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一个伟大的诗人,因其得 “性情之正”,所以常是 “取众之意以为己辞”,因而诗人有个性的作品,同时即是富于社会性的作品。这实际是由道德心的培养,以打通个性与社会性中间的障壁的,这是儒家在文学方面的基本要求。道家则要求由无私无欲,以呈现出虚静之心,他们并不强调社会性。但在《诗》上,乃至后来的许多诗歌中,有的仅是劳人思妇之词,迁客离人之语,与社会并不相干,但有的依然能予社会以感动,而成为富有社会性的作品,这又是什么缘故呢?照中国传统的看法,感情之愈近于纯粹而很少杂有特殊个人利害打算关系在内的,这便愈近于感情的 “原型”,便愈能表达共同人性的某一方面,因而其本身也有其社社会的共同性,所以“性情之真”,必然会近于“性情之正”,但性情之正系从修养得来,而性情之上,即使在全无修养的人,经过情感自身不知不觉的过滤钝化作用,也有时可以当下呈现。悲苦的感情易向下沉潜,滤过、纯化其渣滓,所以悲苦之情常得性情之真。 而后来许多诗人,只要能把个人当下的真感情抒写出来,因其是真的、纯粹的,所以他同时也便写出了社会在这一方面的哀乐,予社会以感动的作用。“诗穷而后工”,正是这种道理。
总之,人的感情是在修养的升华中而能得其正,在自身向下沉潜中而易得其真。得其正的感情,是社会的哀乐向个人之心的集约化得其真的感悟,是个人在某一刹那间,因外部打击而向内沉潜的人生的真实化。在其真实化的一刹那间,性情之真即是性情之正,于是个性当下即与社会相通。而一个人,当他在感情的某一点上,直浸到底时,便把此点感悟以外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忘掉了,也略近于道家所要求的虚静状态。但这种性情之真,是隐现不常的,所以这种诗人常只能有一两首、一两句使人感动的诗,而决不能成为伟大的诗人。
( 节选自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有删改)
1.请具体解释“诗穷而后工”在文中的意思。
2.请简要概括“传情之正”和“性情之真”的不同。
3.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
(题文)《端午节》中,方玄绰领不到俸钱,借不到钱后,“抓起一本《尝试集》”“翻开了《尝试集》”“又要看《尝试集》”“念《尝试集》”。这些细节传达出鲁迅对方玄绰这类知识分子有什么样的认识?
《红楼梦》中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黛玉晚上去怡红院看望宝玉,因无人肯开门而落泪。请简要分析林黛玉落泪的原因。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三国演义》中许攸先为曹操献上火烧鸟巢之策,后又献上水淹冀州之计,但他恃功自矜,惹怒众将,虽有所醒悟,仍被许褚杀害。
B. 《欧也妮·葛朗台》中当欧也妮感到夏尔不再如二十岁时怀有浪漫和温情时觉得“船已沉入大海”,就如同迫遇到特别伤心的劫难。
C. 《边城》 中老船夫带着遗憾死后,翠翠哀痛欲绝,纯朴的茶峒人纷纷前来帮助料理后事,老马兵的“你放心,一切有我”给她温暖。
D. 《茶馆》中康大力见到刘麻子就想咬他几口,表现其对刘麻子充满了无限的仇恨;他和康顺子相侬为命,相互之间有着深深的爱。
E. 《老人与海》中老人在海上与鲨鱼进行了长时间的搏斗,已经很累了,仍多次想起和狮子、孩子一样象征力量与青春的棒球球星迪马吉奥。
一、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王荆公辞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脱去世故,平生不以势利为务,当时少有及之者。然其诗曰:“穰侯老擅关中事,长恐诸侯客子来。我亦暮年专一壑,每逢车马便惊猜。”既以丘壑存心,则外物去来,任之可也,何惊猜之有?是知此老胸中尚蒂芥也。陶渊明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然则寄心于远,则虽在人境,而车马亦不能喧之。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5处)
2.“王荆公”指的是 (人朽) 。古人习惯将 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3.王荆公和陶渊明对待世事有什么区别?请简要概括。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自古以来,“知”“和“行”孰难孰易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知”容易“行”很难,也有人说“行”容易“知”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