奴几十年的和平。黄昏下的“青冢”不是哀怨,而是一个深知自己历史责任的女子,对天下的深情回眸。 人要知道自己的责任! “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自知才能将自己的人生点染出亮丽的色彩。朋友,欣逢盛世,怀古思今,我们是否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才华,看清了自己的价值,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以名人名言为材料的新型材料作文题,可根据材料的比喻意义来构思立意。材料中的“窗子”,可理解为开阔的视野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镜子”,可理解为每个人都要审视自己,勇于自我完善。可以写超越自我、走出个人狭小的天地;可以描写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景、物、情、理给人带来境界上的提升或心灵的顿悟:也可直接论述自己对“视野”的看法、见解。可以写人要有自知之明,也可以由己及彼地,借“镜子”探讨人性的弱点:爱听表扬话,听不进逆耳忠言;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实质,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犬儒: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

犬儒是个外来词,人们通常将它理解为讥诮嘲讽,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但要更完整把握它,就需要追溯一下它的起源和演变。

犬儒派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狄奥根尼。这派哲学主张清心寡欲,鄙弃俗世的荣华富贵,力倡回归自然。据说狄奥根尼本人住在一个桶里,以讨饭为生。有人讥笑他活得像条狗,他却不恼。犬儒之称由此得名。

早期的犬儒是极其严肃的,狄奥根尼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批评家,他立志要揭穿世间的一切伪善,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狄奥根尼也确实愤世嫉俗,他曾经在大白天提着一个灯笼在城里游走,说:我在找一个真正诚实的人。

随着犬儒哲学的流行,其内涵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后来的犬儒派发表宏论,竭力鼓吹没有物质财富是多么的美好,而对自己的家乡依依不舍或悲悼自己亲人的死亡是多么愚蠢。德勒斯就说:我的儿子或妻子死了,那难道就有任何理由应该不顾仍然还在活着的我,并且不再照顾我的财产了么?”“超脱到这一步,未免就有些矫情了。还是这位德勒斯,当富翁送给他一笔钱时,他收下了,说:你慷慨大度地施舍给我,而我痛痛快快地取之于你,既不卑躬屈膝,也不唠叨不满。这里暗含的逻辑是,金钱本是无所谓的东西,我若拒绝你的馈赠或收下金钱又表示感谢,倒显得我把金钱太当回事了。这种态度看上去很洒脱,但好像又有些无耻。

早期的犬儒派是依据一种道德原则去蔑视世俗的观念,后期的犬儒派依然在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却失去了依据的道德原则。这自然就引出了一个后果: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那一个人就可以很方便地对世俗观念满不在乎的同时,又毫无顾忌地去获取任何世俗的东西。于是,对世俗的全盘否定就变成了对世俗的照单全收,而且还往往是对世俗中最坏的部分的不知羞耻的照单全收。于是,愤世嫉俗就变成了玩世不恭,狄奥根尼坚持真善、揭穿伪善的批评精神也就变成了他们对善良、德性、理想的怀疑与无情嘲弄。

犬儒一词的演变证明,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其间只有一步之差。一般来说,愤世嫉俗总是激烈的理想主义,玩世不恭则是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偏偏是那些看上去最激烈的理想主义反倒很容易转变为彻底的无理想主义,原因何在?因为,许多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在看待世界时缺少程度意识或分寸感,对他人缺少设身处地的同情和理解,不承认各种价值之间的紧张与冲突,这样,他们很容易走向绝望,进而怀疑和否认美好价值的存在,最终则是放弃理想放弃追求。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唯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一个理想主义者常常是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之后才变成犬儒的,但正如哈里斯所言: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如何理解犬儒不只是在过去饱尝辛酸,犬儒是对未来过早地失去希望一句的含意?
3.犬儒们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原因何在?请根据文本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蝉声

郭枫

我爱听蝉,打从很小的时候起。

夏来了,蝉声呼唤着绿阴,绿阴涨满了黄河两岸。

夏,丰富着哪!在黄河两岸,那大平原,可真是正正式式的大平原,那么平整!那么辽阔!让你张大了眼睛看也看不到边。平原没有边,翻滚在平原上的麦浪也没有边。麦浪,像浩瀚的海洋,摇荡啊摇荡,摇荡着那些庄稼汉的欢笑,摇荡着那些青布包头的大姑娘们的希望,摇荡着那些像石头一样的孩子们傻傻的梦想。麦浪,在六月的阳光下,闪烁着无边无际的金黄。不,闪烁着的是遍地的黄金。

