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个字。
石材建筑非常费时,特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科隆大教堂的修建跨越了六个世纪,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也修建了一百多年。与石材建筑相比,木材建筑易坏易朽,整体寿命不长。中西方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主要是受文化心态的影响。②____________________,石材质地坚硬,体现理性的追求和阳刚之美;中国人多选择木质作为建筑材料,木质自然柔韧,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日前身份证不慎遗失,幸亏您能及时送回,实在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之中抽空专程前去向您致谢,烦请在家耐心等候。
B. 近来听说宝号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帮助的话,我们将鼎力相助。
C. 你的文稿,我已认真拜读,由于鄙人才疏学浅,水平有限,只对其中有疑的一处,斗胆进行了斧正。
D. 青年科学家、商界精英人士李林豪先生在个人爱好与专业选择方面的真知灼见,让我获益匪浅。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澳大利亚移民局近日宣布,将为中国公民的旅游或商务探访签证申请者开启优先审理服务,这一举措有望令澳大利亚成为更吸引游客的国家。
B. 从胡适、陈独秀、鲁迅对文学革命的态度来看,尽管有个性、见识的差异,但他们的行为是团结一致的,是攻击旧文化的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C. 此次对捷克的历史性访问,不仅将推进中捷各领域的互利合作,推动两国关系提升到新高度,而且也将为中欧关系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力。
D. 长远地看,一家公司在留给社会乃至人类的价值中,物质财富不是最重要的,它的创新机制、价值关怀与长远抱负,才是最为宝贵的。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游客跋山涉水来到这里,想欣赏的正是独特的梯田景观,想体验的正是传统农耕文化。若在梯田间修起一栋栋高级别墅、宾馆,这本身就是焚琴煮鹤。
②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后,深恐掉入名利陷阱,他律己极严,自书“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历历可见。
③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收窄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导致“双输”局面。
④当地时间17日晚,纽约曼哈顿区切尔西社区发生爆炸,导致26人受伤。附近的市民称这次爆炸振聋发聩。爆炸发生后,警察迅速封锁了该区域。
⑤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⑥市环保部门与政法机关联合,相继开展了“春雷行动”、“秋风行动”,营造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这些举措取得一定成效,但长远来看,这只是扬汤止沸。
A. ①③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所说的“师”有其独特的含义,其中明确指出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教孩子们书写,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夜空中令人不易察觉的缓慢移动的样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下列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 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唯有池塘自碧。
[注] 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 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 “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 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E. 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