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尽,颇有得色,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须臾,裁决尽            俱:全都。

B. 谓紫微舍人齐浣曰        顾:回头。

C. 明皇太平政            济:救济。

D. 近者倦于勤              稍:渐渐。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才不及崇 / 皆美于徐公

B. 爱身保禄从之 /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 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 犹且从师而问

D. 上览表,益加悼惜 / 今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       委积:聚积,堆积。

B. 夫不肖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C. 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相与:互相,交相。

D. 公当出入为藩辅             出入:指出将入相。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以卿坐镇雅俗耳。

(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B. 崇曰:“然则竟如何?”

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C. 一遵其法,无所变更。

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

D. 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

没有顾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危险,的确是有罪的行为。

5.请把文中“材料一”处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6.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说他是“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

 

1.C 2.B 3.C 4.D 5.(鲍叔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做法。 6.①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姚崇是一代贤相,才能出众,娴于政务。“材料一”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实际是避位让贤,充分调动贤明之士,这从“材料二”中卢怀慎举荐多人也可以看出来。正是这样他才能与姚崇戮力同心,成就唐王朝的开元盛世,这些都是卢怀慎作为宰相胸怀大度、以国事为重的表现。②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材料一”中写姚崇请假十余日,竟能导致政事堆积,作为朝廷宰相的卢怀慎竟然束手无策,其理政才能可见一斑,因此“材料一”中说其“每事推之”,实际上也就是指摘他遇事无能,只能推诿。即便是在“材料二”中写到其为官清廉,荐人有功,仍然不能遮盖卢怀慎作为宰相的无能。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推断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必须将该词放入句中,将句放入语段中,结合前后文进行推敲理解,不能孤立去理解这个词,更不能以现代汉语中该词的常见义项来代替它在文中的特殊含义。C项所在的语境是“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意思是, 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以济明皇太平政”句中的“济”应当是成就的意思。作“救济”的意思和宾语“基业”也不搭配。 2.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B项中,前一个“而”表因果,后一个“而”表转折。A项中,两个“以”是动词,认为。 C项,两个“焉”是代词他。D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他们的。“其”的用法:(1) 代词用法 (2) 副词用法(3) 连词用法(4)助词用法(5)复合虚词。(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他(她、它)们的。 ② 指示代词。那,那里,其中的。(2)副词。 ①表揣测、测度语气。大概、恐怕。② 表劝勉、期望、命令、祈使语气。可要、还要。③表反问语气。难道。(3)连词:①表假设。假如、如果。②表选择。或者、还是。 3.试题分析:C 项中,“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相与”不是“互相,交相”,而是一起的意思。该词学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中的“相与”,苏轼的《赤壁赋》中“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其中的“相与”就是“一起”的意思。 4.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本着直译的原则,将活用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都要体现出来。该句应翻译为,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罪人,翻译有误。 5.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下,居于……之下; 授以国政,介词结构后置句,以国政授之;美,形象词作动词,赞美。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6.试题分析:该题表现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和文本理解能力,难度很大。因为学生首先要能翻译出来,然后能针对问题找到文本写卢怀慎为相的地内容,做客观公正的评价。“材料一”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实际是避位让贤,充分调动贤明之士,“材料二”中卢怀慎举荐多人,表明他是大度、德高望重的贤相。“材料一”中写姚崇请假十余日,竟能导致政事堆积,作为朝廷宰相的卢怀慎竟然束手无策,其理政才能可见一斑,“材料一”中说其“每事推之”,实际上也就是指摘他遇事无能,只能推诿。也说明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提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 臣司马光评论说: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因为了解后者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他们,这种做法受到了孔子的赞赏。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布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 材料二译文: 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身份高贵以后,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对待亲戚朋友,卢怀慎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 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卢怀慎一直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出将入相,作国家的藩篱、皇帝的辅臣,皇帝寻求天下大治的心思很急切,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近来对政务慢慢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在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就亲手写了一封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奏章,对他的离世越发惋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 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 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 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D. 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2.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3.人物的复杂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有丰富的释读和评价的可能,上面材料中所分析的宝钗就是一个复杂性人物。请从《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人物(宝钗除外),结合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该人物复杂性的理解。

 

查看答案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1.材料二中,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

A. 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 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C. 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D. 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与“冷香丸”有关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B. “冷香丸”所解“热毒”,“病症”之一是追求功名,之二是为人端庄。

C. 有人认为,“冷香丸”有治疗内热外冷分裂性格的意义,对宝钗有益。

D. 有人认为,“冷香丸”是压制生命活力扭曲真实心性的,对宝钗有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偏不倚”中的“倚”,读音为yǐ。

B. “班姑蔡女”中的“班姑”,指《后汉书》作者班固。

C. “戕害”中的“戕”,最后一笔是“丶”(点)。

D. “不矜不伐”中的“矜”,意为“自夸”。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女子之美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各美其美    B. 美得适度

C. 都兼具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D. 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杜绝游客大量“顺走”免费厕纸的行为,北京天坛公园在公厕内安装了6台人脸识别厕纸机。游客只要摘掉眼镜、帽子,面朝识别屏幕,机器下方就会有适量的厕纸自动滑出,同一个人每隔9分钟才能取一次纸。据悉,“刷脸取纸”后,在游客量较大的南门公厕,厕纸使用量已由过去的每天20卷下降到现在的4卷。

对于北京天坛公园的这一举措,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表明你的看法,阐述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下面是2003—2013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情况的统计图表,请根据两个图表中的调查数据分别概括它们所反映的情况。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条不超过5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