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西藏,说不完的梦境 丁海霞 西藏,一个永远都说不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西藏,说不完的梦境

丁海霞

西藏,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梦境。有人说它幽美,有人说它雄伟,有人说它纯净,还有人说它神秘。

到过西藏的人醉在眼前的梦幻里,没有到过的人醉在心灵的梦幻里。

如果从太空遥望,你能看到这里是“世界屋脊”;如果从高空俯视,你能看到这里峰岭相连,苍山如海,江河细如丝线,缝缀在山脊深邃的阴影里;如果站在高山之巅往下看,碧蓝如水的晴空下一片冰雪苍茫,黄绿的草原连着天和地,星罗棋布的碧蓝湖泊和点点白云般的藏绵羊群散布其间。

如果你深情地拥抱着这块神奇得近乎神话的土地,用心去看,还能看到什么?

那是藏东葱郁的原始森林,藏南深切的河床峡谷,藏西广袤无垠的荒漠无人区和藏北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那是拉萨河谷的村落农田,那是纳木错畔的玛尼石堆,那是米拉山口的风马旗,那是山南历史的沧桑图卷。

那是古格王朝的彩画和废墟,那是披着夕阳晚归的牧人,那是雅鲁藏布江的峡谷,那是阿里荒原的狼嚎。

西藏,这个被渲染着且将继续被渲染、被诠释着且将继续被诠释的地方,我们究竟能看到什么呢?把梦枕上雪域高原,一起开始这个做不完的高原梦吧!

每每提到西藏,我们总会联想到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喇嘛们静坐于幽暗的酥油灯下,思索佛陀的教诲;朝圣者冒着严寒和风雪,朝着圣域拉萨磕着等身长头;襁褓中的婴儿在诵经中,接受活佛的摸顶赐福;手持转经筒的老人拖着夕阳的余晖,围着神山圣湖转山朝拜……

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经幡还在山口飘荡,这是藏民精神世界和神灵世界交流的媒介;寒冷的清晨,大昭寺和扎什伦布寺的寺门还没敞开,长跪磕头的藏人已经挤满广场的水泥地。在山水草木虫鱼鸟兽一切生灵面前,“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是全部的声音,一种原始的纯粹的声音……

面对那一张张被高原紫外线雕饰过的脸,面对他们雪山般清澈、纳木错样晶莹的双眼,你只能震惊,直指心灵的宗教为无根的灵魂铸建了风雨中歇脚的小屋。当我们拖着沉重的肉体被痛苦、绝望、悲伤和迷惘困扰在尘世之网时,西藏和西藏的人们正静静地仰望着那圣殿的图腾,诵经祷告。

在西藏,你应该用心去看,用心去听,用心去诵,用心去嗅,用心去走,你才能看到古老宗教的支流汇聚着释迦牟尼、莲花生、宗喀巴、松赞干布的身影,流入藏传佛教的海洋。这是人与神的世界。

有人问我:“什么最能代表西藏?”我一时语塞。

是布达拉宫,那标志性的耸立山巅的红白相间的雕楼式建筑?是大昭寺和八廓街,这两个西藏人眼中最“拉萨”的地方?还是神山圣湖的美丽景色,那些上苍撒落人间的珠玉翡翠?

西藏,一个匆匆的游客带走的无非是一袋石头、一声鹰的鸣叫、一片西天的落日,留下的却是满山冈、满大路、满寺院的脚印,和对整个古老民族灵魂的守望。

是的,有了人的西藏才是西藏,有了藏民族的西藏才是叩动灵魂的西藏。八廓街的老阿妈转动着岁月的经轮,青藏线上的朝圣者用身体丈量到圣地的距离,桑耶寺佛学院的年轻僧人露了红袍一角笑着转身而去,羌塘草原帐篷里的孩子奔跑在清晨太阳的光辉里。

雪域高原养育的藏民族,吃着糌粑,喝着酥油茶,迎着呼呼作响的风马旗献上洁白的哈达。他们唱着天籁般的牧歌,跳着动人的锅庄舞,喝酸奶过雪顿节……

什么是西藏?她是镜子里的卓玛①,她是风中的扎西②,她是佛铃下的强巴③。

(选自《西藏日报》,有删改)

