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卞毓方 ①季羡林注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卞毓方

①季羡林注定与北大、清华有缘。他十九岁进清华,二十三岁毕业,四载寒窗,奠定了百年学问的基础。1981年,他以古稀之身作《清华颂》,文中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在那时候,国家民族正处在危急存亡的紧急关头,清华园也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但是园子内的生活始终是生气勃勃的,充满了活力的。民主的气氛,科学的传统,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我同广大的清华校友一样,现在所以有一点点知识,难道不就是在清华园中打下的基础吗?离开清华以后,我当然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但是在每一个阶段,只要我感觉到学习有所收获,我立刻想到清华园,没有在那

里打下的基础,所有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②1935年,季羡林得母校清华的栽培,赴德留学。1946年回国,又承清华教授陈寅恪的引荐,进了北大。季羡林执教北大,迄今已届六十年。他对清华的依恋,已如前述。那么,他对北大又是一番什么情思呢?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季羡林发表了一篇短文《我看北大》,内中有对于这个问题的归纳。他说:“北大的历史不是一百年,而是几千年。因为,北大最初的名称是京师大学堂,而京师大学堂的前身则是国子监。国子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前身又是太学,则历史更长了。从最古的太学起,中经国子监,一直到近代的大学,学生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在近代史上,历次反抗邪恶势力的运动,几乎都是从北大开始。这是历史事实,谁也否认不掉的。五四运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虽然名义上是提倡科学与民主,骨子里仍然是一场爱国运动。”绕了这样一个大弯子,袖子里藏的是什么样的乾坤呢?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季羡林说:“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身上的优点不多,惟爱国不敢后人。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着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还能何所求呢?”

③为季羡林作传,其间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握传主的风格。你可以强调他的渊博,他的朴实,他的勤奋,他的温和而倔强,洒脱而严谨,清澈而幽默……但是,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不够传神。直至有一天,读到他关于北大派和清华派的话题——他说:“北大和清华有没有差别呢?当然有的。据我个人的印象,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方面,在对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的贡献方面,两校可以说是力量匹敌,无从轩轾。这是同一性。但是,在双方的风范——我一时想不出更确切的词儿,姑且用之——方面,却并不相同。如果允许我使用我在拙文《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中提出来的文艺批评的话语中的话,我想说,北大的风范可用人们对杜甫诗的评论‘沉郁顿挫’来概括,而对清华则可用杜甫对李白诗的评价‘清新俊逸’来概括。”(《漫谈北大派和清华派》)“清新俊逸”,“沉郁顿挫”,季羡林清华毕业,北大执教,在他身上,这两种风范是水乳交融、恰到好处地搀合在一起的。简言之,他的清新俊逸似李白,他的沉郁顿挫似杜甫,正所谓“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于是这八个字,成为解读季羡林的钥匙。

(选自2007年8月《北京晚报》,有删改)

1.在第①段中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

2.第②段中划线句“这就是我们期待的答案”中的“答案”是什么?

3.第③段“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中的“神”和“魂”分别指什么?

4.本文作者着重介绍了季羡林先生哪三方面的情况?作者对季羡林先生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1.国家危亡时刻,清华大学的生活充满活力,生气勃勃;清华大学有着民主气氛、科学传统;清华大学为季羡林先生打下厚实的知识基础。 2.季羡林先生有爱国情怀,有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让他如鱼得水,给了他安身立命之地,让他深感幸福。 3.季羡林先生的“神”是清华的“清新俊逸”,“魂”是北大的“沉郁顿挫”。(如果回答中“神”与清华、“魂”与北大联系在一起也可以) 4.介绍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他对清华的依恋(季羡林在清华求学);对北大的情思(在北大执教);季羡林先生的风格。情感:作者对季羡林有景仰之情。(崇敬他的爱国情怀)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概括各句子的内容,然后提取关键词“生气勃勃”“民主气氛、科学传统”以及“为季羡林先生打下厚实的知识基础。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中的词语的含义的题目,注意分析北大对季羡林的影响的句子,然后概括。 3.试题分析:注意分析这是标题中传主的精神品质的概括,注意分析“清华“”北大“的精神在季羡林身上的具体的体现:“神”是清华的“清新俊逸”“魂”是北大的“沉郁顿挫”。 4.试题分析:先简答的划分段落,然后概括事件:对清华的依恋,对北大的情思,季羡林先生的风格。最后分析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名句空缺部分

(1)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氓》 )

(2)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__________。( 《涉江采芙蓉》 )

(3)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

(4)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渐车帷裳。( 《氓》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左丘明,和《公羊传》《谷梁传》并成为春秋三传。

B. 根据编排方式不同史书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等,其中《战国策》是国别体,《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C. 史书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资治通鉴》为通史,二十五史均为断代史。

D. 第一部断代史是《汉书》,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寡人之也       过:原因

B. 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往下送

C. 知亡矣         既:已经

D. 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对方的尊称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贰:依附一个同时又依附另一个

B. 函陵,秦军氾南          军:驻军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退    必:必须

D. 臣之壮也,不如人          犹:尚且

4.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晋  佚之狐言郑伯曰    B. 是寡人过也  邻之厚,君薄也

C. 今急求子  因人之力敝之    D. 阙秦利晋  若舍郑为东道主

5.下列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深明大义,虽然年轻时没有得到重用,在国难当头之时他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出城劝说秦王退兵。

B. 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充分利用秦晋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

C. 秦王信服烛之武的一个原因是烛之武处处为秦考虑,先分析“越国以鄙远”的难度,接着分析秦晋的利益关系,最后分析存郑的好处,厉害关系明了,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D. 烛之武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离间双方,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犯秦,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戒心,这也是秦伯退兵的一个原因。

 

查看答案

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奉为“五经”之一。

B. 《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C. “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卫风•氓》中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用了比兴的手法。

D. “国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采薇采薇,薇亦作: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

B. 我戍未定,靡使归:问候

C. 行道迟迟:很晚

D. 戎马既驾,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 昼夜勤作息    B. 勤心养公姥

C. 否泰如天地    D. 其日牛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