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青衣 胡玲 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青衣

胡玲

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争相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刚近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拥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子里,灯火辉煌,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乌泱泱的人群,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使劲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衫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戏散,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

柳月如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愿意跟我学戏吗?”

青莲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也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观众寥寥无几。青莲从最初的失落、失望演变为绝望。

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挖掘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说完,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

那天,青莲去找柳月如:“ 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没人看戏了,我想另找出路。”

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

青莲脱下戏服:“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

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柳月如。

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相约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不远处,几个年轻人正对着窃窃自语。

“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

老板来了。

青莲说:“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

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出来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

青莲内心像被人投了一块大石头。

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青蓬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你是青莲吧? 月如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

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里面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衫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安静的村庄因柳如月来唱戏而热闹,与后文“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形成对比,为后来青莲去唱歌作铺垫。

B. 小说一波三折,从听戏、学戏到放弃戏曲,最后又重新走上戏曲的舞台,以青莲的人生选择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C. 小说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月如形象,突出了月如深厚的功底、生动的气韵与对戏曲的坚守。

D. 小说采用留白式结尾,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青莲重开剧团说明青莲对月如充满愧疚,也表现了她对戏曲的喜爱。

2.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试做分析。

3.关于本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说是写戏曲的没落,有人说写写戏曲的传承,你觉得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并谈谈如何才能让戏曲文化得以传承?

 

1.C 2.(1)内容上,老板的回答道出了青莲唱歌能火的真相,说明戏曲独有的艺术魅力; (2)结构上,为后文青莲赶回县戏剧团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3.第一问:示例一:主题是戏曲的没落。月如与青莲的表演、扮相、唱腔,都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但是观众却越来越少,可见本文意在表达戏曲衰落的尴尬地位的;纵使结尾给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但实际上戏曲此时的状态是客观事实,就如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兴起、高峰和没落一样。 示例二:主题是戏曲的传承。青莲是月如的徒弟,在月如死后,重开剧团,重新走上戏台,这本身就已经是代代传承;即使现在的快节奏的生活对传统戏曲造成了冲击,但是经典的事物依然会在坚持的人身上得以流传、发展。 第二问:要想戏曲文化得以传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保持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戏曲经典曲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结,有自身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经济条件的提高,人们对戏曲文化的需求也会愈发强烈。 从国家层面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在教育体系中渗透戏曲文化,培养继承者与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着力开展宣传与表演。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借助现代化、多元化的传媒与终端设备,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原文中塑造月如形象时,没有心理描写。 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做该种题型,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该句是青莲在做歌星红了以后问老板时,老板回答她的话。从内容上,老板的回答道出了青莲唱歌能火的原因,证明戏曲独有的艺术价值。从结构上看,这句话震撼点醒了青莲,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她下文决定回到县戏剧团找师傅做铺垫。 3.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要求探究本篇小说的主旨,同时要求回答如何才能让戏曲文化得以传承,一题两问,有难度。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小说的环境,理清主要的故事情节,把握小说主要的人物形象,领悟小说的主旨。第一问关于小说主旨的探究,提供了两个选择,这两个考生可任选其一,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理解,能自圆其说即可。如果认为主题是戏曲的没落,则要从开始村庄里对戏曲演出的欢迎,青莲痴迷而跟从月如学戏到后来,观众越来越少,她也离开戏曲舞台做了歌星,再后来,县里的剧院也倒闭了,她的师傅月如也抑郁而终。如果认为主题是戏曲的传承,则从青连跟着月如学戏,虽然中途做了歌星,但后来她醒悟之后,迷途知返,在师傅死后,又重新走上了戏台。第二问可以从民众的心态角度、国家的主导力角度以及方法策略角度思考。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戏曲经典曲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结,有自身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经济条件的提高,人们对戏曲文化的需求也会愈发强烈。所以民众要保持文化自信。国家层面,要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在教育体系中渗透戏曲文化,培养继承者与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着力开展宣传与表演。策略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借助现代化、多元化的传媒与终端设备,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大量的文本典籍是传统文化中非常突显的部分。而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更是多得无法计数。何况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化传统是看不见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从古到今的人们的精神血液中。。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时,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过程,固有的传统会因之增加或减少,直至发生变异。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所以陈寅恪说,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应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

