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锈损了的铁铃铛 宗璞 ①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锈损了的铁铃铛

宗璞

①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响什么,然而它只是静静地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这是秋天的香气,明净而丰富。

②本来不用玉簪棒发出声音的,花园有共同的声音。那是整个花园的信念:一个风铃,在金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从缠结的枝叶中挂下来。这风铃很古老,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纹。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春天和布谷鸟悠远的啼声作伴,夏天缓和了令人烦躁的坚持不懈的蝉声,秋夜蟋蟀只有在风铃响时才肯停一停。小麻雀在冬日的阳光中叽叽喳喳,歪着头对准风铃一啄,风铃响了,似乎在提醒,沉睡的草木都在活着。

③“铁铃铛!”孩子们这样叫它。他们跑过金银藤编扎的门,总要伸手拨弄它。勉儿,孩子中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从他装满问号的眼睛可以看出,他觉得这铃很神秘。

④风铃那沉闷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很像是富有魅力的女低音,又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⑤勉儿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抱住那根细链。打秋千似的,整个铃铛荡过来又荡过去,荡得高高的!他掉下来了,像流星划过一条弧线,正落在爸爸的书桌上。各种书本图纸一座座高墙似的挡住他,什么也看不见。爸爸大概到实验室去了。爸爸说过,他的书桌已经够远,实验室还更远,在沙漠里。沙漠是伟大的。

⑥“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玉簪棒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⑦“你在这里!铁铃铛!”勉儿上学时照例招呼老朋友。他轻轻抚摸铃身,想着它可能累了。

⑧风铃忽然摇动起来,幅度愈来愈大,素来低沉的铃声愈来愈高昂、急促,好像生命的暴雨尽情冲泻,充满了紧张的欢乐。众草木用心倾听这共同的声音,花园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勉儿也肃立。那铃勇敢地拼命摇摆着,继续发出洪钟般的声响。声响定住了勉儿,他有些害怕。

⑨“它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紫薇是见过世面的。

⑩好一阵,勉儿才迈步向学校走去。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风铃逐渐停下来,声音也渐渐低沉,最后化为一声叹息。不久,叹息也消失了。满园里弥漫着玉簪花明净又丰富的香气。

⑪勉儿从学校回来,走过花园,风铃沉默着。那吊着小锤的细链僵直了,不再摆动,用手拉,也没有一点动静,他自己的心悬起来,像有一柄小锤,在咚咚地敲。

⑫他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和妈妈一起到沙漠中了。无垠的沙漠,月光下银子般闪亮。爸爸躺在一片亮光中,微笑着,没有一点声音。

⑬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

⑭勉儿累极了,想带着爸爸坐在铃上回去。他记得那很简单。但是风铃只悬在空中,小锤子不垂。

⑮他站在爸爸的书桌上,踮着脚用力拉,连链子都纹丝不动。铃顶绿森森的,露出一丝白光。那是裂开的缝隙,链子和铃顶粘在一起,锈住了。

⑯如果把它挂在廊檐下不让雨淋,如果常常给它擦油,是不是不至于?

⑰“它已经很古老了,总有这么一天的。”妈妈叹息着,安慰勉儿。

⑱花园失去了共同的声音,大家都很惶惑,玉簪花很快谢了;紫薇的绉边小帽都掉光了;马缨只剩了对称的细长叶子敏感地开合,秋雨在叶面上滑过。

⑲那只锈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勉儿最后一次抱住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绿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1.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2.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4.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1.“爸爸”就像铁铃铛那样“尽情地唱过”,在艰苦环境中忘我工作,透支健康甚至生命,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草木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形象生动;与前文草木沉睡和后文草木惶惑的情态呼应;烘托出紧张的气氛,预示“爸爸”命运的变化。 3.铁铃铛是文章的线索,实写铁铃铛虚写“爸爸”;铁铃铛的命运象征“爸爸”的命运;铁铃铛寄寓了勉儿与“爸爸”之间的深厚感情。 4.以勉儿泪落铃铛这一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他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深化意蕴,余味无穷。 【解析】 1. 2. 3. 4.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皇览揆余于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4)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7)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8)度尽劫波兄弟在,______________。(鲁迅《题三义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 远 行

李 璟

碧砌花光照眼明,朱扉长日镇长扃。余寒不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注]*二毛:指头发斑白。