[注] ①卓玛:藏族对女子的称呼,它的意思是“度母”,一个很美丽的女神。是度脱和拯救苦难众生的一族女神,同时也是藏传佛教诸宗派崇奉的女性本尊群。因此二十一位度母在藏族地区被广大信徒或百姓普遍敬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②扎西:在藏语中为“吉祥”的意思。③强巴:西藏语中佛教中的弥勒佛。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说西藏有说不完的梦境,有各种各样的美,令人神往,这既点明题目,又表达出对西藏的无限深情。

B. 作者让你用心去看,说能看到美丽的自然(包括各种动物)、人们生活的热闹场景和古老王朝的遗迹。

C. “对整个古老民族灵魂的守望”一句,是指游客游历过西藏后,认为与想象中古老的西藏不同,所以坚守地远望古老的西藏。

D. 这篇散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以叙述、抒情为主,充溢着个人的情感,仿佛是一曲曲西藏的颂歌。

2.“西藏,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梦境”,作者在文中描述了哪几个方面?试简述。

3.文中画线的段落,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1.A 2.①神奇的秀丽山河。②古老的精神崇拜。③能代表西藏的事物。 3.①排比、比喻、拟物等修辞。例如:三个“如果……”构成排比句式,“是‘世界屋脊’”“苍山如海,江河细如丝线”是比喻,“苍山如海,江河细如丝线,缝缀在山脊深邃的阴影里”则运用了拟物修辞手法。②借物抒情(间接抒情)。借西藏的山川景物抒发了对西藏的赞美和喜爱以及醉在梦幻里的情感。③运用了描写、叙述两种表达方式。这段文字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从空间角度由高到低地描述了西藏的地理特点、环境秀丽。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说能看到……人们生活的热闹场景”的分析错误,原文只提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热闹场景”系无中生有。C项,“游客游历过西藏后”分析与概括不正确,曲解了原文,原文说“游客带走的无非是一袋石头、一声鹰的鸣叫、一片西天的落日,留下的却是满山冈、满大路、满寺院的脚印,和对整个古老民族灵魂的守望”,是对西藏文化的尊敬、认同,是对藏文化的展望。D项,叙述不是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应将其换成描写。 2.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概括“西藏,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梦境”的表现,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文本内容,确定文本表现西藏之美的地方。然后加以归纳概括。文章第三至七节描绘了西藏神奇的自然风光。第九至十二节着力表现藏民精神世界和神灵世界。文章最后五节重点写了能代表西藏的事物。 3.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类作品阅读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答题前先仔细阅读画线部分内容。确定其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表达效果。连用三个“如果……你能……”句式,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苍山如海,江河细如丝线”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缝缀在山脊深邃的阴影里”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如果从太空遥望,你能看到这里是“世界屋脊”;如果从高空俯视,你能看到这里峰岭相连,苍山如海,江河细如丝线,缝缀在山脊深邃的阴影里;如果站在高山之巅往下看,碧蓝如水的晴空下一片冰雪苍茫,黄绿的草原连着天和地,星罗棋布的碧蓝湖泊和点点白云般的藏绵羊群散布其间。本段借写西藏的自然美景表达对西藏的赞美和喜爱,间接抒情。这段文字描写了西藏秀美的风光,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微小说的出现至今仅仅五六年时间,它是随着微博的盛行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网络文学形式。关于“微小说”之“微”的具体含义,学界说法不一。“微”若指“微小”,那么马克·吐温《丈夫的支出账单》应该是微小说的开创与经典;若指“微博”,微小说则特指“微博上的小说”。微小说的网络定义则将二者合一,指以微博客形式发表的微型小说,是微博客价值延伸的一种生动表现形式。微小说一般不超过140个字,文本短小精悍、语言简洁、结局出人意料,作者可随时与读者互动,具有相当的网文交互性。