儒家学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由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的融入,产生了宋明理学,这是不同于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形态,思想史家称之为新儒学。陈寅恪高度评价这一文化融会和思想合流的现象。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后更日趋明显,终于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奇观。追其原由,主要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时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东汉的佛法东传和明代的耶教来华,同为中华文化这一品格的见证。清朝的道光、咸丰以后的历史,所提供的则是这种精神旨趣反向的历史见证。凡是不肯接受异质文化流来流去,甚至拒斥外部世界互动的时候,都是国家情况不那么美妙的历史时刻。

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可是历史的一定时期,社会的精英人物一起站出来反传统,并且形成社会的潮流,传统也会因之发生断层。但时过境迁,人们又会自我反思,由反传统转变为自觉地接续传统。 近一百年以来的中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又到了需要自觉地接续传统和让传统成为当代文化与社会建构的有益养分的历史时期。传统是通过各个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文化典范来承载和传承的。文本经典和典范性的文文化遗存里面集中藏有传统文化的密码,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不失为现代人接受和连接传统的有效方式。

(摘编自刘梦溪《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的轨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文化,内涵宽博,它主要包括大量的文本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

B. 魏晋至隋唐以来的禅宗文化和道教思想融入中国文化大传统,产生了新儒学。

C. 近一百年来的中国,是遵循着反思---反传统---接续传统的轨辙走过来的。

D.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异质文化的介入,会使固有的传统会增加或减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写起,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传统更新的特点。

B. 第二段中陈寅恪的观点说明传统更新是在旧传统中增加新养分和新资源。

C. 明代的耶教来华,清朝的道光以后的历史,都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D. 文章最后论述了传统传承的规律,并指出现代人接续传统的有效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肯接受异质文化介入,接受外部世界互动,国家就一定会繁荣富强。

B. 儒释道“三教合一”历史奇观的形成与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脱不了关系。

C.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接受和连接传统。

D. 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概念不同,传统文化能够看得见,文化传统则不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太极圣地陈家沟,常年居住着大批研习太极拳法的外籍学员。太极拳和针灸一样,在国外成为让人最信服的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二:巴西圣保罗市的幸福港迎来了鲁能足球俱乐部的23名16岁小球员们,他们除了足球训练,还学习葡萄牙语。

材料三: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从未到过中国,却巧妙地把中国民歌《茉莉花》作为音乐主线,将歌剧《图兰朵》打造成东西方文明相互结合的经典巨作。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参照下面甲、乙两位同学的辩论过程示例,依据丙同学的论断,补写出丁同学的辩论内容。

示例:

甲:鸟都是会飞的。    丙:近代中国人都是东亚病夫。

乙:鸵鸟是不会飞的,    丁:_________, 鸵鸟是鸟,_________

所以,有些鸟是不会飞的。    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大量的观测事实显示,_________ ,地震发生时均在震中及其邻区发现过大量与电磁(波)有关的异常现象。而这些电磁(波)的变化会最终反映在大气的电离层中,因此使用卫星监测电离层变化,____ 。所以,许多国家开展了地震电磁卫星(简称地震卫星)的探索研究,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暑期某学校学生研学团所作的解说词,下列选项中,用语全都不得体的一项

①女士们、先生们:②欢迎大家莅临八达岭长城游览!③今天我作为大家的导游,感到荣幸之至。④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最精华的部分,以苍茫的风光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口号而名闻天下。⑤目前,已有尼克松、撒切尔夫人等世界知名人士来这里拜谒,表达对长城的崇敬之情。⑥现在,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台阶,一睹长城的风采吧!

A. 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②④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