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三国演义》具有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这不...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三国演义》具有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这不仅是因为作者认为刘备乃汉室之胄,代表了正统,更表现了作者对明君贤臣的渴盼,从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作品也因此带有了强烈的人民性。

B. 诸葛亮隆中对策,向刘备提出跨有荆、益、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立国之策,表明了他的政治家的远见,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后来的形势发展完全证明其谋划的正确可行。

C. 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魏蜀的赤壁之战、吴蜀的彝陵之战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都采用了火攻的战术。

D. 《三国演义》的叙述语言是浅近文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能够雅俗共赏,因而其中的故事能广为流传,主要人物也都家喻户晓。

E.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故事主要取材于“说三分”的民间传说和《三国志评话》,与陈寿的《三国志》没有联系。

 

CE 【解析】试题分析:C项,赤壁之战是曹操与东吴的较量。当时刘备还没有入川,尚无蜀国。E项,与陈寿的《三国志》有联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三英战吕布”是指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披挂出马,无人能敌,关羽、张飞、赵云轮番夹攻吕布的故事。

(2)诸葛亮斩马谡后痛哭不已,原因一是痛惜马谡这一人才不得不斩,二是又一次失去了北伐的机会。于是上表后主自贬丞相之职。

(3)董卓废帝弄权,王允设宴与众官相谋,众官皆哭,独曹操一人抚掌大笑,笑满朝公卿还能哭死董卓,愿借七宝刀行刺董卓。

(4)小说开篇就写“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全书定下了历史循环论的基调,以三国故事宣扬“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天命观。

(5)诸葛亮命丧五丈原,临终前妥为安排,以事前制好的木像使得魏都督司马懿魂飞胆丧,留下“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谚语。

(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诗中所说的“的卢”是指吕布从董卓处所得,后又为曹操所得的骏马。

(7)祢衡、孔融、杨修三人均为才学之士,且最后均被曹操所杀。但其品性则有不同:杨修事操,孔融不事操犹与操周璇,唯祢衡最刚,裸衣骂贼,尽情畅快。

(8)《阿Q正传》写阿Q害怕假洋鬼子,挨假洋鬼子打的时候,他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可他又欺负小尼姑,这些都表现了阿Q畏强凌弱的个性。

(9)《呐喊》中,鲁迅塑造了华大妈、七斤嫂、祥林嫂等一系列可悲可怜、愚昧麻木的妇女形象,通过她们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与黑暗。

(10)《阿Q正传》中,小D为了革命,用砖砸开了静修庵,砸了静修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并顺手拿走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

 

查看答案

填空题

(1)官渡之战袁绍军中重要谋士______投奔了曹操,献计曹操偷袭乌巢,致使袁军大败。

(2)诸葛亮死后把兵权交给了______

(3)曹操征张绣途中,恰逢稻麦成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没想禁令刚下不久,曹操自己的马受惊踏入麦田,曹操最后_____以示众人,

(4)曹操因人进献一吉祥物,劳师动众地搭建以巨台,其名为_____

(5)刘备三顾茅庐,在隆中,诸葛亮让刘备先取______为家,后取益州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延续诗词的文脉

胡妍妍

①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 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 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朱自清先生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④ 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

(有删改)

1.第②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概括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3.根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锈损了的铁铃铛

宗璞

①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响什么,然而它只是静静地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这是秋天的香气,明净而丰富。

②本来不用玉簪棒发出声音的,花园有共同的声音。那是整个花园的信念:一个风铃,在金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从缠结的枝叶中挂下来。这风铃很古老,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纹。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春天和布谷鸟悠远的啼声作伴,夏天缓和了令人烦躁的坚持不懈的蝉声,秋夜蟋蟀只有在风铃响时才肯停一停。小麻雀在冬日的阳光中叽叽喳喳,歪着头对准风铃一啄,风铃响了,似乎在提醒,沉睡的草木都在活着。

③“铁铃铛!”孩子们这样叫它。他们跑过金银藤编扎的门,总要伸手拨弄它。勉儿,孩子中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从他装满问号的眼睛可以看出,他觉得这铃很神秘。

④风铃那沉闷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很像是富有魅力的女低音,又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⑤勉儿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抱住那根细链。打秋千似的,整个铃铛荡过来又荡过去,荡得高高的!他掉下来了,像流星划过一条弧线,正落在爸爸的书桌上。各种书本图纸一座座高墙似的挡住他,什么也看不见。爸爸大概到实验室去了。爸爸说过,他的书桌已经够远,实验室还更远,在沙漠里。沙漠是伟大的。

⑥“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玉簪棒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⑦“你在这里!铁铃铛!”勉儿上学时照例招呼老朋友。他轻轻抚摸铃身,想着它可能累了。

⑧风铃忽然摇动起来,幅度愈来愈大,素来低沉的铃声愈来愈高昂、急促,好像生命的暴雨尽情冲泻,充满了紧张的欢乐。众草木用心倾听这共同的声音,花园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勉儿也肃立。那铃勇敢地拼命摇摆着,继续发出洪钟般的声响。声响定住了勉儿,他有些害怕。

⑨“它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紫薇是见过世面的。

⑩好一阵,勉儿才迈步向学校走去。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风铃逐渐停下来,声音也渐渐低沉,最后化为一声叹息。不久,叹息也消失了。满园里弥漫着玉簪花明净又丰富的香气。

⑪勉儿从学校回来,走过花园,风铃沉默着。那吊着小锤的细链僵直了,不再摆动,用手拉,也没有一点动静,他自己的心悬起来,像有一柄小锤,在咚咚地敲。

⑫他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和妈妈一起到沙漠中了。无垠的沙漠,月光下银子般闪亮。爸爸躺在一片亮光中,微笑着,没有一点声音。

⑬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

⑭勉儿累极了,想带着爸爸坐在铃上回去。他记得那很简单。但是风铃只悬在空中,小锤子不垂。

⑮他站在爸爸的书桌上,踮着脚用力拉,连链子都纹丝不动。铃顶绿森森的,露出一丝白光。那是裂开的缝隙,链子和铃顶粘在一起,锈住了。

⑯如果把它挂在廊檐下不让雨淋,如果常常给它擦油,是不是不至于?

⑰“它已经很古老了,总有这么一天的。”妈妈叹息着,安慰勉儿。

⑱花园失去了共同的声音,大家都很惶惑,玉簪花很快谢了;紫薇的绉边小帽都掉光了;马缨只剩了对称的细长叶子敏感地开合,秋雨在叶面上滑过。

⑲那只锈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勉儿最后一次抱住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绿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1.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2.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4.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