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注]①五湖:这里指太湖。此句与下面“谁见”两句均出自梁朝柳恽《江南曲》:“打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谦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重在写景抒情,诗人远望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B.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钱别的场面,甚至--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

C. 颈联实写,交代了朋友的远行,友人的一叶风帆,渐渐远行,诗人的心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

D. 尾联重在用典抒情。写诗人站在汀州之上,对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

E. 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离思深情,悠然不尽。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2.颔联的诗眼分別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1.AC 2.①诗眼分别是“没”和“空”,没:消失;空:白白地,徒然地。②借景抒情,“没”字,暗扣“望”,借助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抒发对友人的牵挂思念。“空”字,写青山空对着诗人,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友人离别后诗人的空虚寂寞的心境。③虚实结合,想象,比喻,诗中“飞鸟”比喻南游的友人,写出了友人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想象远去的友人不知停留在何处,只有眼前的青山空对着自己,徒增思念。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项错在“首联重在写景抒情。首联重在叙事写景。C项错在“颈联实写”。颈联是虚实结合,因为想象联想是虚写。所以选A项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鹿卿,字德夫。博通经史,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嘉定十六年,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调南安军学教授。张九成尝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诸学以训。立养士纲条,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曰:“是无挠我者。”

真德秀守泉,辟宰南安,鹿卿以不便养辞。德秀曰:“道同志合,可以拯民,何惮不来?”鹿卿入白其母,欣然许之。既至,首罢科敛之无名者,明版籍,革预借,决壅滞,达冤抑,邑以大治。德秀寻帅闽,疏其政以劝列邑。岁饥,处之有法,富者乐分,民无死徙。会岳珂守当涂,制置茶盐,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屈于初。命鹿卿核之,吏争窜匿。鹿卿宽其期限,躬自钩考,尽得其实。珂辟置贪刻吏,开告讦以罔民,没其财,民李士贤有稻二千石,囚之半岁。鹿卿悉纵舍劝以其馀分,皆感泣奉命。鹿卿言罢浮盐经界硷地先撤相家所筑就捕者自言我相府人鹿卿曰行法必自贵近始卒论如法。丞相史弥远之弟通判温州,利韩世忠家宝玩,籍之,鹿卿奏削其官。

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属劾惟说。州索印纸,惟说笑曰:“是犹可以仕乎?”自题诗印纸而去。衢州郑逢辰以缪举,鹿卿以委使不当,相继自劾,且共和其诗。御史兼二人劾罢之。及知泉州,改赣州,皆辞。丞相杜范遗书曰:“直道不容,使人击节。君不出,岂以冯惟说故耶?惟说行将有命矣。”鹿卿乃出。上眷遇弥笃而忌者浸多,有撰伪疏托鹿卿以传播,历诋宰相至百执事,鹿卿初不知也,遂力辨上前,因乞去,上曰:“去,则中奸人之计矣。”令临安府根捕,事连势要,狱不及竟。

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谥清正。

(选自《宋史卷四百二十四》)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博通经史,文学名于乡            奚知其然也

B. 会乡人居言路,属劾憔说            而后今培风

C. 鹿卿悉纵舍劝以其余分            抟扶据上者九万里

D. 惟说素廉平,至辨曲直            时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B. 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C. 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D. 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鹿卿博通经史,名扬乡里。参加廷试因文章过于直率遭到详定官贬抑,在担任南安军学教授期间,尊重士人,重视教化,抚恤农民,在盗贼作乱中使学宫幸免。

B. 徐鹿卿孝敬母亲,忠于职守。他征得母亲同意才答应真德秀请自己去南安任职的要求,使县邑大治,得到已担任福建路长官的真德秀赞许,以其政绩劝勉各县。

C. 徐鹿卿爱民如子,不畏强势。岳珂驻守当徐时,模征暴敛,陷害平民,商旅不通,徐鹿卿受命核实,官吏闻风逃窜,受害平民感泣涕零,将余财分给他人。

D. 徐鹿卿性情耿直。他因错误举荐人而遭御史弹劾、罢免,等到任泉州知州改任赣州知州,都推辞不就职。后来经丞相杜范劝说才出来任职。

4.把文中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4分)

(2)上眷遇弥笃而忌者浸多,有撰伪疏托鹿卿以传播,历诋宰相至百执事,鹿卿初不知也(4分)

(3)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谨字思敬,沈深有识量,博窥经史,兼览谶纬,注《孝经》,尤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正光四年,初镇江左,上疏荐谨。广阳王元深北伐,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广阳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谨曰:“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广阳从其计。拔陵果来要击,谨伏兵发,贼大败。

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众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后见之,大怒。谨备述广阳忠,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谨后自以久当权势,功名既立,愿保优闲,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太祖识其意,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遂不受。及太祖崩,孝闵帝践祚,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明日,群公会议。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言于护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拜。众议始定。

