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湿漉漉的雨
陈敏
学校位于远离村子的旱塬上,像一只搁浅在河滩上的破船。
方培老师来的那天,天正下着小雨,两个男孩子流着鼻涕,满身泥巴,深一脚浅一脚地为他抬来了一桶水,放进他住的单间宿舍里。一路磕磕碰碰,桶里的水只剩下了半桶。水浑且黄,但一股暖流却蹿上来,瞬间温热了他冰凉的心。
校舍原是一间被废弃的财神庙。三十多个流着鼻涕的孩子拥挤在一间屋子里,被香火熏黑的墙壁不时掉着土渣,四周结满了蛛网,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会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撒落在孩子们身上。
第二天,方培阻止了孩子们为他轮流抬水,只接屋檐上的雨水洗脸做饭,还留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和他一同分享村民们送来的玉米棒和山药蛋。
这些风雨中成长的孩子一开始还真无法管束。上课说跑就跑,说是出去拉屎尿尿;八九岁了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多数采若木偶,不吵不闹,不愿开口说话。方培来了个“逆水行舟”,他说,我要带你们上山去,不过,我不仅仅是让你们四处闲游,你们除了使用两条腿外,还要充分利用你们的眼和耳,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
方培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东面的一处山坡,那里生长了茂密的野花野草。方培要求他们每人在山坡上找一枝花,倾听花儿开放的声音。孩子们咧着嘴笑,纷纷四散开来,野鹿一般欢快地跳跃着,钻进花草丛中,仔细观察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植物。那些躲藏在草丛灌木里的野花,有的开着,有的正打着骨朵儿,可谁也没见过它们是怎么开的,更别提花开的声音了。但他们还是找了各自喜爱的花朵,趴下来,将耳朵贴在花瓣上听。一天的倾听,有两个同学得出结论:花儿开放的声音太小,人的耳朵听不见,只有蝴蝶和蜜蜂这样的小动物才能听到,因为它们总是将嘴巴深深地扎进花蕊里面。
方培为他们细腻的观察而欣喜。给出答案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赞誉,还获得了蝴蝶状的花竹书签。老师又承诺,谁画画得好,字写得好,谁就能在夜晚和他一起分享望远镜的奥秘。他说他带来了一架可以观察天体的天文望远镜,能从中看到银河桥、月亮里的吴刚和桂花树,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比山都大。
方培给学生们每人一张小纸片,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花草树木、蝴蝶、蜜蜂、鸟儿画在上面,并在画的下方注出汉字。
这一招很妙,通过画画学写汉字,一直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竟然如此容易。老师激励下的孩子们眼眸里闪出的光亮晶晶、清莹莹,像他们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
方培每天教学生们唱一首歌。
方培还在破败的院落外面竖了根木杆,升起了国旗。
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
又一个秋雨季节来临。雨,凄凄沥沥,已经下了整整一月。旱塬成了烂泥滩,校舍岌岌可危。方培给村主任反映危房情况,村主任说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没劳力;他又给上级反映,上级承诺派人查看,却一直没来。
雨,一直没有停的迹象,方培这一夜睡得潦草,一些悉悉索索的声响仿佛来自天外。他天没亮便从床上爬起来,将陆续到校的学生挡在外面。
湿漉漉的泥地上,孩子们整齐地站成一排,眼睁睁地瞅着已折断了的屋脊。方培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快要到了,你们将会幸运地目睹一座破旧校舍倒塌和一座新学校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学生们都不明白,这会儿老师竟然没有悲伤,反而如此欣喜。终于,教室的屋顶在他们久久的注目礼下“轰”的一声,倒了。一团白烟从雨雾中升起,缓缓向雨中扩散,场面惊呆了孩子们的脸。
第一个赶来的是村主任,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也纷纷赶来。看着没少一根亳毛的孩子们扑向各自的爷爷奶奶时,村主任像牛一般地号啕起来。
校舍倒塌的事件惊动了县教育部门,方培保护学生的事迹成了全县教育系统的一大新闻,几路记者陆续赶来。面对好几个镜头,方培说:“是老鼠给了我启示,让我将孩子们挡在了外面。我老早就听说:老鼠搬家,房倒屋塌。那一夜,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全部搬了家。”
三个月后,一所希望小学在原址上建起。学校正式分配来了两名年轻教师。而方培却选择了离去。他去了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
离别那天,天依然下着雨。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站在雨里,含泪目送他们的老师离去。
(选自《商洛日报》2017年1月10日第7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村主任原本是不想维修校舍的,但当他看到校舍倒塌,孩子们只能找各自的爷爷奶奶时,他知道校舍非维修不可了,于是像牛一样号啕起来。
B. 小说语言洗练生动,作者还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添语言的神采,如学校像搁浅的破船、老鼠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C. 村里孩子开始时难以管束、八九岁了还写不好名字,校舍濒危村里没劳力维修等细节,反映了农村青壮年缺失带来的问题,突出了小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旨。
D. 小说开头描写校舍的破旧时,写到了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为后面写雨夜校舍将要倒塌时老鼠搬家埋下伏笔,前后照应,使情节合理紧凑。
2.小说中的方培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处对“雨”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油画是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早期的油画多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创作,可分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学院派、印象派等。现代绘画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流派更多,但诸多流派流传时间较短。没有具体记我说过西方油画中最初出现东方元素是什么时候,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印象派之后东方元素变得常见起来。
中国的青花瓷经常会出现在西方油画作品中。齐凡尼·贝利尼的名作《诸神的宴会》中,青花瓷钵成为诸神喜爱的“神器”。据瓷器专家考证,这三只瓷钵为明朝宣德至成化年间(1426-1487)之物。大家知道乔凡尼-贝利尼生活在约1427年至1516年间,画中的瓷器应该是欧洲大航海初期,甚至更早的产品。
远在唐代时,中国的瓷器就作为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行销日本、印度、波斯和埃及等地。17世纪时,中国的瓷器已在欧洲占有一定的市场。当时,中国的瓷器在欧洲被视为珍玩,只有在西班牙和法国等大国的宫廷里才能见到较多的瓷器,贵族家庭也以摆设瓷器来附庸风雅、炫耀地位。
