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人生的旅程就是这样,用大把时间迷茫,在几个瞬间成长...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人生的旅程就是这样,用大把时间迷茫,在几个瞬间成长。——瑞卡斯

在你的生命中有哪些使你成长的瞬间?请以“成长的瞬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成长的瞬间 事,因亲身经历而深刻,人,因认真感悟而成长。 那一次去学校上课,妈妈千叮万嘱,上车下车要小心,我却满不在乎,应付地“嗯”了两声。 去车站的路上,天阴沉沉的,感觉无聊,便拿出口香糖,一边努力的嚼,一边东张西望。 好不容易到了车站,却没有一辆去学校的车,没办法,只得等车。抬头望望灰色的天,我的心焦躁不安,不停地在原地踱来踱去。 一会儿,终于来了一辆客车,我欣喜万分。当车子一停,便迫不及待的跑了上去。坐下后,纳闷了,等车的那几个学生怎么不上车呢?过了好一会儿,售票员说这车只到第二个路口。我一听,糟了,这车不到学校啊!哎,我怎么这么蠢呢,现在是自作自受,只有瞪着眼睛望着车外。第一个路口到了,售票员叫旅客下车。我没多想就下了车,见车又向学校的方向驶去,这才恍然大悟,我下错地方了,这不是第二个路口! 前路漫漫,我低着头,沮丧到了极点,悻悻地向学校走去。摩托车叔叔问我坐不坐车,我头也没抬,没答理。天变得越发的黑了,远天与远山街接,好像踏下来似的。路上安静极了,没有络绎不绝的路人,空气中没有花香,甚至连那难听的乌鸦声也没有。孤独与无助使我的心好沉重,仿佛喘不过气来。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模糊不清,近处的树没有风与之共舞,地上的小草穿上黄绵衣冬眠了,山睡着,树静着,草沉默着。乌云挡住了晴朗,却挡不住我的忧伤。独自向前走着,独自安静着,一点一点淤积起泪水,一步一步隐匿着断肠。我没有活力与激情,感觉这青春在这落寞中慢慢死去,没有挣扎,没有拯救,雨点如期而至,落在了我的发梢,汇聚后从两颊滑落下来。此时好想妈妈,因为她可以和我说说话;好想爸爸,因为他可以给我撑伞;好想哥哥,因为他可以跟我比谁走得更快,可这些都是昨日的记忆。只记得走了好几个弯,可是还没有到校,看见迷雾中一颗小树在大树的庇护下安然无恙,我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小小的眼眶实在装不下如此沉重的泪水。伴着雨水与泪水的,我终于到了梦寐以求的学校。回转过身看看这段路程,身心无比轻松,天空中的乌云在散开,远山在清晰,大树在舞动,小草在苏醒。 生活中的事件就像镜子,在这事中,我看到了自己稚气的脸,它折射出我的性情与不足。突然明白,人生中孤独无助是难免的,一个人的旅行也会重演,我发觉自己多了一些感悟,多了一些成长。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题目为“成长的瞬间”,审题应抓住“成长”和“瞬间”两个关键词。成长,指长大,长成成人。包含外在的年龄增长,身高增长等,也包含内在不断变得成熟,如:不懂到懂得,迷茫到领悟,认识浅到认识深等。瞬间,意思是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在作文评判中,不必拘泥于它的短暂性。学生只要是写段经历,或一个个经历,都视为符合材料中“瞬间”的意思。作文时若能抓住个或几个触及内心的画面,写出具体的细节和思想顿悟,并且这种顿悟是成长的表现,即可定为符合题意。如果只是浮泛地叙写某一次经历而未揭示对“我”思想、人生等的深刻影响,或只是停留在对过去经历的简单感动、感谢、难忘上,而未能揭示过去的经历对现在之“我”的影响;或并未立足于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我”之间的关系而空泛叙述的均视为偏离题意。所以作文时一定要注意揭示过去的经历对现在之“我”的影响,立足于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我”之间的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柴达木看山

马卡丹

自小生长在山村,日夕与山厮磨,山中四时景致看得都有些麻木了,山的千姿百态也再难引起新奇感。这些年随俗众走东岳西岳,黄山武夷,那些名山奇景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石奇一点,峰险一点,松怪一点。可再奇再险再怪,古人今人那些佳词丽句早就将其囊括无遗了,反倒是比喻和想象往往比山本身更让人着迷。

但到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是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可仔细一瞧,不对了,胖则胖矣,却无肉,山的表皮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那是壮士耶!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的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这副壮墩墩的模样?

山似乎停住步,不再向我靠拢,只是一一端立着,任我以举重运动员的挑剔眼神,从它们身边缓缓经过。说实话,对它们,开初我是没怎么放在眼中的,那么矮,似乎还有些木头木脑,它不就是东邻老李家那愣小子么?它不就是西邻老张家那胖妞么?不过人不可貌相,山也不可貌相,愣小子胖妞后来成了硕士、博士,不是让我大吃一惊吗?平心静气想这山,矮虽矮矣,可要论海拔高程,泰山华山黄山庐山,一干名山其实统统只在它屁股下。它其实高耸于群山之上,却又不给你那种高不可近的感觉,这才见胸怀呀!如果你是它,尾巴不早翘到天上了?这样想着,看那愣小子看那胖妞的眼神,不觉多了几分敬意。

怀着敬意看这山,越看越看出了名堂。一墩一墩的山,粗看寻常,可无数墩的集合,汇成一列一列,逶迤连绵直到天的尽头,这寻常可成就了不凡,成就了壮观。而细看这每一列每一墩,那充满骨感的山体,尽都是那样的五彩灿然。赤、赭、黄、白、黑,这五彩尽都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不靠草木的披挂,不靠泥土的涂抹,本自天然。那种嶙峋,那种奇峭,它给你的那种无以言传的震撼,真是天地有大美呀!它像什么,什么都不像,什么都不是,就是美,让你呆若木鸡的美。任何比喻其实都是蹩脚的呀,你不禁想起适才把它们比作愣小子胖妞,比作举重选手,比作……多么的浅薄啊,真正的大美是无法比喻的,是无需与任何具象相似的,独特就是美,原初的震撼就是美!