1.上阕前两句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2.请赏析“辽阳月,秣陵砧”的妙处。

3.“黄金窗下忽然惊”一句中“惊”字蕴含了哪些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生,宋阳翟人。生壮时,有田城南五十亩,与兄嫂力田自养。既兄有子娶妇,不能赡,则尽让其田与兄,携妻子走城西里中,借草庐而居。

是时生理方窘,乃为人选日卖药。人之布粟薪盐即受,或以金钱不受也。子既壮,任稼器。乡人与田三十亩耕之,有余力,又为人佣耕,自此稍稍赡给。生曰:“嗟乎,一日两饭,三岁一衣,人已各足,吾又何求”?于是呼乡邻贫者教之择曰卖药,乡邻愚不能骤解, 术不,生又执之,得钱谢即与乡邻。时时端坐,不出篱门者三十年。

黎阳孙尉闻而造之,问曰:“闻生三十年不出篱门,信乎?”生曰:“告者过耳,十五年前,尝携老妻坐桑下纳凉,前年娶子妇时饭其母,亦曾避之东篱外,但无用于世,无求于人,故不喜远游耳”。问:“生何以为养”?曰:“数年前曾卖药,今直耕田”。问:“观书否”?曰:“二十年前亦曾观书,无题款,当时极爱其议论,今顾忘之。”“子可宦否”?曰:“村朴儿何能宦?然性质颇浑厚,薪水出门,可数行迹以待其归。处其妻甚欢爱,然未尝见嬉笑也”。孙尉闻其言,闵然若有失。归数日,忽忽自咎曰:“痛哉,杜生视吾侪若蝇蛆矣”。

生居西城五十年,未尝客,人召之亦不往。好事有力者,高其节,相造请,生亦终不报谢。生孤立行一意,然人皆爱敬之。生不能具酒肉也,室中有两瓮盛菜米,一榻草荐,气宇闲旷,言论精简,颓然山立,不见喜怒,无贤不肖,皆知其为有道君子,年九十八而终。

论曰:余读《后汉书》,每极慕申屠蟠、黄叔度,可谓近道矣。不摇其神,不失其身,郭林宗、苻融,殆有愧焉,谓其不能忘情于名也。呜呼,名与身孰亲?若杜生者,贤矣哉。

(选自郑晓《杜生传》,有刪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布粟薪盐即受        谢:酬谢

B. 术不                    售:卖出

C. 未尝                速:邀请

D. 生亦终不报谢            报谢:回访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生本来与兄嫂同住,侄子婚后种地收入难以供给家用,他就携妻儿投奔城西里中。

B. 黎阳孙尉曾经慕名拜访杜生,杜生看他就像蝇蛆一样,孙尉听到他的话,怅然若失。

C. 多邻与杜生相处十分和睦。杜生为乡邻选日卖药不收金钱,乡人无偿送地给他耕种。

D. 作者读《后汉书》,常常仰慕申屠蟠、黄叔度二人,可以说他们是接近大道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质颇浑厚,薪水出门,可数行迹以待其归。

(2)不摇其神,不失其身,郭林宗、苻融,殆有愧焉,谓其不能忘情于名也。

4.作者为什么说杜生是一位真正的贤者?

 

查看答案

对下面图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国家统计局2009~2014年客运量统计表

       年份

指标(万人)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客运总量

2 209 390

2 122 992

3 804 035

3 526 319

3 269 508

2 976 898

铁路客运量

235 704

210 597

189 337

186 226

167 609

152 451

公路客运量

1 908 198

1 853 463

3 557 010

3 286 220

3 052 738

2 779 081

水运客运量

26 293

23 535

25 752

24 556

22 392

22 314

民航客运量

39 195

35 397

31 936

29 317

26 769

23 052

 

 

A. 铁路客运量和民航客运量逐年增长,刺激了客运总量的递增。

B. 对持续攀升的公路客运量和水运客运量,2012年是一个拐点。

C. 铁路客运量虽持续增长,但在客运总量中所占比例没有上升。

D. 水运客运量与客运总量的变化趋势相似,且后者取决于前者。

 

查看答案

下列对联对应的人物,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尊王言必称尧舜 忧世心同切孔颜    

②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

③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

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

④建功立业,修文韬武略 安命顺时,养学问才思

A. 孟子  屈原   陶渊明  “三曹”

B. 孔子  屈原   陶渊明  “三苏”

C. 孟子  白居易  谢灵运  “三曹”

D. 孔子  白居易  谢灵运  “三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