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乞骸骨,诏不许。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武帝亲临,加太师、雍州刺史,谥曰文。谨为人智谋勇毅,善于事上。名位虽重,愈存谦挹。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谨亦竭其智能,故功臣中特见委信。

选自《周书•于谨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谨为长流参军            引:邀请    B. 谨备述广阳忠            款:服罪

C. 访于谨                    访:咨询    D. 蒙丞相殊眷                夙:早年

2.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

B. 孝廉,古代主要是汉代察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忠皇上、廉能正直的意思。

C. 践祚,在古代专门用来指帝王即位登基,类似用语还有践极、践政、践事、践袭、践国、践位等。

D.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用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传说是孔子所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谨性情深沉,有见识、有度量,厂博通读经书史籍,注释《孝经》,尤其好读《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赞叹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B. 乜列河率众归附之际,于谨预见到拔陵会倚仗兵多将广前来袭击,于是他与广阳王共同制定了伏击的计策并打败了拔陵军队。

C. 于谨闻知灵太后张榜悬赏捉拿他后,主动投案,并为广阳王倾吐苦衷,平息了灵太后的怒气,自己也免于处罚。

D. 中山公宇文护虽受顾命,但起初并没有建立威信。于谨为报恩德,在群臣集会之时为字文护争得了统理军国的大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重庆、十堰、宜昌和延安也出现了削山造地的做法。造地的目的是为地方政府带来额外的收入。这一过程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沙尘暴、空气和水污染、土壤侵蚀和山体滑坡。例如在十堰,削山引发了滑坡和洪水,把河水引入运河的做法导致严重的土壤侵蚀。这些工程没有做环境评估,由于空气中微粒增多,建造这些新生活区已经引发了大规模的空气污染,其原因是地方政府在建设这些地方时没有遵循环境法规。

城镇化是鼓励城市在合理引导下自然发展,而不是人工建造城市。最近几年的房地产热潮中建成的鬼城尽管本身并非生态城市,但也表明,建造城市不一定会带来创造新人口中心的效果:许多新城因缺少新居民能获得的就业岗位而一直空置着。积极的城市规划是确保人口与环境相容,把城市建成产生较少的碳和使用较少的资源的地方。

(摘编自《中国城镇化计划面临环境保护难题》)

材料二:

传统的城镇化经济系统模型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的经济系统

这个系统未能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城镇化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的经济系统

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摘编自陈柳钦等《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材料三: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到城镇生活,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6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住人口已达到6.9亿人,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人口聚集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大部分城镇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污水的收集存在明显的缺陷,大量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江河湖海中,严重地污染了地方水质、土壤、农田,破坏了生态平衡。大部分城镇垃圾的分类处理跟不上城镇的发展,人口聚集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不能及时地进行无公害处理,大部分生活垃圾采取填埋及露天堆放的处理方式,严重地污染空气、土壤及地下水资源。

(摘编自史亚楠等《浅析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经济系统是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经济系统是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看作一个系统。

B. 传统经济系统考虑因素单一,为粗放经济模式,而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经济系统综合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为循环经济模式。

C. 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经济系统中生产者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消费者让消费过程中的废旧物回归生态环境中。

D. 两系统中的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消费者是生产者的生产要素,如果消费者需求旺盛,生产者就会增加生产使其利益最大化。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移山填沟并不是保护环境的城镇建设方法,这样会引发很多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甚至会引来人类的灭顶之灾。

B. 在城镇化建设中,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让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也得到保护。

C. 城镇的扩张应该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自然地发展,应该控制人口规模,多开发小城镇,以此减少碳排放和资源使用。

D. 我国大部分城镇没有完善的污水和垃圾无公害处理系统,污水、垃圾严重地污染了土壤、地下水等,破坏了生态平衡。

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运用事例或数据分析了城镇建设中的环保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能让人们认清当前环保的紧迫性。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希孟18岁时,仅用半年时间便绘就了《千里江山图》,这既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存世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而在该图完成后一两年,他便英年早逝。《千里江山图》卷承载的是徽宗极力推崇的“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因而必须将之置于北宋的绘画审美意识的大格局里,并且与其它不同的审美观进行比较,才能深入领会画中的意蕴。

从五代到徽宗朝初的宫廷画坛,已基本形成了“悲天悯人”和“萧条淡泊”两种绘画美学形态,前者是表现社会底层辛勤劳作的场景,后者是抒发文人画家的洒脱或失落的胸臆。

蔡京为相期间,歪曲解释《易经》里“丰亨”“豫大”两句,以此为“据”蛊惑赵估去坐享天下财富,理由是天下承平日久,府库充盈,百姓丰衣足食即为丰享,既然天下“丰亨”,就要出现“豫大”,大兴土木,建造一系列专供皇家享受的建筑和园林,以此迎合徽宗好大喜功的心态。当这些奢靡的宫殿完工之后,殿内的装潢壁饰当然也必须与“丰亨豫大”的审美观相协调。