太阳可厉害着哪!它不许人们躺在床上做梦。太阳,漫天地撒下了毒花花的火,燃烧着大地,燃烧着夏天。而蝉儿们是太阳的号手,一大清早,当地面开始蒸腾起热雾,它们便大声地嘶喊:起来,属于地的人,到田间去。去啊!去收获那满地的黄金,去收获你一年的辛勤。

庄稼汉成群的像一阵风似的出发。麦田活动了,那些牛一样的汉子,收割的镰刀比着快,飞扬的山歌比着响。太阳,把兴奋搽在他们的脸上,蝉声起劲地作着拉拉队。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在太阳能把人烤焦的三伏天,看哪!那一树青条的老柳,垂挂着多少殷勤。赶着路的,做够了活儿的,来吧!到绿阴里来,到柳丝中来,到蝉声里来。这里有的是成缸的绿豆汤或大麦茶,别问是谁家的,你只管喝吧!喝着凉茶,听着蝉声。蝉声在枝头,蝉声在心头撒给你满身的清爽。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日正当中,老牛在树下嚼沫,老人在树下打盹,上半天忙累的人,用斗笠盖着脸,东倒一个,西歪一个,各自去寻梦。麦场上,曝晒着新收的小麦,黄澄澄的,每一个颗粒都散放着希望的光彩。心房中,存放着祖传的敦厚,傻乎乎的,每一张脸,都流露着自得的颜色。那一片恬静,一片安详!谁都知道:啄食着的小鸡知道,散步着的小猫知道,连呆模呆样在一旁喘着气的小花狗也知道。可是,谁也无法说得出来,谁也无法描画得出来,只有蝉,才会高踞枝头,吟着赞美的诗篇。

谁能忘记那一片蝉声呢当小麦收割之后,高粱便连天地扯起了青纱帐,青纱帐是孩子们的儿童乐园,他们的儿童乐园不要票,不要票却送给人大把大把的快乐。孩子们在青纱帐里追逐、打滚、采食甜甜的野甘蔗。热了,累了,跑向那古老的黄河,开始另一场战争,然后转移阵地,大伙儿呼啸着去进攻果林或瓜园,蹲在那种很原始的瓜棚下,随便地去享受瓜的甜美。一切都满足了,才班师回家。沿着高榆老柳的浓阴,一路追逐着蝉声;而蝉声,却又一路追逐着他们。

那一片蝉声,真美。 那一片蝉声是图画,那一片蝉声是音乐;画许多绿色的记忆,谱无数优美的灵魂。

那蝉声也是我们生活的课本

读着蝉的歌唱,吮着泥土的乳汁,快乐而又痛苦地成长起来的人们,都喜爱那一片泥土的芳香,懂得蝉声中那种潇洒、低回、激越的感情。

在黄河两岸那些褪了色的城,那些灰黯黯的村落,那些泥土路,那些守信用的花朵……都像课本,都像蝉声,向我们述说同样的故事生活,应该恬淡、勤恳和拙朴而那无边的大平原,那浩浩荡荡的黄河,那飞扬着的黄沙,狂舞着的白雪,和突然而来突然而去的风暴,却又教给我们另一种榜样人啊应该活得爽快,死得坚强。那些把根扎在黄土地的人们,生与死,都有绚丽的光彩,如这热切的蝉声

(1968年写于台湾)
1.第一段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2.第七段的画线语句描写了夏日正午蝉的鸣叫,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3.那蝉声也是我们生活的课本。请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4.本文不仅写了蝉声,还写了与蝉声相关的人事,请探究蝉声中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_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朝菌不知晦朔,          ,此小年也。                  (庄子《逍遥游》)

定乎内外之分,                                      (庄子《逍遥游》)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人固有一死,           ,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借书满架,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归有光《项脊轩志》)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伯长。伯长性庄严寡合,虽挺之亦频在诃怒中。挺之事先生益谨。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易》。

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再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

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之荣进。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君,君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居顷之,忠献谪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

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改大理寺丞。会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河东,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人刘仲更从挺之受历法,世称刘仲更之历。远出古今。在泽,转殿中丞,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时友人尹子渐守怀也,子渐哭挺之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挺之葬青社。                                   

(选自赵与时《宾退录》,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能《易》      受:传授    

B.石曼卿致之曰    因:通过

C.曼卿师鲁曰      报:上报    

D.母忧            丁:遭逢
2.下面与李挺之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挺之恭敬地侍奉经常怒斥他的师长河南穆伯长。

B.李挺之被邵尧夫成功劝说学习关于万物的性命之学

C.范忠献被责守安陆,只有李挺之一人赶到洛阳见他。

D.刘仲更的历法远出古今,跟李挺之传授有密切关系。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

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4.段中,尹师鲁、石曼卿竭力推荐李挺之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