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拔剑撞而破之”中的“破”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长余佩之陆离 B.伏清白以死直兮
C.哀民生之多艰 D.步余马于兰皋兮
下列各项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对下列画线词语的解释全都有误的一项是
①謇朝谇而夕替 替:废弃,贬斥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 谣:谣言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④忍尤而攘诟 攘:排斥
⑤延伫乎吾将反 延:伸长,延长
⑥回朕车以复路兮 朕:皇帝的自称
⑦进不入以离尤兮 进:到朝廷做官
⑧苟余情其信芳 苟:苟且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⑤⑦⑧ C.②④⑤⑥⑧ D.①③④⑥⑦
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掩涕(tì) 修姱(kuā) 揽茝(cǎi) 浩(hào)荡
B.谣诼(zhǔ) 侘傺(chì) 溘(kè)死 鸷(zhì)鸟
C.方圜(yuán) 攘诟(gòu) 兰皋(gāo) 芰(jì)荷
D.杂糅(róu) 昭(shāo)质 岌岌(jí) 陆(lù)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
三千年前的先民们生活在疆域不明的土地上,西周的日头落下后,春秋的繁星又缀满天际。在文明勃兴的源头,我们的祖先种庄稼的同时漫不经心地种植了最早的诗歌,收割下来,堆成一小堆叫“诗经”的粮食。
总怀有一种近乎“花痴”的向往之情回看先秦历史。先秦之中,尤爱春秋。那时名教和权术还在他妈的肚子里,文化本身顺乎自然因而光风霁月,劳动、杀伐、喜乐、歌哭,一切合于其本质。到战国时候,人心已是不古,再后来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产生,虽然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带来的士阶层独立精神的丧失和整个社会自由思想的湮灭,却无疑给“君子国”画上了句号。于是成书于最后的原始乌托邦的《诗经》,也格外的洁净和美好,令人珍惜。
少读诗书,一向喜欢浪漫主义的狂想,不中意现实主义的枯燥,而溯至诗歌的源头却恰恰相反:热爱《诗经》的朴素清新,厌倦《楚辞》的佶屈聱牙。《诗经》如玉,天然无须雕饰,那些一唱三叹的字句里倾注了古老的歌者们对生命真挚的思考和感触。
比如描写一个女子在昏暗的天色里等待她的情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一个征战多年的士兵踏上了回家的路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孤独的哲学家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最好的诗歌令人读之无言,无法解释,亦无复增益。尝于闹市街头见老夫老妇携手过街,彼时落照煦暖,空气中尘埃飞扬,恍然忆起《诗经》中“死生契阔”句,呆立半晌,默念再三,唯有怆然。
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和真正哲学的《易经》共同得以不朽。相对于制度和历史平庸的本质,它们闪耀着珠玉般经世弥久的美好光辉。然而无论什么,一旦沦为“经”,就会遭受不可避免的歪曲和利用。在作为“经”的《易经》中,原本混沌一片的阴阳有了主次之分。而对《诗经》的曲解就更加离谱,朱熹解《关雎》一篇为“颂扬文王教化,赞美后妃令德”,不知他私下里是否也觉得有那么点儿“不着调”。后人自己变得奴性了,也恨不得给他前面的所有东西染上奴性的色彩。
而《诗经》的美中,自有一份坦然,穿越层层烟雾和喧嚣,直指人心。它就是民歌甚至童谣,后人的阐释越艰深,那些字句越显得单纯。我们忽略掉浩浩荡荡的校注来阅读诗歌本身,会惊异地发现它们在如许岁月中竟然纤尘不染。也许有一天我们将不知道“卷耳”是什么植物,甚至不知道“马”是什么动物,“兕觥”更是早已成为传说中的容器,但人们将永远了解一个诗人的心情,他在异乡惨淡的空气里借酒聊以自慰,说道:“维以不永伤……”
春秋的风在《诗经》中一路吹到现在,把永恒的歌声刮进我们每个人的骨头里。
1.作者在第一段运用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诸经之中,只有《诗经》是真正的艺术?
3.文中第三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如何理解“《诗经》:乌托邦的风俗画”这一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题。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