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群山连绵起伏,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B. 人在“千山”中行走,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

C. 山径幽深、独行无伴、千山高低,都容易“迷”。迷字更见野景之幽、野情之浓。

D. “熊升树”“鹿饮溪”破坏了山中的寂静,使诗歌的意境显得热闹、欢快。

2.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D 2.作者在山中行路疲劳,想找户人家休息而不得,忽然听到远处鸡鸣。表现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D项,“使诗歌的意境显得热闹、欢快”赏析错误,“熊升树”“鹿饮溪”破坏了山中的寂静,画面是动的,但是营造意境却是静的。故选D。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表达的情感能力。诗歌的最后两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意思是:诗人在山中行路疲劳,想找户人家休息,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这一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表现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凤,字子仪,安平人。父益,官给事中。凤登宣德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谳江西叛狱,平反数百人。正统三年十二月,法司坐事尽系狱,遂擢凤本部右侍郎。以主事擢侍郎,前时未有也。明年命提督京仓。六年改户部,寻调南京。适尚书久阙,凤遂掌部事。贵州奏军卫乏粮,乞运龙江仓及两淮盐于镇远府易米。凤以龙江盐杂泥沙,不堪易米给军,尽以淮盐予之,然后以闻。帝嘉赏。又言留都重地,宜岁储二百万石,为根本计。从之,遂为令。南京粮储,旧督以都御史,十二年冬命凤兼理。廉谨善执法,号“板张”。景泰二年进尚书。四年改兵部,参赞军务。户部尚书金濂卒,召凤代之。时四方兵息,而灾伤特甚。帝屡诏宽恤。凤偕廷臣议上十事,明年复先后议上八事,咸报可。凤以灾伤蠲赋多,国用益诎,乃奏言:“国初天下田八百四十九万余顷,今数既减半,加以水旱停征,国用何以取给。京畿及河南、山东无额田,甲方垦辟,乙即讦其漏赋。请准轻则征租,不惟永绝争端,亦且少助军国。”报可。给事中成章等劾凤擅更祖制,杨穟等复争之。帝曰:“国初都江南,转输易。今居极北,可守常制耶?”四方报凶荒者,凤请令御史勘实。议者非之。英宗复辟,调南京户部,仍兼督粮储。五年二月卒。凤有孝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及为凤属官犹然凤待之如初闻其贫即赒给之。

注:留都,这里指南京。

《明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凤有老/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

及为凤属官/犹然凤待之如初

B. 凤有孝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

及为凤属官犹然/凤待之如初

C. 凤有孝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

及为凤属官犹然/凤待之如初

D. 凤有孝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

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凤公平公正。他曾审理江西反叛案,为数百人平了反,又因为廉洁谨慎,善于执法,被人们称为“板张”。

B. 张凤实事求是。在处理贵州上奏军卫缺粮事件时,没有用掺有泥沙的龙江盐换米,全部用淮盐来换米,上报朝廷后,皇上因此嘉奖他。

C. 张凤远见卓识。面对四方战事平息、灾荒特别严重的情况,张凤与廷臣商议,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议,回报都说可行。

D. 张凤敢于更改祖制。认为国家减免的租税多,导致国家用度不足,便上奏请求批准全国减轻征税,这样可以永绝争端,而且有助军国之用。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又言留都重地,宜岁储百万石,为根本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诗的一、二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2.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列坐其              次:次序

B. 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C. 舍万殊            趣:兴趣

D. 夫人之相            与:一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永和,文中指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B. 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一个字和“地支”十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C.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澡,嬉游,以祈福消灾。

D. 流觞,古人于弯曲的水渠旁集会时,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而出

B.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C. 西望夏口

D. 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此亡秦之续耳                死生亦大矣

B. 见燕使者咸阳宫              有碑仆道

C.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