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即...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即六经,指《诗经》  《尚书》 《周礼》 《乐经》  《周易》 《春秋》

B.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壬戌:此处用于干支纪年,其中“壬”是天干的第九位,“戌”是地支的第十一位。

C. 烽火扬州

路:宋代行政区划分。扬州路指淮南东路,辖境在今江苏北部、安徽东部,治所在扬州。

D. 一尊还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这里指洒酒祭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句中加点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A项,《周礼》应为《礼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散谴”,倒是我们集中       ;读书不是要用虚假的       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       ,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A. 心智  慰藉   视而不见

B. 心力  慰劳   视而不见

C. 心智  慰劳   熟视无睹

D. 心力  慰藉   熟视无睹

 

查看答案

下列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十六七岁的青年,走在人生的路途上,应该珍爱青春,敞开心扉,感受多彩的生活,编织班斓的梦想,实现精神成长。

B.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亦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

C. 这些论六国的文章,尽管见解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言之有理,词之有故”。

D. 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致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美国《新闻周刊》最新报道,根据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网民投票,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2大文化国家,居前两位的是美国和中国。代表美国文化的符号有华尔街、好莱坞、麦当劳、NBA.哈佛大学、感恩节、自由女神像,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有汉语、长城、孔子、唐帝国、丝绸、京剧、功夫。

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隐士,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并和他结为好友。

B. 方山子就是陈季常,黄州山里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形似古时的“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

C. 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汉侠朱家、郭解的为人;长大后努力读书,想凭借读书在社会上大展宏图,认为自己是一世豪杰,但始终没有碰上机会;晚年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岐亭”的小镇上,过着隐居生活。

D. 方山子出身世代功臣门第,他的家原来在洛阳,花园住宅宏伟华丽,在黄河北岸有大片土地,足以让他过豪华舒适的生活。但他不慕荣利,放弃了这些而甘愿隐居在荒山里,说明他是一个追求精神上独得其乐的人。

 

查看答案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隐”字“侠”字是一篇的主脑,下面能够表现出方山子“侠”特点的一组是(    )

①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②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④晚乃遁于光、黄间 

⑤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A. ①③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