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募 捐 碧 野 一望无尽的长安街安详地躺在朝雾里,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募 捐

碧 野

一望无尽的长安街安详地躺在朝雾里,冷风从街两旁的屋顶上一阵阵地往下倾扫,稀疏的人影远远地蠕动着。一阵风来,又把黄沙飞腾起来,遮蒙了视线。天空像被寒气凝冻得青紫,街旁矮树的叶落得快完了,有些秃枝在寒风中摇曳着。

慧走在前面,她是自告奋勇地把干粮斜挂在身上,我们的捐册和几个充饥的馒头都放在那干粮袋里。她算是我们这个小队里的队长,我和老熊并着肩默默地跟着走。

这是南城的一个市集,我和老熊随着慧走到一家小店门前去,慧把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从干粮袋里取了出来,我把我衣袋里的募捐宣传单也掏了出来。

“掌柜的,日本兵在打我们的绥远了,我们的中国兵冰天雪地里保护着我们的国土。要晓得我们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

慧把话停了停,望望站在柜台前的店老板,只见一道惊惶的神色掠过了店老板的脸孔。忽地围在店门前的买客中的一个发出沙哑的声音:

“我们的绥远失掉了么?”

“如果我们老百姓不帮助我们的守兵,绥远是要失掉的!绥远一失掉,我们在北京城里的人不但不能做买卖,日本兵还要砍杀我们哩!”

慧又望了望众人的惊怕的脸色:

“我们不要怕,只要我们全国老百姓肯出力帮忙,不单我们绥远不会失掉,就是驻扎在我们北京城周围的日本兵也要给我们赶走的!我们老百姓现在最好的帮忙法子,就是捐钱给我们绥远的守兵买皮衣,我们打算买一万件皮衣运到绥远去!”

“一万件!”老熊把一只指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柜台。

我把募捐宣传单一边分发给众人,一边念着:

“多捐一大枚,多打死一个敌人!”

店老板最先拿出两角票来,买客中的一个老太婆也把篮筐里的一张三十枚的铜子票,颤动着手摊在慧手里的捐册上:

“女先生,我的孩子也当兵,只要那些打鬼子的兵哥哥不要冻出病来!我虽然老不中用了,不过您女先生要叫人缝皮衣的时候,请到那对直的胡同里叫一声老二姆!”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

“谢谢您,好太婆!”慧用钢笔在募捐册上划了一阵子后,嘶的一声把收条撕下来给店主人和老太婆。

接着我们又移近一家油盐店去。

突然一种皮靴声向我的身边冲了过来,我把头一抬,看见一个警官站在我的身旁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接着像觉察出我的什么似的,把眼皮一皱,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

“浑蛋!谁叫你们捐钱给人家?”

慧走到警官的身边去,温和地说:

“官长,我们学生是出来捐些钱给绥远的抗敌弟兄的……”

“谁跟你说话!”警官粗暴地叫了一声,接着又冲过两三间店前去:

“谁敢捐钱的,我就要带他上区署里去!”

“汉奸!”一声孩子的尖叫。

我们三个冲出了围看热闹的人群,一直向街的那头走去,当我们走了一百步脚远的时候,慧挡住了一辆洋车:

“先生,请捐些钱给绥远的守土官兵吧!”

“我只剩下还车钱呵。”坐在车上的西装青年红了红脸。向车夫:       

“跑吧,尽站着干吗?”

车夫反而把洋车停放在地上,一边擦着头上的汗珠,一边问:

“是不是打日本鬼子?”

“打日本鬼子!我们绥远的守兵在战壕里又寒又饿……”

“呵!”车夫兴奋着,把血红的眼睛睁得大大,回转头去对车上:

“先生,请先把车钱给我吧!”

车夫接过了车钱,又从踏板下拾起四个铜板:

“呵……让我来捐吧……一毛又四个大子……”车夫咧着嘴巴,作着胜利的笑。

慧刚收下钱在动笔写收条,突然先前的那个警官又追了过来,抡动着臂膀:

“走,走!”

“走干吗?我愿意捐钱救中国!”车夫跳起来嚷着。

“浑蛋!你敢?”警官把拳头在车夫的面门上摇了摇,突地一手来夺慧手里头的捐册,老熊捉住了警官的胳膊。

“你有良心么?你有良心么?”慧在老熊的掩护下伤心地哭了。

这时在铁桶般围着的观众中,挤出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后面还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弟弟,移近慧的身边:

“姊姊!姊姊!”小女孩摇着慧的身子,把手里的几个铜板塞在慧的手里,后面的小弟弟也争了上来,把小手里的一个铜板高高地举了上来。

慧很快地从小弟妹的手里接过钱来,低下头去在两人的小手上轻轻地吻了两下,晶莹的泪珠滴落在两只小手心上。

警官茫然地呆望着,观众们的眼睛里炽燃着愤怒和爱怜。

(原载1936年《生活星期刊》第27期;选自《百家散文名作鉴赏》,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我们上街募捐带着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和募捐宣传单,这透露出当时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是有组织的。

B. 慧对店老板说“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他露出惊惶的神色,因为他看出来我们要向他募捐。

C. 警官来到我身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并且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因为他怀疑我们募捐对抗日能起什么作用。

D. 我们向坐在洋车上的西装青年募捐,他以只剩下还车钱来推托,我们只好向车夫募捐,车夫欣然捐出了一毛又四个大子。

E.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所写的内容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这样写使文中记述的募捐这件事真实可信。

