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逊,字友道。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复从事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逊,字友道。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复从事于湖南,颇有声绩,累拜池、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将杨腾,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谋杀腾。腾觉之,走扬州,家属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逊至郡,余乱未殄。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以政绩殊尤,迁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都团练观察使。先是,贞元初,皇甫政镇浙东,尝福建兵乱,逐观察使吴诜。政以所镇实压闽境,请权益兵三千,俟贼平而罢。贼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旧。逊视事数日,举奏停之。逊为政以均一贫富、扶弱抑强为己任。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时逊代严绶镇襄阳。绶以八州兵讨贼于唐州。既而绶以无功罢兵柄,命高霞寓代绶将兵于唐州,其襄阳军隶于霞寓。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既贬官,中人皆言逊挠霞寓军,所以致败。上令中使至襄州听察曲直,奏言逊不直,乃左授太子宾客分司。

十四年,拜许州刺史。是时,新罹兵战,难遽完缉。及逊至,集大军与之约束,严具示赏罚必信,号令数百言,士皆感悦。

长庆元年,幽、镇继乱。逊请身先讨贼,不许。但命以兵一万,会于行营。逊奉诏,即日发兵,故先诸军而至,由是进位检校吏部尚书。寻改凤翔节度使,行至京师,以疾陈乞。长庆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废朝一日,赠右仆射。

(《旧唐书·李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B. 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C. 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D. 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司”官吏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 “迁”,官职变动。“左迁”是贬官的意思,文中“迁越州刺史”的“迁”就是“左迁”。

C. “将军”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因此卿统称“将军”。战国时“将军”开始作为武官名,而卿仍有“将军”之称。

D. “以疾陈乞”中的“乞”,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即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逊担任池、濠二州刺史之前,濠州的都将杨腾裁撤了军队员额,濠州三千士兵谋划要杀掉杨腾。

B. 福建发生兵乱时,皇甫政因为自己所镇守的地方紧挨着福建边境,上奏请求朝廷临时增兵三千名,等到叛贼被平定后他就遣散。

C. 高霞寓被贬官之后,宦官都说李逊阻挠高霞寓用兵,从而导致失败。

D. 李逊担任许州刺史,到任后,集合大军与他们申明军纪,并向他们表示赏罚必信,士兵都心悦诚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驱其间,为陈逆顺利害之势,众皆释甲请罪,因以宁息。

(2)军士家口在襄州者,逊厚抚之,士卒多舍霞寓亡归。

 

1.D 2.B 3.A 4.(1)(李逊) 缓缓地驱车进入濠州军营,向(士兵们)陈述了叛逆投顺的利弊形势,众士兵都 脱下铠甲请罪, 因此(濠州之乱)得以平息。(采分点:省略句,需补充完整;“徐”,慢慢地、缓缓地;“为陈”,向士兵们陈述;“逆顺”,叛逆归顺;“释甲”,脱下铠甲,放下武器。) (2)家乡和亲人在襄州的军士,李逊用丰厚的待遇安抚他们,很多士兵舍弃高霞寓(军营)逃跑回家。(采分点:定语后置句,厚抚,舍,亡归)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既而霞寓为贼所败/乃移过于逊/言供馈不时/霞寓本出禁军/内官皆佐之”,这句话的含义是“不久高霞寓被叛贼打败,竟然将过失转推给李逊,说(李逊)供应军需不及时。高霞寓本来就出自禁军,宦官都帮助他”,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人名较多,比如“霞寓”是“高霞寓”,“贼”是“叛贼”,“逊”为“李逊”,“禁军”,“内官”为“宦官”。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题中“左迁”指“贬谪”,李逊因政绩特别突出而“迁”是升职。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濠州的都将杨腾裁撤了军队员额”有误,文中“削(xuē)刻士卒”意思是“对待士卒非常苛刻”,而不是“裁撤了军队员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出自课文的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功,指关系近的亲属。期,周年,指穿一周年丧服的人。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的人。

B.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东宫,即太子。太子是指封建时代君主的嫡长子,也即是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D.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今出,未辞也    ②夺项王天下必沛公也

B. ①玉斗一双,欲亚父   ②唉!竖子不足

C. 令张良留谢         ②度我至军中,公

D. ①生孩六月,慈父背   ②兰芝初还时,府吏丁宁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 不然,籍何以至此

C.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 君安与项伯有故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项王按剑跽曰                  拔剑撞破之

B. 险衅,夙遭闵凶              猥微贱,当侍东宫

C. 臣不胜犬马怖惧情              是谁过与?

D. 州司临门,急星火              零丁孤苦,至成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下列小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 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 现实的人生中,四种境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现实的人,都是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同时掺杂其他境界。

D. 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 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 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 “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 “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 “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