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4分)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

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4分)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读                                 

 

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读《水浒》,我们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的要求:仿句式,仿修辞,仿句间的关系。本题所仿写的目标是“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由此可以知道,仿写的句式为“读……,我们可以……”,学生应选择一本读过的书,概括其中的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中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

雨,郁悒而又固执地下着。________,使人想起辽阔的江村,小楼一角,雨声正酣,从窗外望去,朦朦胧胧,仿佛张着纱幕,________,终于跟雨云融合作一处。我又记起故乡的乌篷船,________

A. ①那淙淙的雨声正惹人思绪纷飞 远山巅宛如一副绝妙的水墨画 缓缓地移动在江南水乡

B. ①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 远山巅宛如一副绝妙的水墨画 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

C. ①那淙淙的雨声正惹人思绪纷飞 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 缓缓地移动在江南水乡

D. ①那淙淙的细语正编织着一种幻境 远山巅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 夜雨渐渐地敲着竹篷,船头水声汩汩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每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似乎都与技术变革息息相关。如今,正是新的技术革命爆发的前夜。

②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③在义工联盟中,他不仅是发起人、带头者,更是义工精神的实践者、坚守者,时时处处都处心积虑,亲力亲为。

④82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⑤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⑥自2015年6月起,经过三个月的改造,仁和花园小区焕然一新。如今,小区活动广场内篮球场、健身器材、桌椅等一应俱全。

A. ①④⑥    B. 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③⑤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咱们分别时你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B.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C. 大作已拜读,唯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

D. 拙作奉上,自己总觉得惶恐不安,望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里坚冰纵横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主客问答”中用小虫、米粒感叹人生短暂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阐说“学”和“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

曹彦约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 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 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 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 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2.本诗第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分析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