2.作品中慧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是怎样描写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对捐款群众的描写简要分析。

4.作品第一段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作品为什么以景物描写为开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AE 2.①热心救国,耐心坚决:积极走上街头为守土将士募捐冬衣,耐心地给民众讲援助前线的道理,遇到反动警官的阻挠也不放弃募捐。②认准关键,善于说理:既从反面向受众讲明老百姓不帮助守兵将造成国土沦丧、老百姓生活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又从正面说明只要老百姓肯出力帮忙就会有好结果,以此劝说群众捐钱为守土将士买皮衣。③心怀真诚,爱憎分明:她对捐款救国的人充满感激,以感激的口吻称呼老太婆为“好太婆”,轻吻小姐弟的小手,并流下晶莹的泪珠;对阻挠捐款的警官愤怒地斥责其没有良心。 3.①正面描写。语言描写:描写军夫跳起来嚷着“走干吗?我愿意捐钱救中国!”活画出车夫赤诚爱国、敢于抗争的形象。动作描写:描写小女孩把几个铜板塞在慧的手里,小弟弟把铜板高高地举上来。表现了他们捐款的毫不犹豫。神态描写:描写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形象地表现了她对前线将士的体恤;描写车夫捐款时咧着嘴巴,作着胜利的笑,真实传神地表现了他对自己捐款救国之举的自豪。②侧面描写:描写观众们的眼睛里炽燃着对警官的愤怒,对捐款小姐弟的爱怜,更加突出了小姐弟纯真的形象。③反面衬托:描写警官凶恶地压制群众的抗日热情,反衬了捐款群众体恤前方将士、抗日爱国的赤诚情怀。 4.特点:①灰暗;②寒冷。 理由:①渲染寒冬的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使为给前线将士置办御寒物品显得急迫,并使下文青年学生为给前线将士置办皮衣而进行的募捐显得合情合理;③反衬下文募捐者和捐献者的爱国救国热情;④暗合当时国难当头、国运颓败的情势。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他看出来我们要向他募捐”的分析错误,应该是他害怕我们失掉绥远,日本兵打过来,他再不能在北京城里做买卖。C项,“他怀疑我们募捐对抗日能起什么作用”分析错误,应该是他存心破坏抗日,压制老百姓的抗日热情。D项,“我们只好向车夫募捐”概括错误,应该是车夫主动问是不是打鬼子,然后自愿捐款。 2.试题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通过文中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或情节进行概括,还有就是关于人物的描写或评价。从文中内容来看,慧主要是上街给民众讲道理,让他们为抗日战士捐冬衣,虽遇到了阻挠,但她并不放弃,由此可知她的坚持和耐心,以及她的爱国热情;她在劝说的时候,是非常有技巧的;还有就是她对待不同的人,态度不同,可知她爱憎分明。分点概括出来即可。 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以先从文中找出关于捐款群众的描写内容,然后再进行判断和分析。一般考虑的方面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反面衬托等。如“车夫跳起来嚷着‘走干吗?我愿意捐钱救中国!’”这是语言描写,以此刻画车夫的形象;此处还有动作、神态等的描写。还有就是在突出小姐弟形象时,也借助群众们的表现体现;而其中警官们的表现,则是对捐款群众的反衬。 4.试题分析:从朝雾、冷风、黄沙、寒气、矮树等景物可知景物特点是灰暗和寒冷。而景物描写作用则需要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尤其是处在文章开篇处的景物描写更需要注意。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社会环境以及与故事情节的关系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描写了春回大地草木勃发的田园风光,表达了作者归隐田园的快乐之情。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两句是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而还。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一文中,“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 声色结合, 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4)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5)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雨过天晴、阳光普照、天空晴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7)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

(9)《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10)《陈情表》中李密从年龄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两题

纱窗恨·答冠月韵

田茂遇

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

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

[注释] 落梅花:即《梅花落》原出塞北,汉乐府横吹曲名,本笛中曲。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

B. “黑雪”,雪是白色,而诗人着一“黑”字,正写出夜晚所见之景。

C. 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

D. “雕盘处”“ 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

2.这首诗感情丰富,说说诗歌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课外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

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十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多。明年再出,亦有功。 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

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有容统之,擒倭东沙。

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诏有容统水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有容叹曰“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不克济也。”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时金、复、盖三卫俱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不可守。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四年,有容以年老乞骸骨,归,卒。

(选自《明史•沈有容传》,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B.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C.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D. 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试”是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又称“大比”。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B. “倭”指倭寇。是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

C. “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海内”指国内,“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

D. “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有容热爱军事。他从小就会骑马击剑,后考中武生乡试,梁梦龙、张佳胤都赏识器重他,让他担任要职。

B. 沈有容作战勇猛。指挥夺取刘家口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虽身中两箭,但仍斩首六级,等敌人退走了才回来。

C. 沈有容有计谋。他曾想用奇兵攻打倭寇的巢穴,可惜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导致部队攻打失败。

D. 沈有容爱护百姓。郎先发布禁令不让人去救百姓时,他表示反对并下令让几十艘船开往各岛,从而使数万人获救。

4.翻译句子: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查看答案

阅读课内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A. 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④相同 ②和③不同    D. 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2.翻译下列句子: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2)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写于“乙巳岁十一月”,这一年是晋安帝义熙元年,那么,五年后的干支纪年应该是庚寅年。

B.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登临滕王阁时正是季秋,那是秋天的第三个月,秋意正浓。

C.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D. 李密“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指没有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