不过随着航海技术的发达,到了近代,中国的瓷器并不像以前那么稀有难得了,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情调的象征,“蔓延”在西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法国画家雅格布·约瑟夫·蒂索绘制的《贵妇》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套青花瓷茶具,茶具洁白幽蓝,细腻明亮,即便摆在普通西方人的家里,也毫不觉得突兀——这是那时专门用于出口的、加入了西方审美元素的茶具。
19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日本浮世绘漂洋过海进入西方人的视野、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在绘画的内容上,有浓郁的本土气息,表现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写实技巧。在欧美印象派艺术家的画作中可以看到许多浮世绘风格的影响。
奥地利知名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也有很多东方风情的油画。虽然克里姆特没有到过东方,但他却非常欣赏东方艺术,因此作品背景中出现中国的亭榭、门神、关公就不足为奇了。民俗学家冯骥才曾在《保卫克里姆特最后的画室》一文中提到,克里姆特的书房里挂看中国门神的画像,书柜里陈列着中国的陶瓷、雕塑、纺织品等,他还收藏了许多中国的民间年画。我们能够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找到与中国民间艺术相类似的用色,他在处理人物形象和环境背景时都常采用‘大面积的平涂填色,画面经常出现桃红、明黄、群青等中国年画常用的颜色,画面色彩对比鲜明,构图简洁,人物形象平面但生动写实,这些都隐隐传递出他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学习和吸收。
今天,面对势不可挡的经济、文化、艺术全球化大潮,各个国家和民族一方面都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潮流,另一方面也在加强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走上了“返回传统”“回归民族”的道路。其实,艺术上的文化自信并不是排拒其他艺术的“清高独立”,而应该是打破传统边界后重建新边界,这应该是当代艺术家应该具有的宽广胸怀,是一种在碰撞和紧张之后从容面世的态度。
(摘编自宋艳妮《西方油画中的东方元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绘画的主体绘画方式是油画,早期的油画创作多以基督教经典为题材,形成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众多的绘画流派。
B. 17世纪时的欧洲,一些大国的宫廷和贵族家庭把中国的瓷器当作珍贵艺术品或奢侈品,从而显示自己的财富或社会地位。
C. 《诸神的宴会》中青花瓷钵成为诸神喜爱的“神器”,根据瓷器专家考证,画中的瓷器应该是欧洲大航海初期,甚至更早时候由中国传人西方的。
D. 日本的浮世绘在绘画内容上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在绘画技巧上很讲究写实性,对欧美印象派画家的创作产生了较多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到了近代,得益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瓷器在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变得普遍,而且成为一种生活情调的象征。
B. 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现代绘画,流派比早期更多,但诸多流派流传时问短,因此西方油画中最初出现东方元素的时间无法确定。
C.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很欣赏东方艺术,受此影响,其作品背景中出现不少中国元素,在用色、构图、人物形象刻画上也都带有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
D. 从中国的瓷器到日本的浮世绘,再到中国的年画、门神等,这些东方艺术都以各自的方式,对西方早期和近现代的油画创作产生了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努力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潮流的同时,加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这并不是艺术上的文化自信,而是排拒其他艺术的“清高独立”。
B. 中国瓷器由被奉为“神器”变为贵族炫耀的资本,再后来变得寻常普遍,这说明中国瓷器在西方社会受到普遍珍爱,且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流行过程。
C. 文中所引冯骥才关于克里姆特书房的描述,侧面说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对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钟爱,其作品中出现中国元素绝非偶然。
D. 西方绘画中存在东方元素,近代中国专门用于出口的茶具也加入了西方审美元素,这说明东西方文化艺术并不是相互排拒,而是相互学习和吸收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让古典文学底蕴深厚、主持风格端庄大气的央视一姐董卿成了国民女神,就连她的成长故事都成了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文章《“虎爸”之下董卿的童年:一识字就背诗词、不许照镜子、初中开始打工,一度怀疑是否亲生》在网上一度引起热议。
对于董卿父亲的教育方式,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联系现实,阐释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都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两篇散文都通过对平常家事的诉说来寄托作者的情感。请根据这两篇课文的相关内容,把下列对联补充完整(任选一副)。要求内容贴切,形式基本与对联格式相同。
(1) ;少殁长存,恍若梦境,抚夸追昔难终情。
(2)小轩幽居,辟墙有光,兀坐啸歌皆可喜;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从唐代到清后期,中国的荼道经历了一个从发展到繁盛再到衰落的过程。上古时代,芬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莱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游牧民族地区,_________。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的, _______ ,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饮茶时对器物和水都非常讲究,制作茶的技术也很复杂,在茶叶制作、茶叶品饮、器物优略等方面,都形成了仪式和传统。清中期以后,随着民生的凋敝,_________。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诗情美时, ① 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去全面把握诗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② ,诗人一生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③ 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 ④ 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⑤ 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所以, ⑥ 全面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知识,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以及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