英宗朝魏国公韩琦在《安阳集钞·渊鉴类函》里提出了“真、全、多”的绘画审美标准:“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这些都影响了徽宗朝“丰亨豫大”审美思想的进一步形成,甚至影响到后来文人书法的幅式和容量,米友仁继承其父米芾好作高头大卷的衣钵,在他《潇湘奇观图》卷的跋文里所言更畅快:“成长卷以悦目。”

“丰亨豫大”审美观承接了北宋中后期技法求真。求精。求细和画面求大、求全、求多的趋向,设色富丽堂皇。在宫殿内墙上壁画、大轴以及屏风画的色彩要富丽堂皇,这正是徽宗要积极倡导的审美观。而那些具有“萧条淡泊"和“悲天悯人”意境的绘画是不太适合这里的宫墙。

王希孟的艳丽醇厚的大青绿山水,完美体现了徽宗“丰亨豫大”的审美观,徽宗十分关注宫中设色绘画的发展,鼓励用大青绿作山水画是其一生中十分重要的艺术突破。在他登基之前,唐代大小李将军的设色山水在北宋渐渐“褪色”了,唯有少数的宗室和贵胄画一点类似小青绿的山水画,如越令穰的《湖庄清夏图》卷,略施淡彩。而徽宗本人,除了个别的水墨画之外,他的画迹和代笔之作多数是用重色,十分鲜亮明丽。如传为徽宗摹写的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和他的《瑞鹤图》卷,宫廷画家的《听琴图》轴等,均与《千里江山图》卷的门幅相当,极可能都是1112年前后的画迹,是徽宗要集中时间解决宫廷绘画设色问题的结果,这也是“丰亨豫大”观念反映在绘画上的基本形态之一。

徽宗“诲谕”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卷,是为了提振青绿山水、特别是要开创大青绿山水的绘画语言。王希孟除了在画学受到过基本训练之外,几乎是一张白纸,极易领会并实现徽宗的意图。当时的李唐、朱锐等人的手法已经定型,重塑的难度比较大。王希孟敢于大量使用石青石绿,这在以往是极为少见的,相信这是他的观山所得:苍翠葱郁之山,近则呈绿,远则显青,原因是空气的厚度改变了远处山林的本色。画家继承前人用色之法,概括提炼出青绿二色。

《千里江山图》卷呈现出与“悲天悯人”和“萧条淡泊”不同的绘画面貌。它的出现并非偶然,与其他画家的趋同性共同交织成宫廷绘画的审美好尚,这也是山水画发展从表现单体到连续性整体的规律所致。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9月1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千里江山图》卷表现了北宋“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因而是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B. “悲天悯人”的绘画美学表现底层劳作的场景,而“萧条淡泊”的绘画美学抒发画家的洒脱或失落的胸臆,都已在北宋初年形成。

C. 徽宗时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就大兴土木,建造一系列皇家建筑和园林,这种做法也是《易经》里“丰享”“豫大”提倡的。

D. 王希孟继承前人用色之法,领会并实现徽宗的意图,提振了青绿山水、特别是开创了大青绿山水的绘画语言。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蔡京对《易经》里“丰亨”“豫大”的解释和韩琦提出的“真、全、多”的绘画审美标准是为了论述徽宗朝“丰亨豫大”审美思想形成的原因。

B. 把“丰亨豫大”绘画审美观和北宋初年“萧条淡泊”“悲天悯人”的绘画观对比,主要目的是论述山水画发展从表现单体到连续性整体的规律。

C. 用徽宗画迹和代笔之作多数是用重色鲜亮明丽,为体现徽宗“丰亨豫大”的审美观和用大青绿作山水画是其一生中十分重要的艺术突破提供了例证。

D. 文章由赞扬《千里江山图》引入,分析了“丰享豫大”绘画审美观形成原因及表现,并论述了这种审美观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徽宗“丰享豫大”的绘画审美观对王希孟的影响和“诲谕”,王希孟就可能不会创作出绝世之作《千里江山图》。

B. 王希孟与其他画家的趋同性共同交织成宫廷绘画的审美好尚,可见当年其他画家也认同“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

C. 《千里江山图》卷表现出“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这符合北宋山水画发展从表现单体到连续性整体的规律。

D. 《千里江山图》卷深受人们喜爱,可见只要创作出符合统治者要求的作品就可以引领风尚,得到人们的喜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某中学举行建校80周年校庆活动,先后邀请三位知名校友作报告。第一位校友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要做别人不做的事”,第二位校友觉得最关键的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第三位校友则要求大家“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做好”。同学们听完后,有的议论纷纷,有的陷入了沉思。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