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士”阶层中选拔人才,把他们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为什么“士”成为治国人才的主要来源呢?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一个基本假定:“士”是精神修养和经典教育的产品,只有他们才能提供政治秩序所必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

如果想了解科举为什么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便已在中国萌芽,而且先后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我们不能不从“士”的起源和流变说起。在西周的“封建”制下,“士”是古代贵族中最低的一级,但从春秋时期起,“封建”制逐渐解体。一方面,上层贵族有下降为“士”的,另一方面,下层的“庶民”也有上升为“士”的,于是“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与此同时,“士”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的“文士”,相当于社会学家所谓“文化事务的专家”。这一社会变动至战国时期完成,“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便代表了“士”的原型。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虽有分歧,但却同以政治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为“士”阶层的最重要的任务。孔子“士志于道”的名言已对于“士”的社会功能作了明确的规定:他们必须担当起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重任。“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墨子处身于战国初期,“士”在政治上已远比春秋时代活跃,所以他更进一步要求各国国君“尚贤”和“亲士”。在积极方面,他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因为他们“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君主必须对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在消极方面,他更发出警告:“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从公元前5、4世纪之交起已有魏文侯受“经艺”于子夏和鲁缪公敬礼子思的记载。公元前4世纪中叶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网罗“学士且数百千人”,则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礼贤”机构。自此以后各国为了变法图强,无不以“招贤纳士”为当务之急,而政治舞台也完全操纵在“士”的手中。但当时的“士”都是所谓“游士”,不受“国”界的限制,他们人数十分庞大,又经常流动于于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国际”性的势力。正因如此,当时衡量一“国”或一个政治集团的实力,“士”的高下与多寡竟成为一项最重要的指标。

(节选自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关于“士”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举很早已在中国萌芽,“士”阶层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被纳入行政系统的,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B. “士”的综合素质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中最高的,他们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C. “士”的原型就是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的倡导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

D. 春申君、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等“战国四公子”及吕不韦等都拥有众多的“士”,这是他们政治及经济实力的表现。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士”曾经是古代贵族中身份最低的一级,后来逐渐被各国国君所看重,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势力。

B. 春秋时期起,“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从而“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文士”。

C. 儒家学派的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他们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社稷的珍宝,认为君主应该善待他们。

D. 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礼贤”机构,受此影响,各地君主纷纷有礼贤之举,如魏文侯礼遇子夏等。

3.根据相关内容,说说“士”之于一国的作用。

 

1.D 2.A 3.(1)“士”能提供政治秩序所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2)“士”能担当建立与维持政治秩序的重任;(3)“士”能操纵各国的政治舞台。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项“‘士’阶层是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被纳入行政系统的”说法有误,原文“‘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全国各地的‘士’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是说科举纳入行政系统;B项“最高的”文中没依据;C项 “这两大学派的倡导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说法有误原文说“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B项““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从而“士”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数量的增加和“士”的性质变化并无因果关系;C项是墨子观点,并非“如儒家”的主张,文章第三节中说的很清楚是墨子;D项错在“受此影响”,无因果联系。“各地君主纷纷有礼贤之举,如魏文侯礼遇子夏等”并非是因为“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学生领导力培训营”,旨在培养中学生的领袖气质。参加该培训营,需个人申请,同学推荐。请根据下面校园微博上的一些推荐贴子,为高二1班班长黄强同学写一封正式的推荐信。要求:层次清晰,表达得体,不超过70个字(含标点符号)。

青春小鸟:强哥,牛人!学校的大型学生活动,都是他一手组织,艺术节、辩论大赛、才艺展现大赛,你看了木?那才叫精彩!

OOKKO猪:黄兄,岂只帅,还是全国数学、物理竞赛金牌获得者,真有才!崇拜啊!

天地英雄:亲,谁能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云集,黄强是也!高二(1)班在他统领下,抱成团儿,获奖多多。佩服死丫!

临水花人:小强很强大,篮球队长是他,晚会司仪是他,书法第一还是他!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独行女侠:小女子佩服,大侠虽武功高强,却从不独来独往,你兄弟众多,让小女子自愧不如。

推荐信

尊敬的校领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月 × 日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①___________?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②________。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③________  , 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针对一些不法分子借九寨沟地震,以网络募捐名义实施诈骗、借机敛财,公安机关已掌握相关违法犯罪线索,正在抓紧开展打击查处工作。

B.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把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否普遍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衡量标准,让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C. 刷手机乘地铁实际是需要一张“手机一卡通”,只要市民所持手机具有NFC功能,下载手机指定APP后,即可随机生成一张“手机一卡通”。

D. 全球首例批准上市的北美转基因三文鱼体内植入的鲑鱼家族中体型最大的——太平洋奇努克三文鱼的生长激素基因,这样能使其快速生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禅宗成为士大夫可以在责任和放任、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自我协调和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儒家的传统,是一个入世的、对社会负有责任的传统。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想要恢复周礼,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克己复礼。[乙]儒家所谓的“不朽”,首先要立德,其次要立功,最不行还得立言。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都要靠社会的承认,一个人的价值要在社会上去体现。与之相反,禅宗有一套追求自然和放松的道理。禅宗说本自无缚,不用求解。只要放下一切就是自由的。我们要反省自身,去寻找一个清净境界。士大夫在这点受到影响以后,在沉重的社会责任和官场争斗之外,找到自我解脱和自我放松的方法。如用书法休养生息,什么间架结构都不能太刻意,自然就好,一定要挥洒自如

禅宗在一百多年以来,已经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现代的西方世界受到文化冲击的时代。[丙]大家可能听说过那个时候有所谓“垮掉的一代”,出现嬉皮士运动,新浪潮电影,反越战运动。在西方对自身文化强烈质疑、挑战和反叛的这么一个运动里面,禅宗的很多思想借着这个机会在西方变得非常流行,以至成为很多人信奉的文化和研究的题目。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净    B. 休养生息    C. 挥洒自如    D. 以至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B.     C.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阅读一部优秀的作品,需要心无旁鹜,潜心阅读。有时,甚至需要一点香菱学诗那样挖心(sōu)胆的精神。其中的精华部分还需要反复咀(jué)。

B. 凭心而论,电影市场并不缺硬汉形象,但受欢迎的无疑都是外国制造。而吴京的 《战狼2》,则展现出中国人的(biāo)悍之气,令人血脉(pēn)张。

C. 一款游戏成为现象级,足见其(mèi)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随着“王者荣耀”的风靡,(fáng)间的声讨之音也不绝于耳。

D. 中印对(zhì)的洞朗地区,一度成了中国、不丹之间的争议地区,近年来终于尘埃落定,但因离印度东北咽喉不远,印度方面曾多方阻(náo)。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