我想起我的为文来了,为什么总在前人令人的文章中讨生活呢?为什么总在那里探求为文的格式呢?为什么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寻寻觅觅呢?太多的文化太多的知识太多的套路遮蔽了心智,你看见的不再是山,只是文化。没有了心灵与自然的交流,怎么可能心有灵犀,又怎么可能发现独特的美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醉眼看山的时候,想必早已敞开肺腑,把一颗心交给了众鸟,交给了孤云。若不是融入自然,他会厌的,山也会厌的。

其实,所有的山都是看不厌的,只要你的心不再屏蔽。

哦,相看两不厌,柴迭木的山!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忐忑:我看山可以不厌,可山看我呢?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将柴达木山比作“愣小子胖妞”,“愣小子胖姐后来成了硕士、博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柴达木山虽矮,但海拔高,却又不是高不可近的特点。

B. “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将柴达木山与泰山华山相比,表现“柴达木山”的壮实、威力无比。

C. 文章结尾说“当我篡改李白名句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志忑”,这是因为李白的这首诗太有名了,随意更改是对作品的亵渎,是对诗人的不敬。

D. 文章写柴达木山与众不同的特点,作者对柴达木山的态度从最初的没放到眼中到多了几分敬意,直至无以言传的震撼,并由此得到审美感悟。

2.文章开头写东岳、西岳、黄山、武夷有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其实,所有的山都是看不厌的,只要你的心不再屏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记念刘和珍君》)

1.文中两处“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分别指什么?

第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真的猛士”是“哀痛者和幸福者”,“哀痛”和“幸福”两个词是否矛盾?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群山连绵起伏,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B. 人在“千山”中行走,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

C. 山径幽深、独行无伴、千山高低,都容易“迷”。迷字更见野景之幽、野情之浓。

D. “熊升树”“鹿饮溪”破坏了山中的寂静,使诗歌的意境显得热闹、欢快。

2.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凤,字子仪,安平人。父益,官给事中。凤登宣德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谳江西叛狱,平反数百人。正统三年十二月,法司坐事尽系狱,遂擢凤本部右侍郎。以主事擢侍郎,前时未有也。明年命提督京仓。六年改户部,寻调南京。适尚书久阙,凤遂掌部事。贵州奏军卫乏粮,乞运龙江仓及两淮盐于镇远府易米。凤以龙江盐杂泥沙,不堪易米给军,尽以淮盐予之,然后以闻。帝嘉赏。又言留都重地,宜岁储二百万石,为根本计。从之,遂为令。南京粮储,旧督以都御史,十二年冬命凤兼理。廉谨善执法,号“板张”。景泰二年进尚书。四年改兵部,参赞军务。户部尚书金濂卒,召凤代之。时四方兵息,而灾伤特甚。帝屡诏宽恤。凤偕廷臣议上十事,明年复先后议上八事,咸报可。凤以灾伤蠲赋多,国用益诎,乃奏言:“国初天下田八百四十九万余顷,今数既减半,加以水旱停征,国用何以取给。京畿及河南、山东无额田,甲方垦辟,乙即讦其漏赋。请准轻则征租,不惟永绝争端,亦且少助军国。”报可。给事中成章等劾凤擅更祖制,杨穟等复争之。帝曰:“国初都江南,转输易。今居极北,可守常制耶?”四方报凶荒者,凤请令御史勘实。议者非之。英宗复辟,调南京户部,仍兼督粮储。五年二月卒。凤有孝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及为凤属官犹然凤待之如初闻其贫即赒给之。

注:留都,这里指南京。

《明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凤有老/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

及为凤属官/犹然凤待之如初

B. 凤有孝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

及为凤属官犹然/凤待之如初

C. 凤有孝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

及为凤属官犹然/凤待之如初

D. 凤有孝行/性淳朴/故人死/聘其女为子妇/教其子而养其母终身同学友苏洪好面斥凤/过

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凤公平公正。他曾审理江西反叛案,为数百人平了反,又因为廉洁谨慎,善于执法,被人们称为“板张”。

B. 张凤实事求是。在处理贵州上奏军卫缺粮事件时,没有用掺有泥沙的龙江盐换米,全部用淮盐来换米,上报朝廷后,皇上因此嘉奖他。

C. 张凤远见卓识。面对四方战事平息、灾荒特别严重的情况,张凤与廷臣商议,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议,回报都说可行。

D. 张凤敢于更改祖制。认为国家减免的租税多,导致国家用度不足,便上奏请求批准全国减轻征税,这样可以永绝争端,而且有助军国之用。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又言留都重地,宜岁储百万石,为根本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诗的一、二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2.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