若仅就文本字数而言,微小说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可说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早在我国古代的《论语》《世说新语》《阅微草堂笔记》等经典文本中就有实践。事实上,从说唱文学到舞台剧,再到电影、电视剧,传统小说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文体总是借助传播技术手段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的突破,并由此对叙事艺术形态产生新的影响。尽管很多专家认为微小说的出现是对主流文学的延伸和补充,但相较于传统小说,微小说的文本形态仍具有更“短”、更“简”、“碎片化”、“即时性”和文学“信息化”等诸多不能被主流文学和传统小说的延长线所辐射的新特点。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形态,一方面作为新兴的传播方式为微小说提供了一个空前宽广的展示平台,同时在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传统小说的某些本质特征与审美倾向。作为新文学样式的微小说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如今风头正劲,这一结果虽离不开科技的日新月异,但其背后的成因一旦从技术层面转移到价值领域,涉及文学的内涵以及文学在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等问题,它所透露的事实本身便会超越技术的单一向度,乃至引发学界对文学本体的再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始终存在着作为文化秩序中心的“道”统,它垄断文化意识中的权威性并以此来制约文化,文学当然也不例外。千百年来,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围绕“道”统形成了一个颇具史诗品格的宏大叙事情结。受此思维模式浸染,现实主义作家作为有忧患意识的精英知识分子,肩负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微小说则在自身字数限制和后现代“碎片化”策略的影响下,不得不从宏大叙事过渡到小叙事,注重个体的话语表达和艺术的生活化。小叙事背离宏大叙事的全面、统一和定性,采取碎片化、拼贴式、反讽式的多种表达来反映当下。在微小说作者那里,记忆的整体性已然瓦解,生活纷乱破碎,即便他们试图在作品中缝合经验世界的片断与零件,展现给读者的依旧多是支离破碎的图景。小叙事里不存在宏大叙事的“典型环境”,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也并不能归结于某种统一的社会原因及其呈现方式,它在变数与常数的张力拉扯下,探求个人命运的偶然性与复杂性。面对非凡复杂的当下现实,小叙事反映出一种原态真实。

鲁迅先生曾指出稗官野史和私人笔记中存在着远比“二十四史”等所谓“正史”更为真实的历史。若不恰当地将传统文学比作正史,将微小说在内的网络文学比作野史,以个体经验为基础的小叙事恰可作为对历史真实和叙事的有效保存和有益补充。小叙事作为世界的小小碎片,顽强抗争着遗忘本身,它的种种尝试也就值得我们去留心聆听、仔细阅读、用心体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小说是一种新的网络文学形式,它伴随着微博的盛行而产生,其概念含义也引发了各方争议。

B. 我国古代的经典文本中也有优秀的短篇小说,只是从文本字数角度看,它们和微小说有诸多不相同之处。

C. 传统文化中的“道”统对古今中国的文学创作存在影响,宏大叙事情结的产生就是受其影响的结果。

D. 小叙事虽不能探求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却在人物命运的偶然性和复杂性的探求上具有一定优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关于“微”的两种不同理解在微小说的定义上得到了整合,即微小说的发表形式是特定的,具有相对严格的字数要求。

B. 微小说的文本形态具有许多完全有别于主流文学和传统小说的新特点,微小说的发展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C. 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家身上总是肩负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是一定的文化根源和思维模式影响的结果。

D. 微小说的作者采用碎片化、拼贴式等多种表达来反映当下,放弃了对记忆整体性的追求,只能展现出纷乱破碎的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小说和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在语言和情节安排上具有某些相似点,但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在互动性上远不如微小说。

B. 对微小说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深入探究,不仅会涉及科技发展问题,还会涉及文学与社会关系、文学本体等多方面问题。

C. 微小说的小叙事注重个体的话语表达,在对纷繁复杂的当下现实的反映中,小叙事显示出一种原态真实。

D. 包括微小说在内的网络文学在创作方面所做的种种尝试十分有价值,可以和传统的文学相提并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猴年到了,猴子想要变成人。当它穿上人的衣服后,发现还拖着一根尾巴,他想要成人一定得砍掉自己的尾巴,因为人没有尾巴。于是猴子拿起了砍刀,但动手之前,猴子被三件事困扰住了:

一是砍尾巴的时候会不会很疼;

二是尾巴砍了以后身体还能不能保持平衡?能不能保持灵活性?能不能活的长久?

三是尾巴一生下来就和自己在一起,跟了自己很多年了,不忍心抛弃它。自己能适应没有尾巴的生活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3分

A. 范曾数项王    B. 使使以大王

C. 常以身蔽沛    D. 燕国见之耻除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假如没有    B. 持千金之资物  币:钱币

C. 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D. 刑人如恐不胜   胜:尽

 

查看答案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很多时候人们会抱怨人际关系复杂,知心朋友难寻。_____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我们平日考虑自己过多,帮助别人太少。_____临时抱佛脚只会给别人以“利用”之感。试问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欢迎呢?别人又怎会对他慷慨相待呢______,别人才会拿出真心对我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