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李贞) 《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爆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外,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的选手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低的阅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了一种文化自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2月10日)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
“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
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
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的出品。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
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湖南日报》2017年2月8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
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
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
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长江日报》2017年2月9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 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 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 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 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根源在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 荧屏是一种资源,作者认为,《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认识到: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 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节目的火爆让他们的人气高涨。
D. 《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 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更为全面。
C. 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节目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 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 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式的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粉红色大车
李娟
自从有了粉红色大车,我们去县城就再也不坐小面包车了。小面包车一个人要收二十块钱,粉红色大车只要十块钱。带稍微大点的行李,小车还要另收钱,大车随便装。最重要的是大车发车有个准点,不像小车,人满才出发,老耽误事。
粉红色大车其实是一辆半旧的中巴车,司机胖乎乎、乐呵呵的,每当看到远处雪地上有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公路跑来,就会快乐地踩一脚刹车:“哈哈,10块钱来了!”
我和60块钱挤在引擎和前排座之间那点地方,已经满满当当了。可是车到温都哈拉村时,又塞进来50块钱和两只羊。这回挤得连胳膊都抽不出来了,真想骑到那两只羊身上去……好在人一多,没有暖气的车厢里便暖和起来。
虽然乌河这一带村庄稀寥,但每天搭粉红色大车去县城或者恰库尔特镇的人还真不少。每天早上不到五点钟车就出发了,孤独地穿过一个又一个漆黑的村庄,一路呜着喇叭,催亮沿途一盏一盏的窗灯。
阿克哈拉是这一带最靠西边的村子,因此粉红色大车每天上路后总是第一个路过这里。我也总是第一个上车。车厢里空荡而冰冷,呵气浓重。司机一边在引擎的轰鸣声中大声打着招呼:“你好吗,姑娘?身体可好?”一边从旁边座位上捞起一件沉重的羊皮坎肩扔给我,我连忙接住盖在膝盖上。
天色渐渐亮起来时,车厢里已经坐满了人,但还是那么冷。长时间待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空气里,我已经冻得实在是受不了了。突然看到第一排座位和座位前的引擎盖子上面对面地坐着两个胖胖的老人——那里一定很暖和!我便不顾一切地挤过去,硬夹在他们两人中间的空隙里,这下子果然舒服多了。但是,不久后我尴尬地发现,他们两个原来是夫妻……
路上这两口子一直互相握着手,但那两只握在一起的手没地方放,就搁在我的膝盖上;我的手也没地方放,就放在老头儿的腿上。后来老头儿的另一只大手就攥着我的手,替我暖着,嘴里嘟噜了几句什么,于是老太太连忙替我暖另一只手。一路上我把手缩回去好几次,但立刻又给攥着了。也不知为什么,我的手总是那么凉……
车上的人越来越多,不停地有人上车下车。但大都是搭便车的——几乎每一个路口都有人等待。有的是坐车,有的则为了嘱咐一句:“明天四队的哈布都拉要去县城,路过时别忘了拉上他。”或者是“给帕罕捎个口信,还有钱剩下的话就买些芹菜吧。另外让他早点回家。”或者“我妈妈病了,帮忙在县城买点药吧。”或者有几封信拜托司机寄走。
车厢里虽然拥挤但秩序井然。老人们被安排在前面几排座位上,年轻人坐在过道里的行李堆上,而小孩子们全都一个挨一个挤在引擎盖子上,那里铺着厚厚的毡毯。虽然孩子们彼此间互不相识,可是年龄大的往往有照顾大家的义务,哪怕那个年龄大的也不过六七岁而已。
有一个约两岁的小孩一直坐在我对面,绯红的脸蛋,蔚蓝色的大眼睛静静地瞅着我,一连坐了三四个小时都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动都不动一下,更别说哭闹了。
我大声说:“谁的孩子?”
没人回答。车厢里一片鼾声。
我又问那孩子:“爸爸是谁呢?”
他的蓝眼睛一眨都不眨地望着我。
我想摸摸他的手凉不凉,谁知刚伸出手,他便连忙展开双臂向我倾身过来,要让我抱。真让人心疼……这孩子身子小小软软的,刚一把他抱在怀里,他小脑袋一歪,就靠着我的臂弯睡着了。
一路上我动都不敢动弹一下,怕惊扰了怀中小人儿安静而美好的梦境。
(选自《读者》2015年第20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粉红色大车每天不到五点钟就出发,一路鸣着喇叭,催亮沿途一盏一盏的窗灯,说明粉红色大车不仅准点、守时,而且司机温暖、热忱。
B. 司机见有人搭车,就踩了刹车说:“哈哈,10块钱来了!”挤上车来的不说“人”而说“钱”,可见司机见钱眼开,唯利是图。
C. “我”挤在一对夫妻的中间,分开了他们俩,他们不但没有责怪“我”,反而攥着“我”的手,替“我”取暖;“我”好几次抽回手,感到内疚,觉得对不住他们。
D. 文章运用了“蒙太奇”的写作手法,选取多个感人的镜头,表现了当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的美好人性。
2.请简要概括文章的写作思路。
3.文章最后写到一个两岁的孩子投向“我”的怀抱,有何作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分享经济已经融人我们的生活,人们所熟悉的共享单车,就属于典型的分享经济。
B. 分享经济一方面带来了产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 分享经济由于“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产品的拥有人和使用人不是同一个人。
D. 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也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
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增加,从而带来产量的增加。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多于我们的需要,我们只需把已经存在的东西进行重新分配。
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平台的人,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分享经济由此产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信息,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分享经济的身影。分享经济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
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比如,原来人们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务。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人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
其次,它让个人崛起。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比如,加入网络商店平台的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个性作品售卖给匹配的人。伴随着“微创业”的门槛降低和个性化被鼓励,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而每个人能力的激发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大推动力。
最后,它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分享经济让资源被更加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人。这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大的保护。据统计,每多一辆被充分利用的Uber车辆,就可以从路上去掉8辆车子。这就意味着更少的拥堵、更少的雾霾和更少的能源消耗。
(摘编自《重新定义分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工业革命时代与分享经济时代的“发展”形式虽然不同,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B. 把自己穿过几次又不想要的衣服在淘宝上以二手衣形式卖给买衣人,这体现了分享经济的特征。
C.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使得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分享经济由此产生了。
D. 随着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微创业”变得简单而易实现。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分享经济中获利。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分析了分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接着从三个维度阐述了分享经济给经济、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B. 文章运用例证法,通过个人房主和私家车主的例子,阐述了分享经济提供的产品具有丰富度和个性化特点。
C. 文章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的产品重新分配属性,表达了分享经济具有促使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公平的功能。
D. 文章从个性化的需求、“微创业”的兴起,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逐层论述了分享经济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有人说:我以为自己只是提笔忘字,但现在发现QQ聊天都找不准字了;有人说: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聊天界面都变成了图片和表情了。
材料二:受汉字听写大会的影响,许多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周末组织汉字听写比赛活动,报名者不仅有中小学生,还有上班族和老人;近两年,书法班越来越受欢迎,学员们表示,不管多忙都想来感受汉字之美。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选择角度,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要求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进入高三,学生将面临高考复习备考的高效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最好按老师的要求来复习备考,因为只有按老师的要求才能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而安排好时间,必将提高做题效率,高考中也就一定能考出优异的成绩。
①不是只有按老师的要求才能制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